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失眠的擔心太多餘(1 / 1)

明天一早有個會議,明天工作量很大,不知今晚能不能睡個好覺……很多人晚上睡覺時腦子裏總這樣想著,結果不僅不能快速入睡,反而更容易失眠。這種對睡眠質量存在較高期望往往伴有焦慮心理,其實更容易導致失眠。

失眠是一種最常見的睡眠紊亂,幾乎每個人都有過失眠的經曆。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失眠症的發生率也有上升趨勢。據統計,約有30%的成人患有失眠。精神壓力過大是引起失眠最常見的原因。許多長期失眠的人都被認為是緊張過度或帶有抱怨情緒的人,稍有不適便非常敏感,難以鬆弛;或者思慮過度,心勞日拙;或因為激烈的心理衝突而使自己過於興奮、激動。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起居不規律,高強度腦力勞動,體力活動過少,長期坐辦公室工作等,最容易患失眠。另外,睡前吃得過飽或饑餓,睡前飲用濃茶、咖啡或其它興奮性飲料,睡眠中有強光、噪聲,臥室內溫度過高或過低,吸血昆蟲的騷擾,不舒服的床鋪、被褥,還有對睡眠環境缺乏安全感,如對自然災害的恐懼、害怕鬼神等也易引起失眠。

其實,失眠並不可怕,可怕是有心理負擔。比如有些人認為每晚必須睡夠8小時,當自己的睡眠不足8小時,就開始擔心自己睡眠不夠,唯恐自己睡眠過少影響身體,造成精神緊張,結果更睡不著覺,以至於惡性循環。還有的人每天一上床準備睡覺時就開始擔心自己今晚會失眠,結果怕什麼來什麼,還真就失眠了。

這種怕失眠的心理也叫“失眠期待性焦慮”。我們的大腦皮層的高級神經活動有興奮與抑製兩個過程。白天時,腦細胞處於興奮狀態。工作一天後,就需要休整,進入抑製狀態而睡眠,待休整一夜後,又自然轉為清醒。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製是相互協調的,交替形成周而複始的睡眠節律。“怕失眠,想入睡”,本意是想睡,但“怕失眠,想入睡”的思想本身是腦細胞的興奮過程,因此越怕失眠,越想入睡,腦細胞就越興奮,故而失眠加重。

其實,睡眠就和吃飯一樣,每個人飯量不一樣,同樣每個人的睡眠時間、睡眠習慣等也有所不同。隻要你沒有嚴重的睡眠不足感,即使一天隻睡5小時也是正常的,無需為睡眠不足而過分擔憂。而連續幾個晚上睡眠較差也無須擔心,可以聽其自然,疲勞了總會睡眠好的。任何人的睡眠都不是每天一成不變的,並非一定是每晚睡得一樣好。

如果上床後半小時你仍不能入睡,最好不要醒著躺在床上。因為醒著躺在床上不睡,會讓你將床和失眠聯係起來,逐漸構成條件反射,從而強化了不良睡眠習慣。此時不妨起身做些事情,如看一本不太有趣的書,或者起來衝個熱水澡,但注意不要看電視。你也可以在黑暗的房間裏靜靜地躺在沙發上,也許你會感到驚訝:自己怎麼在不知不覺中就睡著了。

金點子

半夜醒來後,不要看表,否則可能會引起失眠。因為人的大腦皮質有一個興奮點,當看到時間後,就會引起一係列的心理變化,這個興奮點就會由點擴展到麵,使整個大腦都處於興奮狀態,人也容易完全清醒。所以我們應該將夜間醒來看作是正常睡眠的一部分並加以接受,而不必為短暫的醒來苦惱,也不要將表放在床頭,應將它放在醒來看不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