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人體為了生存和生活必須攝取食物,以維持正常的生理、生化、免疫、新陳代謝,以及生長發育等活動。食物在體內經過消化、吸收、代謝,促進機體生長發育、益智健體、抗衰防病、益壽延年的綜合過程我們稱之為營養。也就是說,營養是通過食物來供給的。
食物所能提供給我們的,有兩大塊內容:第一塊是熱量,也叫能量,人們看不見它們,但它們每時每刻都在我們的身體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第二塊就是營養素了,營養素是實實在在的物質,食物和人體都是由這些營養物質組成的。人從胚胎時期開始到生命停息為止都需要營養,飲食營養在保健和醫療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兩千多年前,我國現存最早的醫書之一《黃帝內經》就總結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這一符合現代科學觀點的平衡膳食原則。它不僅說明平衡膳食需要多種多樣的食物,這些食物必須適量搭配、互相補益,而且還概括了各類食物的營養價值,及其在膳食中所占的地位和比例。合理營養的核心要求是營養素要全麵、平衡、適度。而按照此要求產生的食療法被廣泛應用於臨床已經有很悠久的曆史了,此法對疾病的轉歸和防治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逐漸掌握了生老病死的規律,更加明確了營養在生命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這使我們認識到,合理營養不僅能提高一代人的健康水平,而且還關係到改善國民素質,造福子孫後代。反之,如果營養失去了平衡,營養過度或不足都會給健康帶來不同程度的危害。
營養缺乏則會對各個年齡段的人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孕婦營養不良可導致其發生早產、流產,甚至造成胎兒畸形、死胎;嬰幼兒營養不良可以導致其體格瘦弱,智力發育不良,從而增高了患病率和死亡率;中老年人營養不良,則會導致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疾病,而且不容易治愈,甚至威脅生命。
因此,營養不良對人類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的飲食趨於無度,即我們所說的營養過剩,也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不好的影響。長期高熱量、高脂肪、高蛋白的飲食結構會導致肥胖症、糖尿病、冠心病、膽石症、高血壓以及血脂異常等疾患,還可能成為某些腫瘤和多種疾病的誘因,嚴重影響身體健康,甚至會縮短人們的壽命。
綜上所述,營養不良和營養過剩都會對人體造成不良的影響。因此,我們提倡平衡膳食、合理營養,以促進我們的健康。
我們的正常飲食應該按照下麵這些大原則。
食物多樣,穀類為主
我們所說的多種食物應包括以下這5大類。
(1)穀類及薯類。這類食物主要為我們提供糖類(糖類即以往所稱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膳食纖維及B族維生素。
(2)動物性食物。這類食物主要為我們提供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維生素A和B族維生素。
(3)豆類及豆製品。這類食物主要為我們提供蛋白質、脂肪、膳食纖維、礦物質和B族維生素。
(4)蔬菜、水果類。這類食物主要為我們提供膳食纖維、礦物質、維生素C和胡蘿卜素。
(5)純熱量食物。這類食物包括動植物油、澱粉、食用糖和酒類,主要為我們提供熱量。植物油還可以提供維生素E和必需脂肪酸。
穀類食物是中國傳統膳食的主體。在這裏提出穀類為主的觀念是為了提醒人們保持我國膳食的良好傳統,避免出現發達國家膳食的弊端。
另外,我們還要注意粗細搭配,經常吃一些粗糧、雜糧等。
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
含豐富的水果、蔬菜和薯類的膳食在保持心血管健康、增強機體抗病能力、減少兒童發生幹眼病的危險及預防某些癌症等方麵,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常吃奶類、豆類及其製品
奶類含鈣量較高,而且利用率也很高,是天然鈣質的極好來源。豆類是我國的傳統食品。為提高農村人口的蛋白質攝入量,以及防止城市中過多消費肉類帶來的不利影響,我們應大力提倡進食豆類食品。
經常吃適量魚、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葷油
我們知道,魚、禽、蛋、瘦肉等動物性食物是優質蛋白質、脂溶性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優質來源。動物性蛋白質中的氨基酸組成比例更符合人體的需要,僅就其中的賴氨酸含量較高一項,就有利於彌補植物性蛋白質中賴氨酸的不足。此外,人體對存在於肉類中鐵的吸收和利用比較好。魚類,特別是海產的魚類中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有降低血脂和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而在動物的肝髒中,維生素A含量極為豐富,除此之外,肝髒還富含維生素B12、葉酸等營養元素。但有些髒器,如腦、腎等所含膽固醇相當高,對我們預防心血管係統疾病不利,故應少吃。
而肥肉和葷油均為高熱量和高脂肪食物,攝入過多往往會引起肥胖,同時,它們還是某些慢性病的危險因素,故而應當少吃。
肥肉不可過多攝入哦!
