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容貌美最難作出類型規定。大致說來,男性臉型方正、眉毛較濃、直鼻、有胡須、麵部棱角較明顯,是為美;女性臉龐端正秀氣、眉毛較細、麵部線條較柔和、目光如水,是為美。這隻是最粗略的描述。其實美麗的麵孔千差萬別,風格各異,要憑我們的直覺去判斷。需要提及的是,容貌美在性美中的位置十分突出,因為臉龐是人際交往中最易被注視的部位。
保加利亞倫理學家瓦西列夫在《情愛論》中將男女兩性人體美概括描述為:“女性美是肌膚圓潤光澤,麵孔鮮嫩,隆起而富有彈性的乳房,身體靈活勻稱,以及作為生命之母的形體的恰當和諧”,而男性美則“往往是麵孔輪廓清晰分明、體格和諧勻稱、肌肉結實、寬闊厚實、步伐矯健堅定”。
(三)服飾美
服飾與人體的關係是最密切的,現今的服飾已不僅僅是擋風禦寒、遮護身體的物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服飾已成了裝飾人體的藝術手段了。人們對性愛美的欣賞,首先是從服裝開始的,德國藝術史家格羅塞對此作了有力的論證,他發現那些平日總是裸體的澳洲原始部落的婦女在參加性愛舞蹈時,卻要穿起羽製的圍裙,這種做法的目的是要喚起異性的注意。當原始人類還沒有懂得穿衣有什麼作用時,是沒有羞恥感的;遮蔽性器官,隻是為了吸引異性。而當穿衣成為習慣時,羞恥感便產生了,偶然暴露性器官就引以為羞恥了。服飾美比人體美在某種意義上講顯得更為重要,因為古希臘那種裸體風尚一去不複返了,人們總是被“包裝”著,甚至我們欣賞一個人的形體,也是在服裝映襯下的人體。
一般而言,服飾美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方麵:
(1)時代感服飾的審美功能具有的較強的時代感。由於時代的不同,人們對於服飾的審美標準也是不一樣的。比如從我國的服飾演變來看,在19世紀中葉,我國男子的服飾基本上是長袍馬褂加瓜皮帽;女子則是上襖下裙。到20世紀20~40年代,男子的主要服飾是中式服裝、中山裝、西裝和一種日本短裝;女子主要是旗袍。50年代主要是“列寧裝”,60~70年代則變為“綠軍裝”,而到80年代以後就呈現出一片百花齊放的景象,各式各樣的服飾也競相出現。每個時代的服飾帶給人們的美感是不同的,都有其時代特色。
(2)職業感從事不同職業的人,對服飾的色彩和款式要求也不同。如老師的服飾應是比較含蓄的,不特別引人注目,既能體現“為人師表”的端莊穩重,又能在授課時盡量避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空中小姐的服飾則以輕盈、簡潔為特色,色彩明快、大方,使旅客感到她們的親切、熱情、活潑,能減輕疲勞和精神的緊張;醫務人員的服飾大多是單色調的白色或淺藍色,給人以整潔、幹淨、衛生的美感,能使病人的精神得到安寧和平靜,所以稱他們是“白衣天使”確實是當之無愧。
(3)民族感體現了各個民族獨特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因此,每個民族的服飾也都有其本民族的特點。如新疆維吾爾族人民能歌善舞,富於藝術氣質,故其服飾的造型和色彩不僅富於變化,而且新穎活潑、豔麗奪目。而蒙古族人民喜愛長袍馬靴,是為了適合他們常年的馬上遊牧生活;所以他們服飾的色彩一般是單一的鮮豔色調,其目的是能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在白色的羊群中便於尋找,同時又起到了“萬綠叢中一點紅”的點綴作用。
(4)目的性人的穿著打扮全是為其目的而服務,一個人如果目的不同,其對服飾的要求也不相同。如根據時間、場合、需要等而調換相適應的服飾,春夏秋冬、早午晚夜對服飾的要求不同;居家、旅行、上班、赴會等不同場合對服飾的要求也不相同;婚喪嫁娶、待客訪友,或是出席重要會議等,都需要穿戴不同的服飾。
