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就要看醫生,就要打針、吃藥。然而吃藥也會有人吃出新花樣來。不少病人由於一時找不到水,直接將藥片放在口腔舌根部,用力一咽,算是服了藥。其實囫圇吞藥不可取。
很多人為了省事,吃藥不喜歡喝水,將藥片放在口腔的舌根部,用力一咽,算是服完了藥,其實,這種服藥方式是不可取的。吃藥不喝水,可致藥效降低或造成食管損傷。服藥時,增加飲水量,可加速藥物通過咽、食道進入胃,可提高胃的排空速度,使藥物更快到達腸部。由於多數藥物是在小腸內被人體吸收的,因此,藥物盡早到達小腸部,可利於提高藥物的吸收率,提高藥效。
增加飲水量還可對溶解度小而劑量大的藥物增加溶出量,使吸收增加,從而提高血中藥物的濃度。無論藥物的溶解度大小,病人在服藥時都應注意,要用200~300毫升溫開水送下。切忌幹吞藥片,以免藥片尤其是膠囊黏附於食管壁,十分危險,在食管內停留時間過長,造成食管黏膜損傷。最常見的是淺表性潰瘍,嚴重時會引起出血。
特別要引起注意的是肝硬化合並食管靜脈曲張的病人,幹吞藥片,可能會將食管靜脈劃破,造成大出血,後果不堪設想。可引起食管損傷的常用新藥有:硫酸亞鐵、阿司匹林、氨茶堿、複方新諾明等,在服用上述藥物時,可采用坐位或立位,服藥後不要馬上仰臥,以免藥物滯留在食管內。
直接將藥物幹吞下去,這是非常危險的,吃藥時,一定要避免幹吞藥,一方麵可能損傷食道;另一方麵由於沒有足夠的水來幫助溶解,有些藥物容易在體內形成結石。另外,吃藥不注意飲水量可令藥效降低。所以無論藥物溶解度大小,病人在服藥時都應注意,要用溫開水送下。
有些人自己“吞”不下藥或怕孩子被藥片噎住,為了避免類似情況發生,就自作主張地把藥掰碎或用水溶解後再服用,這樣不僅影響療效,還會加大藥物的不良反應。所以,除非醫生特別囑咐或藥物說明書上標準,否則,不要這麼做。不過如果是中成藥,對於常見的大粒丸劑可以用清潔的小刀或手將藥丸分成小粒後用溫開水送服,還可以用少許溫水將藥丸搗調成稀糊狀後再用溫開水送服。
溫馨提示
服藥應采取站位或坐位,不要躺著吃藥,也不可服藥後立即躺下,至少應保持坐姿數分鍾。久病臥床或吞咽困難的患者,應盡量服用液體製劑。服藥後要稍活動1~2分鍾,然後再臥床休息,不宜服藥後立即臥床。
服藥飲水至少應100毫升,以利於藥物吸收,同時避免引起藥物性食管潰瘍。不能隻喝一兩口,更不能幹吞。盡量避免夜間服藥,尤其是片劑和膠囊。
肝髒病、心髒病患者口服藥物時,應格外注意,如果不是腸溶衣片,可把藥物研成粉末服用。不受飲食影響的藥,可在就餐中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