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驚悚片質量普遍不高,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麵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大多數國產驚悚片的劇情設置不合理。一部驚悚片質量如何,首先就要看劇情內容,而當下國內大多數驚悚片的現狀是,影片通常會處於一種既不符合生活邏輯、也不符合藝術邏輯的混亂敘事之中;第二個原因是國產驚悚片的同質化現象十分嚴重。國產驚悚片在恐怖氣氛營造上缺乏創意,照搬同類電影的路數,不能給觀眾帶來新鮮感,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其在觀眾中的口碑。比如去年有《孤島驚魂》,今年就有《筆仙驚魂》,不久後又上映了《筆仙》。第三個原因是電影背景音樂、特效等後期製作上,大多數國產驚悚片做得很粗糙。當然,國產驚悚片質量上整體上不去,除了製片方資金瓶頸外,還有題材方向等諸類客觀限製,但就算是小投資且選材方向有所局限,也不應該成為國產驚悚片粗製濫造的理由,其實在有限的條件下,國產驚悚片通過劇本的絕妙創意、拍攝團隊的專業性選拔、後期的精湛加工等方式也可以推出高品質的誠意佳作。
而去年4月上映的《催眠大師》,卻給國產驚悚片帶來了一線希望,該片由陳正道導演,徐崢、莫文蔚主演,可以說是國內近年來少有的佳作。該片無論在情節設置,還是節奏編排,連帶出色流暢、包括極富壓抑感的的運鏡和感性敏銳的配樂,都可以說動用了上乘配置。值得一提的是,整部電影幾乎隻由徐崢和莫文蔚兩個人在狹小的房間內演繹,在電影中封閉空間的影像效果能為敘事的發展和電影節奏的把握起到很好的調節效果,對於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情節的發展有提升的作用。在一個大房間裏所完成的催眠對弈,既驚悚又敏感,用一個靜止的場景,通過周旋靈敏的運鏡和燈光設置,以及一係列細節爆發點的精心操縱,完成了主人公心理對抗的疲憊和瀕臨崩潰的整個過程,逐漸把一場看似平常的心理催眠引向生死迷境和情節層疊的高潮。更為可貴的是製作者對於心理催眠,這一觀眾普遍陌生的領域的尊重和探索,在電影裏所使用的心理解救方式方法都比較符合心理學邏輯和推敲,這一切使得這個故事非常飽實,讓人驚豔。
不僅如此,在影片諸多細節的處理上,也做得足夠出色。首先,在人物身份的設置上,以經典的心理醫生為主角,同時交代出所謂的催眠療法的神秘莫測,為後麵的劇情發展做足了鋪墊;其次,在劇情的設置上影片也一改以往國產懸疑片單一老套的故事發展思路,以西方經典為模板而創作出非常具有看點的故事線,雖然在後半段的處理上略顯草率,收尾時說教成分也顯得太重,但總體而言影片依舊有著非常高的完成質量,在國產懸疑片中已屬翹楚;此外,導演在整個場景的布置中加入了非常多的心理學中常見的意象,在視覺上給影片營造出非常迷離眩暈的感覺,比如片中螺旋式的階梯,牆上懸掛著的螺旋式的黑白相間的圖畫,地板上黑白格子的圖案等等,這些經典懸疑片中的常見元素,賦予影片一種脫離通俗國產懸疑片的獨特氣質,為影片增色不少。雖然內地“不許有鬼”,但《催眠大師》的成功也給國產驚悚片上了很好的一課。隻因為該片的劇情脈絡清晰,並盡可能做到環環相扣、步步驚心,恐怖驚悚氛圍做到登峰造極,卻沒丟棄精彩表演和人情味。
很多人將《催眠大師》與《禁閉島》和《盜夢空間》等影片放在一起進行比較,自然不在一個重量級上。雖然在情節上《催眠大師》與他們有不少的相似之處,但在經曆了《孤島驚魂》《荒村公寓》等片子的轟炸後,相信觀眾就會對《催眠大師》寬容很多了。可以說它開創了一個新的戴著鐐銬跳舞的方式,沒有審判與懺悔反而充滿了溫情與關懷。
有了《催眠大師》的成功經驗,今後國產驚悚片如何才能擺脫票房低、口碑差的不利局麵?答案是:國產悚片既要適應市場規律,也應該彰顯一定的本土特色。根植於中國的現實土壤、文化傳統和心理習慣,在模仿經典電影的藝術手法同時,協調好電影商業性與藝術性的關係,找到適合導演創作個性和市場環境的驚悚片創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