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我擔任了中央音樂學院作曲係副主任, 2002年擔任院長助理、2004年擔任副院長一直到2010年,主要分管人事和外事工作。作為一名專業教師,我雖然因此犧牲了大量原本屬於自己的寶貴時間和精力甚至許多個人的創作。但是我並不後悔,因為我把這一切看作是我回饋祖國難得的機會。我在這充滿挑戰的崗位上得到了堅實的鍛煉,積累了在音樂學院從事管理的寶貴經驗,也為我今天在天津音樂學院的工作奠定了基礎。我是非常幸運的,我雖然開始學習音樂的時間比較晚一些,但總能得到良師的指點,遇見最優秀的老師,這對我的影響巨大。能在國內一流的上海音樂學院和中央音樂學院學習,在一流的中央音樂學院任教以及從事管理工作,加上在歐洲和美國學習的經曆,使我能夠了解國內外一流音樂學院的辦學思路和教學體係。這些機遇、經曆、知識結構以及信息對我今天從事的管理工作非常有益。
各個國家、各個學校在辦學理念、人才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學製以及教材等諸多方麵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但是一些歐美發達國家的本科階段和研究生階段的銜接相對比較成熟,而國內音樂教育的精華主要還是在本科階段,研究生階段的課程、教材、教學方案等相對較弱,亟待加強。我國的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30多年,音樂教育的國際交流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我們開展交流不是為了讓自己“融化”,而是要通過交流取長補短,達到更好的發展。不僅如此,交流還有利於我們開闊視野、開拓辦學思路,加快與國際接軌,使我們培養的人才更加符合國際公認的要求。
記:天津音樂學院近年來開展了許多國際、國內的交流合作,如舉辦了“音樂考古學學術研討會”“天津國際爵士音樂節”“天津五月音樂節”,與中央音樂學院聯合舉辦了“解讀巴洛克主題音樂周”“國際交流月”等活動,這些舉措也順應了當下藝術院校“國際化藝術人才”培養的趨勢,這些活動起到了什麼作用?凸顯了什麼成效?在這方麵學院還做了哪些工作?接下來還有些什麼計劃?
徐:自2010年下半年以來,天津音樂學院開展了一係列高水平的國內和國際學術交流活動,除剛才提到的幾項外,還有“國際學術周”“全國藝術院校民族打擊樂教學研討會”“當代音樂創作暨藝術院校作曲教學研討會”等。其中,“天津五月音樂節”“天津國際爵士音樂節”是重中之重。
2011年5月,天津音樂學院與天津市文化廣播影視局、和平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了天津市首屆“天津五月音樂節”,為提高首屆音樂節的社會影響力,特聘請吳祖強先生擔任藝術顧問。來自俄羅斯、瑞典、美國、挪威等國家的藝術家,與天津藝術家、天津音樂學院的師生一同舉辦了40餘場演出活動。二胡演奏家宋飛、琵琶演奏家劉德海、莫斯科交響樂團、瑞典約翰保爾銅管樂隊、美國楊百翰大學室內樂團、上海越劇院等知名藝術家及高水準的藝術院團紛紛前來獻藝。其中,在天津音樂學院共舉辦了13場音樂會、5場學術講座。
與首都音樂界的交流互動也是我們所重視的。2011年11月3日,天津音樂學院青年交響樂團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舉辦了“春華秋實”係列之一——“鎏彩津濱”大型交響協奏曲音樂會。音樂會由美國指揮家馬裏烏斯·斯莫裏基執棒。樂團精湛的演奏技巧、對作品深刻的詮釋和充滿青春活力的演奏風格,呈現了中西合璧的諧韻交響。演出受到了首都文化藝術界專家的好評。
2012年5月,在首屆音樂節成功舉辦的基礎上,“天津五月音樂節”如期舉辦,此屆音樂節分為雅致清音、琴鍵飛舞、民族舞樂、彙聚中外、公益教育五大部分。涵蓋音樂會、舞蹈晚會、大師班、學術講座四大類別共40場活動。在近一個月的時間裏,上演了陳怡、周龍、鮑元愷、姚盛昌等著名作曲家以及我本人的作品。其中我創作的《三首民歌敘事曲——為木管五重奏而作》和民族管弦樂合奏《新龍舞》等作品均為世界首演;鋼琴家傅聰、天津交響樂團、天津音樂學院青年管弦樂團、天津音樂學院青年民族管弦樂團、天津音樂學院青年合唱團、伊曼尼木管五重奏組、美國莫海德大學管弦樂團等國內外知名演奏家及演出團體都帶來精彩的專場演出;國家大劇院歌劇顧問朱塞佩·庫恰、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鋼琴係主任尤希維德·卡普林斯基等諸多國內外專家學者,為廣大天津市民、大學生帶來了具有國際視野和專業水準的大師班和學術講座。“天津五月音樂節”以天津音樂學院為主要載體,展現了學院多學科的綜合優勢,以及近年來天津藝術教育取得的豐碩成果,發揮藝術院校在天津文化強市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兩屆音樂節累計上演了51場音樂、舞蹈、戲劇經典與原創作品,12場學術講座與藝術論壇,觀(聽)眾數達40餘萬人次,為天津市民搭建了一個接觸高雅藝術的平台,讓更多的人有機會感受到音樂、舞蹈、戲劇的超凡魅力。通過兩屆活動的成功舉辦,“天津五月音樂節”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力,成為天津市文化重點建設項目。未來的音樂節將秉承“立足當代、放眼世界,弘揚民族文化精神,展現華人音樂成就,吸納世界音樂精華”的宗旨,為我們的文化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在天津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學院於2012年7月舉辦了第一屆“天津國際爵士音樂節”。本屆音樂節彙聚了來自北美洲、拉丁美洲、歐洲、非洲以及亞洲的具有國際水平的爵士樂團,真正達到了高水平、高標準、國際化,為繁榮天津的文化旅遊生活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以上這些活動成功舉辦的關鍵是多單位、多部門的密切合作,為今後進一步展開協同創新積累了經驗。
2012年10月,由文化部文化科技司主辦、天津音樂學院承辦的“第四屆中國·天津手風琴藝術節”隆重舉行,來自俄羅斯、德國、法國、意大利、塞爾維亞、新西蘭、哈薩克斯坦及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手風琴專家應邀參加了本次藝術節。此次手風琴藝術節分為手風琴比賽、大師班講座以及手風琴專場音樂會。組委會聘請了28個省區市的手風琴專家出任比賽評委和嘉賓,來自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塞爾維亞及中國的187名選手參加了9個組別的比賽。藝術節邀請了當今活躍在國際舞台、演奏風格各異的演奏家,舉辦了5場手風琴專場音樂會,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通過舉辦一係列高水平的學術活動,我們充分挖掘了潛力、整合了資源、開闊了眼界、增進了交流、鍛煉了隊伍、營造了學術氛圍、促進了教學、帶動了發展、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提升了學院在國內外的影響力。接下來,學院還將繼續籌備、舉辦高水平的學術研討會、音樂節,開展國際交流。同時還將探討與國外的音樂藝術機構或者教育機構聯合舉辦一些活動,使我們的活動進一步與國際接軌,並將部分活動打造成為具有重大國際影響力的文化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