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盤在子宮中的位置異常低。
剖腹產的隱患麻醉是手術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可是我們往往擔心麻醉師的技術程度,萬一哪個部位的麻醉不慎,可能對小孩造成終生的傷害。剖腹產中采取最多的硬膜外麻醉,是在你的胸椎3、4間隙處,輕緩地插上一根硬膜外針,使切口沒什麼痛感。在特別緊急的情況下,為了要保證孩子的生命少受威脅,醫生就會采用局部麻醉,在局部開刀部位使用針劑,以保證能迅速取出小孩。
宮縮過程中,子宮擴張,使嬰兒的肺功能有一個逐漸適應的過渡期。而剖腹產,則很快地省去了這個過程,好像一條魚馬上從水中被釣到陸地上,對那小小的功能不全的肺來說,這是一個壞消息——完全可能並發肺透明膜玻璃樣變,而這是天下哪一位母親都不願意看見的。
在醫院還要了解一些很重要的信息。
1.找一位好醫生,再好的醫療設備,也需要好醫生來操作。
2.尋找合格的助產士。合格的惟一標準就是她們護理的產婦剖腹產率低。
剖腹產者的輔助運動假如你接受了剖腹產,還需要做一些輔助運動。
要深呼吸,而其重點在於呼氣。在吐氣的時候,用雙手或枕頭支撐傷口。維持膝蓋的彎曲,同時試著在吐氣的時候,做出一個輕咳的動作,而不是正常咳嗽,否則會引起疼痛。
坐在床上,腳趾頭向前伸展。將腳趾頭往上扳,然後再把腳趾頭往下推。做大約20次,迅速移動,使血液循環加快。雙腳可以同時往相同的方向移動,一隻腳往上,一隻腳往下地運動。
接著,張開雙腳,同時做腳踝的環繞運動,首先要順時針環繞,然後再逆時針環繞。
壓緊膝蓋,貼著床麵,然後再放鬆。這種運動有助於大腿部位的運動,並能促進血液循環。
一次彎曲一隻腳,將腳跟滑上床,然後在換膝蓋彎曲的時候,伸直另一隻腳。
女人待產時子宮容積增加了1000倍以上。子宮頸和外陰也變得鬆軟、充血、水腫,子宮內膜表麵出現了創口和剝落,要恢複到正常,起碼需要56天。生產時的巨痛,全身都散了架,體質虛弱,抵抗力下降……所有這些都得靠月子裏的養護。
子宮脫垂患病後,產婦感覺小腹下墜、腰痛,嚴重者子宮會從陰道脫出。若子宮頸長期暴露在外,由於摩擦、幹燥,很容易潰破、糜爛、感染而流出膿樣分泌物或血水,還會有排尿困難或尿失禁等症狀。預防子宮脫垂的辦法就是產婦要多臥床休息,不要過早地參加重體力勞動,不要過早地走遠路或跑步。
急性乳腺炎乳汁淤積是發生急性乳腺炎的根本原因。導致乳汁淤積的主要原因是乳汁分泌多,嬰兒吸吮少,不能一次性排空。患乳腺炎後,乳房紅腫疼痛,甚至化膿,可伴有寒戰發熱。預防的關鍵是讓嬰兒勤吸吮,同時保持乳頭清潔。
手痛過多地從事家務勞動,洗衣服、抱孩子,或接觸冷水,會使關節、肌腱、韌帶負擔過重,引起手痛,且經久不愈。要防止產後手痛,產後要注意休息,要減少手指和手腕的負擔,少抱孩子,避免過早地接觸冷水。
護理誤區產婦往往會在“坐月子”期間得到家人加倍嗬護。然而,我們日常的做法卻有不少是誤區,從而使孕婦的保養陷入了困境。
惡風。不少人都認為產婦怕風,認為風是產褥熱的禍首,於是房舍門窗緊閉,產婦則裹頭紮腿,嚴防風襲。其實,產褥熱是由藏在產婦生殖器裏的致病菌造成,多源於消毒不嚴格的產前檢查,或產婦不注意產褥衛生等。實際上,如果室內衛生環境差、空氣混濁,易使產婦、嬰兒患呼吸道感染。
越晚下床越好。不少人認為產婦體質虛弱,應長期靜臥。這種做法弊多利少,容易使本來就處於血液高凝狀態下的產婦發生下肢靜脈血栓。同時,產後盆腔底部的肌肉組織缺乏鍛煉,容易引起子宮脫垂、直腸或膀胱脫出。產後及早下床活動,不僅有利於下肢血液循環加快和惡露增快排出,也能使腹部肌肉得到鍛煉,早日恢複原來的收縮力,從而在床上靠著坐起來,所以產後第三天便可下床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