從總體風格看,男子服飾傾向於素淡、穩實、灑脫、壯美,女子服飾傾向於豔麗、輕柔、繁複、優美。男性服飾無法接近女裝風格,倘若男子服裝偏於豔麗輕柔,就會被斥為粉脂氣,顯得不倫不類,沒有美感,不為社會群體所接受;而女子卻可以選穿素淡穩實的服裝,西服、領帶、高筒靴、禮帽、夾克衫、牛仔褲等原來純屬男性的服裝款式,如今都穿在女士們身上了;上寬下窄的丫型服裝模式,曾是顯示男性偉岸風度的造型,現在女士們也取用了;從側麵開衩的女褲悄悄隱退,從前麵開衩的女褲卻大大普及了。
這種現象是與婦女參加社會性勞動有關,往日婦女的長裙、盈尺高髻顯然不適應勞動的需要,於是服飾從繁複走向簡化,使男女服裝的差異大大縮小。反映在審美意識方麵,舊日那種弱不禁風的纖柔儀表、嬌嫩羞澀的閨秀情態已不再受到她們的重視,代之而起的是自由開朗、熱情進取的氣度和風采。這樣,那些曾經給男子帶來這種氣度風采的服裝造型,便成為她們自覺或不自覺的借鑒目標,從而形成了女裝男性化的現象。但這一現象並不意味著性角色的淡化或美的性別混淆,所謂女裝男性化,並不是生硬、機械地搬用男裝,而是對男裝進行精心改造,由男裝原型的英武、剛健、雄偉的氣度轉化為利落、俊俏、靈巧的情調。因此,女裝吸收男裝的某些長處,隻是一種借鑒,並不表明女子服飾在性別風格方麵的自我喪失。況且,女裝男性化並非是女裝的全部現象,各種裙裝、踩腳褲等仍是女性的專用品。可見,男女服裝從總體上看,是標示出各自的性美特征的。
性學家們指出,喚起性欲和產主性衝動是一係列複雜的生理、心理過程,它受大腦皮層的控製,在條件反射過程中,牽動各種感覺、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一起轉動。相對而言,男性的視覺比較靈敏,女性們最善於用愛意、眼神、化妝等生活細節來體現自己的性感美,以吸引和征服男土,尤其是在服飾、體態、言行、舉止上下工夫,女性們嬌豔合體的服飾是展現女性魅力與性感美的一麵鏡子。女性則以聽覺最為敏感。一旦美好的感覺在性心理上發生作用,性愛便開始萌發,猶如一江春水滾滾流動。所以妻子在衣著和風度上體現出的女性美,實際上是開啟丈夫情愛的閘門。反之,丈夫衣著整潔與否,對妻子來講同樣如此。如果妻子經常看到丈夫頭發亂如雞窩,發出怪味,內衣鞋襪不勤換洗,溢出臭氣,在性生活中就會引起心理上的厭惡感。久而久之,就可能導致性冷淡,有的甚至還會對精心修飾、風度翩翩的男士情有所往。所以,如果長期不注意衣著美、風度美,不僅會降低夫妻生活的質量,還可能動搖婚姻基礎的穩固程度。正如一位性學家說過的:“性感會使你的婚姻更美滿,使性愛具有更愉快、更持久的魅力。”
(四)行為美
行為是一個含義很寬泛的概念,它包括人類一切實踐活動,如創造物質財富的生產行為、創造精神財富的科學與藝術行為、推動曆史前進的革命行為、維護公共利益的道德行為、溝通人際關係的交換行為、提高身心健康的鍛煉行為、調節衣食住行的生活行為等。性愛美主要集中在微觀行為方麵,即日常生活動作。
一般說來,男性動作在力度和速度方麵都超過女性,這從運動會上舉重、投擲和賽跑等項目的成績差異中很容易看出。在靈巧性上,男女各有所長,學者觀察結果表明,在投擲方麵男性比女性靈巧,但在輕微活動方麵(如打字等)女性更占優勢;在全身協調動作上,女性也顯示出一定的長處,女子比男子普遍善舞就是證明。從造型方麵看,男性多呈直線或折線,而女性則多呈曲線,比如男性兩腿稍分、筆直而立的姿勢較多,女性以一隻腿為主力腿、腰胯反向扭動的姿勢較多。總之,男性的動作姿態偏於剛、速、直,女性偏於柔、緩、曲。
另外,男女行為上還有一個區別值得注意:男性動作姿態多屬主動型和開放型,女性則多帶防衛性和收斂性。比如,雙臂平舉後伸,胸脯挺起的動作,雙腿大幅張開的站或坐的姿勢,在男性中是常見的,而女性極少出現這類動作和姿勢。再如雙臂交叉放在胸前,對男性來說是自信姿態,而對女性來說,則被認為是遺傳性的防衛動作,西方學者甚至認為,在社交場合中取這種姿勢,是表示自己已經有了意中人,不希望其他男性打擾她。還有些動作是女性特有的,比如坐時雙膝並攏而雙臂夾在雙腿中間,觀察家認為這是對性器官下意識的防衛姿勢,如此等等。