食量與體力活動要平衡,保持適宜體質量(體重)
進食量與體力活動是控製體質量(體重)的兩個主要因素。
體質量(體重)過高或過低都是不健康的表現,可以造成機體抵抗力低下,易患某些疾病。經常運動會增強心血管和呼吸係統的功能,以便我們保持良好的生理狀態,提高工作效率,調節食欲,強壯骨骼,預防骨質疏鬆。一般來說,早、中、晚餐的熱量應分別占總熱量的30%、40%、30%為宜。
吃清淡少鹽膳食
流行病學調查研究表明,鈉的攝入量與高血壓病的發生呈正相關。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人每日食鹽用量以不超過6g為宜。應從幼年起就開始培養少鹽飲食的習慣。
如飲酒應適量
高度酒含熱量高,不含其他營養素。過量飲酒會增加患高血壓、腦卒中的風險。應嚴禁酗酒,若飲酒可少量飲用低度酒,如紅酒等,但青少年則不應飲酒。
吃清潔衛生、不變質的食物
我們知道清潔和新鮮的食物是保證健康的大前提,若是失去了這兩個前提,無論人們怎麼變著花樣吃,疾病依舊會接踵而來。
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飲食特點,特定的人群有其各自的飲食特點,下麵我們就一一來看看這些特點,以便根據需求製訂合適的飲食計劃。
1.嬰兒
嬰兒是指從出生至一周歲的孩子。母乳是嬰兒唯一的理想均衡食物,而且其中獨具免疫物質,有利於嬰兒的正常生長發育,也有利於母子雙方的親近和身體健康。我們衷心希望80%以上的嬰兒獲得母乳喂養的時間至少在4個月以上,最好能維持一年。
為確保嬰兒發育的需要與預防佝僂病的發生,應在他們出生一個月後,在哺乳的同時,補充安全量的維生素A及維生素D(或魚肝油)。但應避免過多而引起中毒。
在母乳喂養至4~6個月時,應在堅持母乳喂養的情況下,有條件地為嬰兒補充他們所能接受的輔助食品,以滿足其發育需要。過早或過晚補充輔助食品都會影響嬰兒發育,但任何輔助食品均應在優先以母乳為主食的情況下供給。
2.幼兒與學齡前兒童
每日供給他們的奶或相應的奶製品應不少於350mL,也應注意供給其蛋和蛋製品、半肥瘦的禽畜肉、肝類、加工好的豆類,以及切細的蔬菜類。要引導和教育孩子自己進食,每日應4~5餐,進餐應該有規律。
另需提醒大家的是,成人食物和兒童食物是有區別的,成人用的補品,不宜列入孩子的食譜。其實,平衡膳食就是對孩子最有益的滋補食品了。
3.學齡兒童
一般情況下,孩子應合理食用各類食物,取得平衡膳食。
男孩子的食量應不低於父親,女孩子的食量應不低於母親。尤其應該把早餐吃好,食量宜相當於全日量的1/3.少數孩子飲食量大而且運動量少,故應該調節他們的飲食,並重視戶外活動以避免發生肥胖。
應該引導孩子飲用清潔而充足的低糖飲料,養成少吃零食的習慣。
4.青少年
隨著第二性征的逐漸出現,加之活動量大,學習負擔重,他們對熱量和營養素的需求都超過了成年人。
他們每日約需穀類400~500g,每日攝入的蛋白質應有一半以上為優質蛋白。應每日攝入一定量的奶類和豆類食品,以補充鈣的不足。同時應增加體力活動,以保持適宜的體質量(體重),避免肥胖及盲目節食。
5.孕婦
為了寶寶,我該怎麼吃?
魚肉蛋
自孕中期,即懷孕第4個月起,每日必須增加熱量和各種營養素的攝入量,以滿足合成代謝的需要。膳食中應增加魚、肉、蛋等富含優質蛋白的動物性食品,含鈣豐富的奶類食物,含礦物質和維生素豐富的蔬菜和水果等。孕婦應以正常妊娠體質量(體重)增長的規律合理調整膳食。營養不良或體質量(體重)增長過度、營養過剩對母親和胎兒都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