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城市資源運營研究(3 / 3)

3.1.1 從計劃型城市轉向市場型城市

即城市政府逐步從市場競爭性的產業與服務中淡出,將大量非必要的可分離事務讓位於市場或其它社會中介主體擔當;從大量統製性、審批性的具體行政行為中淡出,讓位於以抽象行政行為為主導的城市規劃領控、城市政策運作及其資源運營環境優化和過程監管的主體,轉向注重城市整體性戰略的發展運籌、規劃管製、資源配置、市場監管、包裝推介以及公共服務產品的個性化創建。

3.1.2 從政府型城市轉向社會型城市

政府型城市的根本特征是以行政區劃為界的城鄉二元分割體製和區域城(鎮)際資源封閉性運營體製,勢必導致城鄉互動勢能弱、社會資源流動性少,城市發展囿閉於本土的空間資源,因而城市化進程既內力不足,也外力貧乏,發展緩慢,尤其極不適應我國眾多內陸城市尚未進入定型化成熟期的趕超式發展要求。在社會型城市中,鄉鎮既依賴又支持城市,城市既帶動又引導鄉村;區域城市(鎮)體係多邊開放,資源融通共享,良性互動,城市影響力空間場內呈現出極大的社會資源能量轉換互補、分工合作或集聚共贏效應。

3.1.3 從本土型城市轉向開放型城市

現代交通、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和普遍性覆蓋,客觀上已將人類的社會活動納入了全球化空間與一體化進程中,傳統的本土性、地域性、民族性為主的城市發展模式已開始全麵地被外向性、開放性和多元性合作互贏的發展模式所取代,因開放而獲得的發展速度、影響力廣度與融聚深度遠非城市本土資源所能企及,特別是未來的信息網絡核心型城市將取代現代交通樞紐型城市的資源集聚優勢。城市的開放首先是對人的開放,由人才流導致資本流、資產流和信息流等資源流。應重點製定吸納優秀人才創業展業、安居齊家的高自由度寬放政策,盡快形成多元文化融彙的複合型城市文明生態。深圳市正是在國家特殊政策的支持下率先創造和成就了這種城市文明生態,才在較短時期內獲得了迅異的超常發展,成為了國際城市發展史上的奇跡。

3.1.4 從工廠化城市轉向人居化城市。

工業化是城市化的重要內動力,工廠化導致了部分鄉村的城市化,同時又破壞著城市生態化與宜居化。當代城市以人本化或最優人居生境為發展取向,注重以人為中心,以人居享受和人的全麵發展為最高目標,科學配置功能性物態要素,營造優宜的生產生活空間。在工業化發展不足、程度低弱的國內許多城市,既需要通過加快工業化進程,集聚人力資源,積累和優化城市資產,又需要積極探求城市發展的最佳人居環境之路,其必然取向是城市不能成為工廠的組合與堆集,工業發展也不能以汙染自然環境和破壞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為途徑,應努力優化城市經濟的產業支撐結構,科學合理地尋求適宜性工業,控製或摒棄興建高汙染性工廠,在城區注重引進和開發具有本土資源秉賦特征的現代新興產業,逐步調整和置換城市中心區或人口密集區曆史形成的產業空間布局與服務功能,將工廠及其生活服務設施與服務業態組團化、群落化、園林化,不斷提高人居環境質量和社會生態文明水平。

3.1.5 從公益服務型城市轉向功能需求型城市

公益服務型城市是由政府計劃性的資源統製行為推動城市發展,但功能需求型城市則由市場導向性的資源配置方式支持城市發展。為此,城市政府的資源運營手段、方式、方法等均應轉向城市人的需求、產業發展的需求以及城市戰略定位的演進需求,不僅要保障和滿足城市人基本的公益性服務需求,更要適應加速城市現代化的功能性目標需求,寓人本化於現代化、個性化、優美化之中,實現城市組織結構體係、服務功能體係與生境保育體係的高度共融,全時空放大以宜居宜業為主導的城市基礎支撐能效。

3.2 積極造勢,大力培育城市要素投資市場

城市資源的開發運營,首先在於培育和擴展城市要素投資市場。即隨著城市空間張力、經濟影響力和人口集聚力的不斷增強,城市資源開發運營速率和績效也應不斷提升,尤其城建投資的資產市場、資本市場、證劵市場和人力資源市場、人文資源市場等,更應作為城市資產經營的支撐載體而多層麵擴展。城市政府的政策運作重在全麵降低城市整體性營商成本,有效避免在其強勢影響力空間內的資源吸聚配置過程中,被其它城市將自有的優勢資源“邊緣化”。隻有營造出城市區際的核心引力和競爭高地,才能充分發揮優勢,充分釋放潛能,充分整合資源,加速發展。在造勢中,必須堅持以下幾方麵。