從兩性之間的行為(撫摩、擁抱、接吻、性交)看,男性表現得積極主動,女性則大多是消極被動的。男性的性敏感區較少,除性器官外,還有嘴、手等部位,而女性,除上述器官以外,還有大腿內側、胸脯、臀部、麵頰、耳朵、脖子等。因此男女進行性接觸時,主要是男性撫摩女性,擁抱的情況也是如此。接吻則需要男女雙方的配合協調,因為這種行為的親昵程度高於前兩種。性交是最高程度的性接觸,雙方從生理到心理都處於極度興奮的狀態。性行為雖然是一種快感活動,但當雙方建立在真正愛情的基礎上,性行為則具有印證和加深愛情的意義,因此也具有審美的素質。
(五)性度美
性度是衡量某一個人身上男性特點與女性特點比重的性心理學概念。可分為男性度和女性度兩個方麵。拋開男女生理上的差異,把人們體質、性格、能力和行為表現的特點抽象出來,分為男性特點和女性特點兩大類。男性度就是男性特點在某人身上所占的比重;女性度就是女性特點在某人身上所占的比重。從性度的角度看,世界上沒有絕對純粹的男性,也沒有絕對純粹的女性,任何人都是男性特點和女性特點的綜合體。一個男人,男性度高,男性特點就表現得突出明顯,人們就感到他充滿了“男子氣”;如果女性特點多了,超出了一定的範圍,人們就會感到他“男子氣”不足,有點“娘娘腔”。一個女人,女性度高,女性特點就表現得突出明顯,人們就會感到她富有“女人味”;如果男性特點多了,超出了一定的範圍,人們就會感到她“女人味”不夠,有點“假小子”的味道。
性度是由多方麵的原因造成的。性激素對個體的身高、胖瘦等形體特征與氣質、愛好、情感等心理特征具有很大影響。男女身上都存在著不同比例的雄激素和雌激素,這是個體中兩種性度並存以及個體間性度產生差異的生物學基礎。性度還與生活環境密切相關,觀察表明,在男性多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往往男性度就強,在女性多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一般則女性度強。性度還會隨著年齡、文化程度、工作性質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大學男女學生的男性度和女性度也分別比中學男女生的高。戰爭環境中的軍人,男性度一般也比和平環境中其他職業的人要高。人們對男性特點和女性特點的認識,也會因時代、社會、習俗的不同而有差異。因此,性度不僅有生物學的根據,而且更重要的是受社會、曆史、文化等方麵的影響。一般而言,男性度高的男子和女性度高的女子,更易引起異性的關注而成為性審美的對象。
21.5.4性審美與性快感
性快感是指在性審美過程中,由審美對象引起的審美主體生理上的快適之感,也就是性衝動之後的性放鬆、消解而帶來的整個身體的舒適與滿足。性美感與性快感不同在於,它不僅是一種生理活動,是人的本能性快感,而且是一種社會性、精神性的心理活動,是生理性快感和精神性愉悅的完美統一。
性愛的審美體驗和其他形式的認識活動一樣,也必須以對審美對象的感覺為基礎,隻有通過感覺,審美主體把握了審美對象的各種感性狀貌,才有可能產生美感體驗。審美過程中,當審美對象以聲、色、形、質、味、嗅等對審美主體的感官產生刺激時,審美主體便會產生一種生理上的快適感受。人類感官感覺客觀世界的形式和途徑是不同的,嗅、味、觸覺感受的對象範圍較小,必須與被感知的客觀對象直接接觸才起作用,往往容易引起直接的生理反應,如食欲、性欲等,因此有人稱之為低級感官。而視、聽感官感受的對象範圍廣泛,感受客觀對象時,和對象之間具有一定的空間距離,往往會引起聯想、促進理解、引發情感等精神性反應而上升為美感體驗,因此有人稱之為高級感官。
盡管人的嗅、味、觸、視、聽在受到審美對象的刺激時都會產生快感,但嚴格說來,主要是視、聽兩種器官才發展成為審美的官能。在性審美過程中,特別是青年男女在交往或戀愛中,應盡量減少肌膚肉體的接觸,防止產生性衝動。當然低級感官仍然具有輔助審美的作用,因為性審美客體是一種既具有生物性,又具有社會性的複雜的審美對象,通過形體、容貌、聲音、語言、姿態、服飾、風度、氣質等對審美主體產生大量複雜的刺激信息,審美主體往往需要通過高級感官和低級感官協調配合,多方麵地感受審美對象的特性,才能產生豐富生動的美感。但要嗅、味、觸覺等低級感官在審美中發揮作用,就要摒棄實用目的,剔除占有欲望,必須受到道德、情操和純潔感情的支配,為追求高尚的審美理想服務。欣賞與追求異性過程中流露的引人讚許的言行和感受,以及這種言行感受的藝術反映。
