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門外是一片開闊地,但見九裏山上官軍旌旗飄動,並沒見官軍下山以及攻打城池的跡象。
三聲炮響,城北門打開,張愔率隊衝出城門,向平山口兩座山頭奔去,這裏仍是徐州守軍把守著,也是通往徐州城門的必經之路。
關盼盼帶領虞姬歌班的人隨後也出了城門,在平山寺住腳集中,接著,器樂響起,虞姬歌班在吳蛤蟆等二十餘名敢死隊員的護送下,奉命沿著平山路向九裏山走去。
九裏山古名九嶷山,位於徐州北郊,東西長4.5公裏,共有9座山峰,橫亙於徐州西北郊,狀若蜿蜒的虯龍,其端莊樸實的風景、深邃悠遠的曆史、舒展奔放的靈性,成為古彭的一道特色風景,讓人登臨放歌、駐足感懷。據說最高處隻是海拔143米,其西峰狀如伏象,也有象山之說。民間傳說韓信在九裏山下設十麵埋伏、圍困楚霸王,留下了白雲洞和磨旗石古跡。九裏山是徐州城的一道天然屏障,群山環抱,易守難攻,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作為古戰場遺址,九裏山曆經無數次戰爭的洗禮,王侯將相折戟沉沙,演繹幾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談英雄、論成敗,功過是非曆史雖有公論,但厚重緘默的九裏山要比史論記載得更翔盡、更真實。
徐州之所以被人們譽為“兵家必爭之地”,除了它的險要地理位置、交通優勢外,還緣於九裏山這一聞名遐邇的古戰場。據載,從春秋戰國魯成公18年(公元前573年),晉、楚兩國爭霸,圍繞宋國的彭城邑發生了一場大戰爭,涉及當時的13個國家,前後曆時8個月;秦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彭城是起義軍的指揮中心和後方基地,最終摧毀了秦朝的統治。以後曆代的戰爭不能一一列舉。公元前205年,漢王劉邦襲彭城,與楚霸王大戰,慘敗,死者眾,淮水為之不流。公元前202年,楚漢決戰於九裏山,張良夜裏吹蕭瓦散楚兵,韓信九裏山下兵困項羽,昔日“力拔山兮氣蓋世”的一代梟雄“四麵楚歌”,最後“無顏見江東父老”而別姬自刎;公元198年,曹操沿下邳城挖長壕,引泗水灌城,殺呂布;公元200年,曹操破徐州克下邳,俘關羽及劉備妻;公元623年,李世民討徐元朗,占徐州。。。。。。
如今,徐州九裏山前又將麵臨一場戰鬥。
劉禹錫和孟準站在九裏山上,見平山口方向塵土飛揚,知是徐州城內又派出了部隊,傳令下去,準備迎戰。
一陣陣樂聲傳來,劉禹錫大喜,遂對孟準道:“想那張愔懼怕城池不保,可能是派人前來迎接我們入城了。”
孟準摸摸下巴道:“不然,當心上了張愔的當,且看看那樂隊是來幹什麼的。”
卻說吳蛤蟆等二十餘名敢死隊員策馬行至九裏山前的一片開闊地,讓虞姬歌班布開場子,器樂齊鳴,歌舞起來。
吳蛤蟆帶領兩名敢死隊員,策馬直奔孟準的軍營。
那吳蛤蟆一路走,一路四下打量著。這營寨軍帳連綿,星羅棋布,旌旗招展,畫角相聞。軍士們個個頂盔貫甲、持槍荷戟,虎視眈眈地環列四周。
吳蛤蟆心中暗道:果然好軍容,隻是有些虛張聲勢。兵書雲:兵者如弓,久張必疲。平日大不必故作驚人狀。忽見前麵立一根碗口粗的旗杆,頂上一麵帥旗迎風飄揚,上書鬥大的“孟”字。
來到營盤門前,吳蛤蟆搶先下了馬,一名敢死隊員要守門的軍士進去通報:“吳將軍率我等奉徐州守軍張愔將軍之命,前來約請孟準將軍觀看虞姬歌班的演出。”
不消片刻,從裏麵走出一名帳前軍校傳道:“主帥有請,吳將軍且隨我來!”
說罷,早有兩名軍士過來牽住了馬,吳蛤蟆帶領兩名敢死隊員便隨那軍徑往帥帳走去。
前麵領路的軍校停步道;“吳將軍,帥帳已到,請在此稍候!”說罷轉身進帳。吳蛤蟆仔細一看,麵前果然是一座百人巨帳,帳外甲兵林立、戒舒森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