正文 高校校園古建築複合價值的保護與傳承(1 / 2)

高校校園古建築複合價值的保護與傳承

學術論壇

作者:周振興 關丹暘

【內容摘要】曆史建築的保護與傳承是一個被大家公認具有重大意義的研究課題,此類問題的研究重點一般集中在傳統文化聚集區域,但作為有著悠久發展曆史的高校來說,同樣麵臨著此類問題,特別是21世紀後國家對高校的重視和資金投入,高校建設大跨步前行,由此引出的新建築和老建築矛盾尤其需要一個謹慎和科學的建設方法,在不破壞曆史傳承的文化積澱的同時,保證當今教育的順暢發展和前沿引領。

【關鍵詞】高校古建築 曆史價值 保護 傳承

中國的高校,特別是傳統的老牌高校,其建成曆史都已有六七十年,有的甚至跨越百年,建築作為其中最好的曆史見證,在校園中有著極重要的地位——那裏留駐記憶,承載夢想,是一代一代教育人最能尋覓感情和培養品行的地方。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教育進程的不斷加快,這些建築麵臨的危機也逐漸凸顯,建築價值因使用功能的弱化而喪失,眾多的“回憶”麵臨被拆除,如何在保證高校發展的同時保留極具區域乃至社會價值的“老見證”,已變得尤為迫切並需要相應的科學理論支撐。

在高校中,建造於新中國成立初期前後的以磚混結構構架起來的老式建築,一般具有坡屋頂的瓦屋麵,建築功能劃分為“筒子樓”式線性排列區間,以青紅磚體為主的建築立麵和石材雕刻為輔的細節修飾,在各大高校中普遍存在並因為地域不同產生了許多的微妙區別和不同價值。

一、高校古建築的複合價值

1.見證校園發展的曆史價值

高校老建築的存在不僅僅為教育提供了場所,更重要的是其特定時間和空間的保留為一代代的校友抑或是居民在其記憶中能夠長久地保留“母校”情結,這種價值是不可恢複和再造的,不僅僅是因為曆史的不可複製性,曆史性的價值還主要表現在其多維度的形成,它的存在可以讓人在古今高校發展鏈條上取得聯係並形成場所的“底蘊”。對於高等教育來說,其日後的發展和方向,這一點比其他的建築環境都要重要,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理念更是需要這樣一種情感的支撐。

2.具有特殊門類性質的建築學價值

建築史中可起到推進曆史發展的是文教類建築,文教建築承載的思想寄托也最為豐富。可以說,校園古建築優於同時期的建築,其精準的構圖、嚴謹的紋樣設計、簡約的結構搭配都為其在經久不息的建築革變中提供了準則和素材。一個明顯的例子,在校園中,多數建築學的學生都以此類建築的測繪和研究開始自己的大學學生生涯,這類建築建造簡單又能兼顧各種施工中的分項配合,建築材料銜接自然且不存在使用壽命的巨大差異,同時還為後來的建築深化提供預留空間等。可以說,古建築存在的根本便是建築學思想研究和建造技藝的成功。

3.具有時代指代性的美學價值

精準、設計獨特,行走在高校灰瓦白牆、竹影綽綽的校園環境裏,一直是使人留戀大學的一個“依據”,校園的舒適以此帶來的“記憶”才會促成其教育的主旨。可以說,一個建築與環境,在洗盡鉛華的歲月磨礪中,其美學價值的凸顯會更加強烈和深沉。

校園中的古建築作為校園風貌的一部分,起了很好的構景主體物的作用,否則其景便談不上豐富,色彩也缺乏韻味。這些由建築引出的空間組織形式、色彩搭配、細部處理、裝飾造型都給人帶來特殊的視覺美感,各種視覺聯想、對曆史環境的回憶,或是對這種環境的讚美其實都是由具審美條件的建築創造的。

二、校園古建築發展麵臨的挑戰

1.建築本身的老化與破敗

多數校園的老建築大多建成於新中國成立前後或計劃經濟下的六七十年代,其建築本身的壽命都已達到或在超負荷使用,這些無形中也加速了建築本來麵貌的呈現,尤其在當時建造時代背景下,如以北京林業大學許多老建築為例,很多建築的磚體為小煤爐燒製,建築材料本身帶有較大缺陷,磚體不密實,易變形和酥變。同時,建築結構也存在問題,如竹筋骨架、鵝卵石樓板等大量存在,還有建築屋麵的木結構更難以抵擋風化作用,瓦片開裂、木材腐朽,且維修和翻新都在技術上和造價上存在很大困難,老建築麵臨的危機重重。

2.建築使用功能的缺失

再以北京林業大學的老建築為例,存在的另外一個問題是,老建築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以及當前教學和科研水平的不斷提高,已很難達到高校教學和辦公等功能的需要。其中最重要的是老建築的承重和荷載有限,這不是當時設計的問題,主要是在同曆史時期的建造過程當中,此類建築的設計延伸量並不能預見飛速發展的21世紀,很多大型的實驗儀器和教學設備根本無法進入這些老建築,同時水、電、暖的基本設施也無法跟進。

3.老建築滯後校園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