古希臘哲學家認識到性愛的審美體驗可陶冶心靈美質,提出性愛交往可導致“靈魂懷孕”,產生智慧和美德的觀點,相信由此出發可造就詩人和藝術家甚至發明家。蘇格拉底認為:人性將無法找到一個比愛欲更好的幫手。
此外,人類性愛的審美,還通過廣為流傳的明間故事、神話、圖畫、音樂、攝影、文學與舞蹈等藝術作品中去體驗;在這些作品中把人間的性愛表達衍生出與動物世界的性活動的巨大差別,動物世界的性活動沒有創造出自然形態之外的價值,而人間的性愛表達則創造出巨大的精神財富。
使性愛升華為文學藝術創造活動的歌德是德國著名詩人,歐洲啟蒙運動後期最偉大的作家,失戀後創作了《少年維持之煩惱》。維特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是歌德自身的投影。他資質超群,戀愛像盛夏的陽光一樣灼人。他在心裏輾轉反側地嚐受那般苦痛,卻甘之若醴,欲罷不能。雖然綠蒂對他不是完全漠然和無動於衷的,他的熱情也在她心上泛起漣漪,他的才質也令她驚歎,但是他的戀愛,仍然可算一種單戀。他愛上她了,更是愛上這場愛情裏的自己。憑借她讓他發現,自己的夢想,自己所有的企望,不肯臣服於世俗的驕傲的心,和純粹得近乎神聖的感情。綠蒂在他心目中是聖女,是“神仙姐姐”,不容褻瀆,以至於當他生出親近的念頭,都覺得自己這種想法是齷齪可恥的。讀這樣的書不僅僅是感受男子對女子的愛,更是一個細膩敏感的詩人,對純潔與美的愛。
很多童話和傳說都是極好的兒童性美感教材。如《牛郎織女》、《花木蘭》、《天鵝湖》、《海的女兒》等等。適合做青少年性美感教材的文藝作品也很多。如張賢亮在中篇小說《綠化樹》中描繪的愛情,曾深深地感動過婷兒,後者情不自禁地發表了一通對比言情小說之膚淺的言論;池莉的《來來往往》等小說對婚內婚外感情糾葛的微妙描繪,對理解愛情與生活的複雜性,也具有突出的啟示效果。一些好的電視連續劇也是難得的性美感教材。如香港的《義不容情》和《流氓大亨》,都可用來增加跟性與愛有關的正反兩方麵的經驗教訓。
許多作家的性愛兩地書記載了兩情相愛的心路曆程,透溢出人性的光華、性愛的至善至美。語言文學與藝術天賦的積極開掘與精巧運作。不同文化素養的人,性愛表達之美所能達到的水平不同。性觀念純正、追求文明與進步的人,都重視和注意培養、磨練自己的這類技巧才能,使自己心愛的人有知音之感與幸福之感,自尊、自信心獲得極大滿足。
現今絕大部分的流行歌曲幾乎全是性愛表達的內容。如:十九歲發行首張專輯的黃湘怡的主打歌《吻雨》,借由吻雨的意象,表現出對愛情的一種浪漫的想象。喜歡一個人,就該憑著直覺大膽地和他一起去體驗戀愛的滋味。
性愛表達如果麵對廣泛大眾,則是在刻意尋找可愛的異性楷模,作異性美的理想設計或比較評判,建構心目中的兩性世界。麵對單獨異性的性愛表達則多富隱秘的親昵成分,旨在贏得對方共鳴與好感,實現愛情與婚姻的職能,包括滿足身心需求的高峰體驗。
21.6性審美的演變曆程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說:“如果性欲從不遭到壓抑,如果每個人都可以隨心所欲地與任何人性交,那麼就沒有溫柔的愛情可言了。”較高境界的愛情需要男女雙方不僅有性的吸引,還要對性的衝動進行壓抑,有相互適應的文化素養,以及男女雙方陽剛和陰柔互補的氣質美的相互欣賞和吸引,而且包含理想、情操、誌趣和審美觀念某種程度的共鳴。社會越進步,人們對性對象的選擇越是苛嚴,對性的審美也就越發苛求。
21.6.1性審美的產生