3.2.1 整體打造城市品牌形象

主要是多層麵整合資源,高品位包裝城市形象,全方位推介城市品牌,大力度營銷城市魅力,不僅要擴大城市知名度,更要提高城市美譽度,將重要而獨特的城市無形資產顯形化、明朗化,逐步走向國際化,進而實現市場化和資源集聚磁性化。

3.2.2 不斷創設城市發展商機

市場經濟是普遍滋育並連續繁衍商機的競爭性經濟,驅導著人才與資本均追求功利性投機,尤其當代資本既追求增值性,更兼有極大的流動性與靈敏投機性。因此,城市政府既要搶抓目前已現實化的發展商機,更要善於策劃、創造和巧設未來發展商機,其中最出奇製勝的方式和策略,就是創設獨具城市個性特色的經典性節慶和國際性品牌活動,積極擴展城市影響力的市場空間,不斷營造出引人入勝的時尚商機,既集聚人流,更引融物流,日益繁盛規模性商流增量,從而集聚社會財富和新的發展潛能。

3.2.3 因勢利導城市新銳文化

重點是要通過構築穩固的城市安全保障體係和法治化的工作機製,為城市居留者強力營造寬鬆、自由、便利和充滿當代人性關愛與合法性商業投機引力的前衛性或先鋒性城市文化,全力激活城市的積澱資源與潛能,並將特有的城市個性魅力發揮到極致。政府可利用本土個性資源,出台多元化、多形式、多類項的城市要素市場、功能市場等開發政策,鼓勵合法性商業投機的文明競爭行為。如實行政府引導、專家策劃、媒體支持、市場競爭、多元主辦、社會參與的方式,進行常年性、國際性的特色文化特別是源發性、本原性時尚文化的傳播與營銷,或對有突出貢獻的外來居留者給予適當的物質(如住房等)、榮譽(如對傑出的榮譽市民獎勵特許權或委托經營權等)獎勵,利用城市閃光點和社會關注點,激活城市興奮點和社會熱賣點,促發城市增長點和社會活躍點,使城市充滿意外商機和獨特魅力,成為引領和開創時代新潮的先鋒。

3.3 擴充資源,全麵提升城市資產增值能效

3.3.1 轉換物態資源

通過物態資源的資本化、股權化、證券化、藝術化、流體化,使之外向化、流動化,從本土化走向國際化。充分發揮資本的增值性、流動性和投機性趨“熱”功能,促進城市物態資源重組整合、統籌儲備、品位提升等轉換流動,如企業重組、土地儲備、舊城改造、組合上市、量化拍賣、股權出讓、證券融資等,既使物態資源的經濟能量得到充分釋放,又創造引入新的增量,變遠資源為近資源、潛資源為顯資源、“冷”資產為“熱”資產、弱資產為強資產,實現城建投入的良性循環。

3.3.2 激活潛隱資源

喚醒沉睡中的無形資源,使其潛值有形化、顯形化、文化化、資本化與市場化,更好地輔助城市資產經營,引帶物態資產或實體文化擴張增值。如進行理念資產中的規劃預期展示與願景項目的包裝招商,以及名譽資產中的特許權拍賣、使用權轉讓和冠名權、名譽權、經營權、廣告體位支配權授售等。在潛隱資源運營中,作為規劃的願景資產或理念資產是創意、策劃並領控城市未來的唯一性戰略發展資源,城市資源配置的預期潛值主要由規劃衍生和體現。對尚處於擴容提質旺盛期和建設高峰期的內陸型城市,規劃更是第一位的城市戰略性發展資源,其資產質量和經營績效將決定城市發展的整體水平與個性魅力,必須充分發揮其先導、監控等強製性法規作用,切實提升願景資產的個案質量和品位。應利用城市的預期前景優勢和資源配置取向,超前性、高品位地進行城市發展的理念性觀控,包括功能性詳規、區段性詳規、景觀性詳規、生態性詳規、基礎設施性詳規、環境要求性詳規、空間層級化詳規(空中、地麵、地下)等,策劃和創新城市未來的標誌性、主題性和時代性、本土性建築景觀與公共設施,並通過市場推介,使規劃的理念性潛值預期轉化為市場主體或社會投資者的功利性收益預期,不斷從戰略上提升城市的整體價值。在未來城市發展中,隨著人們社會生活享受的多元化演進,區域性或國際性群團組織將更多地作為無形權力的時尚角色不斷在城市湧現,不同群團的不同趣好將風行為不同時尚,促進城市乃至鄉村社會資源在特定時空中的規模化流動,如奧運會、世博會及其它各類國際組織活動等,而跨國公司、區域群團或國際組織擁有量、締創量或進駐量、締約量的多少,將標示著一個城市主導力、影響力的大小和開放水平、競爭水平的高低,這是極具市場開發潛能和競爭優勢的重大戰略性無形資源,是通過無形權力與時尚引力大規模吸納和配置全球資源的當代城市發展新途。中國已錯失在工業化進程中掌握全球無形資源配置主導權的先期機遇,許多跨國公司或國際組織已在國外城市舞台上不斷上演出資源集聚湧流的新鮮“活劇”。必須抓住二十一世紀我國城市化的驚世壯舉和天賜良機,在積極培育本土性跨國公司的同時,加大城市締創、締結或邀駐區域性、國際性組織的運籌力度,在全球化進程和城市資源大空間的規模化流動中,奮力爭取更多的主導權、支配權、參與權和發言權,引帶城市高品位、大能量地持續發展。

