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外國詩辭典》序(1 / 2)

書前書後

作者:彭燕郊

詩歌在人類文化裏有著崇高的地位。曆史學家早已發現,人類在蒙昧時期就自覺地用詩的靈感來證實自己的智慧、尊嚴和文明進程。每個民族都以詩歌藝術的發達表示精神素質的優越,表示他們絕不遲鈍、粗野。詩不但是文學的元素,而且是所有藝術創造物的元素,是最困難的、同時又是作者最多的一門藝術,幾乎沒有一個人一生中從來沒有過“詩興”,在生活中最激動、最難忘的日子裏,有誰不曾為詩的謎樣的魅力所陶醉,不曾像個詩人般地吟哦過呢?詩歌文化從來就是人類的驕傲和共同財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文化交流的增進,興起於五四運動、始終處於世界詩歌大潮流中的我國新詩,正處於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詩歌在我國人民的生活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人們從更加廣闊的視野裏了解各國詩歌的曆史現狀的要求,更加迫切了,這是十分自然的。一方麵,作為詩歌古國的我國對人類詩歌文化曾經有過輝煌的貢獻,對其他民族的尊重曆來是我們自信的表現。另一方麵,多年封閉之後,我們發現我國詩歌文化和當今世界詩歌文化發展水平存在著明顯的差距,發現我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沒有用好我們的才能,躋身於當代詩歌先進行列的緊迫感,和由此而產生日益旺盛的求知欲,正是我國詩歌文化騰飛的征兆,這是使人興奮的。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編撰了這部《外國詩辭典》。

我們認為,作為一部專業性辭典《外國詩辭典》,它和一般文學辭典的不同之處應該是:盡可能全麵、係統地介紹中國以外的世界詩歌文化過去和現在不斷積累起來的、本領域知識中讀者最需要掌握的重要和精粹部分,以詳盡的但經過嚴格選擇的詞條,通過盡可能簡明扼要的釋文,將人類詩歌文化廣泛的、豐富多彩的現象,經過濃縮提供給讀者,為讀者在工作和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提供盡可能準確的答案或可靠的線索。我們的願望是使它成為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的需要,成為具有一定價值的谘詢工具書,不但適用於詩歌創作者、文學和詩歌研究者,也適用於文學和詩歌愛好者。

我們認為,我們的設想應該首先體現在這部辭典內容的廣泛性、它的收錄範圍上。它應該包括詩人、名著名篇、重要事件、重要出版物,詩歌團體、流派、詩歌獎等,盡力做到不遺漏、不重複。從地域上說,它的覆蓋麵應該遍及中國以外所有地區。我們唯一的取舍標準是:凡屬有價值、有意義的詩歌文化現象都應該收錄。不論大國、小國,不論其詩歌文化積累情況有多大不同,它們都曾經和正在以各自的獨特成就豐富了人類精神寶庫,因而都應該受到重視,不應該以這個國家的情況要求另一個國家。從語種上說,不應該隻注意英、法、西等大語種,而忽視其它語種。我們還注意到對世界各地華文詩歌的介紹。我們認為,各國華籍、華裔詩人用華文創作的華語文學應該和諸如英國以外的英語文學、法國以外的法語文學、西班牙以外的西語文學那樣受到同等重視,雖然目前在某些國家和地區它還處於開創階段。隨著中國的現代化、中國國力的增強和中國文化的飛速發達,世界華文文學地位的日益提高是完全可以預期的。我們還認為,不能以世界性大詩人為標準要求所有的詩人,凡是在各國家和地區得到承認、有一定影響和成就的詩人都應該收錄,事實上我們需要了解的往往不隻是人所共知的大詩人。人類某一曆史時期詩歌文化全貌也不可能由某一位詩人來代表,雖然他的成就顯示了詩歌史上某一時期的高峰。我們的認識基點是:世界詩歌所體現的首先是全人類對詩的本性和素質的共同認識,共同通過對現實生活中的詩的把握並通過詩的藝術創造實現的、對現實認識的深化和人自身品格的提高,達到推進現實發展的共同願望。其次是由於各自不同的現實社會和精神生活發展曆程形成的、不同的現實和愛美經驗形成的不同的把握現實生活中的詩,並加以藝術創造的特長。世界性是實質性的,地域性是派生性的,因此,以某個地域為中心或以某個語種文化為中心都是不可取的,非科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