勞動使人類的性審美活動得以產生。勞動使古代類人猿手腳分工,它們由此而學會了直立行走,人類從此才可能采取對性審美活動意義重大的麵對麵的性交姿勢。直立行走,使兩性的性特征充分展示出來,使性活動在以觸覺為主的同時,日益朝視覺、聽覺的方向發展。被解放出來的雙手,為性活動增加了愛撫行為,連同語言的傳遞,使男女之間獲得更多的情感體驗和精神交流。在此基礎上,人類的性交逐漸脫離自然狀態而朝人性化狀態變化,成為了審美的對象。這一過程隨著社會文化、經濟的發展,經曆了“生殖器崇拜時期”、“第二性征時期”、“氣質風度美時期”3個時期,人類的性審美活動由此逐漸走向成熟,並且日益具有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
21.6.2性審美的發展
人類的性審美能力是逐漸發展起來的。最初,性審美帶有直觀實用的性質。原始人重視與欣賞能給他們帶來肉體歡悅與後代生育的第一性征。女性的性表達也就體現在對生殖器的誇張表現上,形成女陰崇拜;後來,隨著男子在生殖中作用的發現,對男性陽具的崇拜漸成風氣,正如魏勒在性崇拜中說:“我們的各種形狀和尺寸的塔和尖頂,全部無意識地保留了原始的男性生殖器直立形式……實際上,世界上沒有一個地區沒有男性生殖器形狀的石柱或塔。”到後來人們覺得女性陰戶和男性陽具把人的欲望表現得過於直露,刺激太強易引發性混亂,應予遮蔽(遮羞)。同時,人類在長期的性活動中,逐步加深了對性敏感區在性活動中的作用的認識,性審美的對象也就逐漸由原來的欣賞第一性征轉為欣賞第二性征:女性美的魅力從女陰崇拜轉移到了豐腴的乳房,圓碩的臀部,柔軟的腰肢,嬌豔的麵容,有光澤的肌膚以及整個和諧勻稱的形體;男子強健的筋骨,飽滿的肌肉,寬闊厚實的胸背,壯健的四肢以及棱角分明、孔武嚴峻的顏麵。
然而,人類隨著社會、文化的日趨繁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升,人們性審美的需要更加關注具有社會性和文明性的內容;同時,人類在進入了奴隸社會以後,有了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工並分化為對立的階級以來,生活對人們形成巨大的心理壓力,人們產生了精神憩息與感情慰藉的強烈需要,性愛與家庭就成了最好的憩息慰藉的港灣,兩性間的依戀被強化了。互相吸引的男女之間,對方的形體、容貌、社會才能固然可以引起美感,但光有這些已感到不夠,他們還需要誌趣的相投,精神的默契,乃至共同的理想,以便相互能得到慰藉和支持,並從中感受到一種更高境界的美。人類的性愛具有了愈來愈多的精神情感因素,人們現在已習慣於用愛情來指稱性愛。完整地說,愛情是把性的肉體需要和情感精神需要指向一個特有異性,並帶有為對方奉獻又獨占對方的強烈願望的審美過程。所以,人類在欣賞異性第二性征的同時,也欣賞異性的氣質、風度、性格,男性的雄強、堅韌、粗獷;女性的柔和、婉約、嫵媚;並且也欣賞異性的社會價值、智慧、才華和能力以及對社會的貢獻。這標誌著人類的性審美趨於成熟。
21.6.3我國性審美的發展
在群婚時代,女的“人盡可夫”,男的“人盡可妻”,人們主要是追求性欲的滿足,還談不上愛情(更談不上性的審美);隻有在性規範(性限製)已經完善的個體婚姻興起以後,人類的愛情才發育成長起來。對偶婚可以看作是一種鬆散的一夫一妻製,愛情是與對偶婚同步興起和發展的,而在一夫一妻製興起,對性對象嚴格限製後發展到鼎盛時代。如果社會允許性對象隨意變換,性欲的滿足過於容易,愛情也就必然貶值,性的審美作用也相應地會被削弱。
現代中國人的性審美仍然傾向於含蓄與深刻,避免輕佻與浮淺。它強調自尊、自愛,使人們的天性更加美好,反對利用人皆有之的愛美之心進行性誘惑,如:通過影視、網絡中的性感鏡頭,在大庭廣眾之下過分親昵摟抱,衣著透、短、露等都是變相的性誘惑,刺激感官,喚起性放縱,使人們思想格調低下,行為輕佻粗俗,產生極其不良的社會後果。
世界雕塑大師羅丹名言:“這個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性是人類愛與美的完美藝術結晶,它不僅是高層次的肉體精神享受,更是人體形體藝術的巔峰之作。
(陳樂劉龍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