3.3.3 開發人文資源

對曆史上先人留存的重大遺跡、重要文物、特色建築景觀等人文性風物和珍貴資產,應倍加珍視,嚴格保護,通過修繕提質,整合包裝,全麵創構和塑樹個性化的城市品牌形象,使本土特色文化活躍起來,舞動起來,增強城市競爭魅力。如將風貌景觀的旅遊產品進行工藝美術或文藝創作並由傳媒推向市場,將人文資源的實體性文化轉變為流體性文化,擴展人際傳播麵,增強外向影響力,等等。

3.3.4 引聚人力資源

城市的發展本質上是城市人口的增長和人力資本的增長,是城市人生存空間的擴展、城市人生活需求的膨脹、城市人生產能力(物質、精神)的增強和城市人生境質量的提升。人才湧流不僅會引來資源、資本、技術、信息、消費和市場,還能擴大城市影響力,提高城市核心競爭能力。除應大力加速現代教育的發展和創建學習型城市進程,積極培養本土適用型傑出人才外,還必須通過政策引導吸聚外域人才,通過興辦產業招聚精英人才,通過發展旅遊引聚流動人才,通過社會群團組織機構和市場主體網聚專業型、創新型人才,夯實城市知本增長與智能支撐基礎。在城市人口規模集聚上,要特別注重引留具有現代文明素質的外域流動人才居留興業,不斷壯大專業化、職業化的創新型專家人才群落,同時,對已入住居留的城市市民,尤其是新市民,要通過政府號召、媒體輿論評介、社區服務活動和就業市場的需求導向,全力培育市民守法紀、重學習、明開放、勇競爭、敢創新、尚和諧的優良道德品行和精神風貌,全麵提高市民素質,使城市大批現代人、文明人、成功人不斷成長並崛起。

參考文獻:

[1] 劉慧芳,潘安敏,李文輝.城市資源管理研究綜述[J].知識經濟,2010,(4):7-8.

[2] 潘安敏,李文輝.論城市資源係統[J].蘭州學刊,2009,(9):60-63.

[3] 單菁菁.資源環境視野下的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J].上海城市管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3):15-18.

[4] 楊全山,任立兵.城市經營管理及其基礎理論探析[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47-51.

[5] 於洪平.城市經營主體芻議[J].浙江財經學院學報(財經論叢),2004,(2):76-79.

[6] 王勇,李廣斌,錢新強.國內城市經營研究綜述[J].城市問題,2004,(1):8-13.

[7] 成德寧.城市化與經濟發展:理論、模式與政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8] 饒會林.中國城市管理新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9] 王長安.城市經營問題討論綜述[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3,(10):75-79.

[10] 王玉瓊,盧海林,曹紅.從資源管理到資產經營──論我國城市土地管理模式的改變[J].中國土地科學,2003,(1):42-46.

[11] 徐效坡,劉雲剛.對經營城市的思考[J].城市發展研究,2001,(增刊):19-22.

[12] 張蔚文,徐建春.對國外城市經營理念的考察與借鑒[J].城市規劃,2002,(11): 33-37.

[13] 崔功豪,朱喜鋼,張京祥,陳虎.關於城市經營的幾點再思考[J].城市規劃彙刊,2002,(4):38-42.

[14] 高誼,張明輝,孫震.城市資產經營中政府行政審批職能的轉變與規範──以國有土地出讓權規範模式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02,(2):99-102.

[15] 周誠君,陳雯,張京祥.經營城市:功能導向與製度創新[J].南京社會科學,2002,(3):5-10.

責任編輯:蔣亞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