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艾滋病病毒的免疫學特征
很多證據表明,艾滋病的免疫缺陷主要是在細胞免疫係統以內,其免疫特征如下:
(1)周圍血液循環淋巴細胞顯著減少,往往低於100/mm3,正常1500~4000/mm3;T淋巴細胞中則以輔助細胞T4減少為主,抑製細胞T8相對增加,T4/T8比例下降,正常人T4/T8比例為(1.75~2.1):1,而艾滋病患者中其比例小於1.0.這一點是診斷艾滋病的免疫學依據。
(2)T細胞功能下降,臨床出現條件性感染和腫瘤;遲發型變態反應性的皮膚試驗轉陰;體外試驗證實非特異性有絲分裂原刺激時,T細胞反應性降低;T細胞的細胞毒下降;產生白細胞介素-2和γ-幹擾素減少。
(3)B細胞功能失調,多克隆型高球蛋白血症,對新抗原的刺激不產生應有的抗體反應。
(4)自然殺傷細胞活性下降,其中T4的受損是造成本病免疫缺陷的關鍵。
12.3.2傳染源
艾滋病患者和HIV攜帶者。傳染性最強的是臨床無症狀而血清HIV抗體陽性的感染者,其HIV分離率最高。無症狀的感染者是艾滋病流行難以控製的重要原因。病毒陽性而抗體陰性的HIV感染者,則更是危險的傳播者。
12.3.3傳播途徑
HIV主要存在於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中,包括血液、精液、陰道分泌液、乳汁、傷口滲出液等。任何能夠引起體液交換的行為,都有傳播HIV的可能。流行病學調查證實,HIV有3種傳播途徑,包括性接觸傳播、血液傳播及母嬰傳播。其中,經性接觸傳播是目前全球主要的HIV傳播途徑,大約全球70%~80%感染者是通過性接觸感染上HIV,其中異性間性接觸傳播占70%以上,而男性同性戀性接觸傳播占5%~10%。歐美的研究表明,發生一次沒有保護的性交,即未使用安全套,在男性同性戀中傳染HIV的概率是1%;而在異性性接觸中,男性傳給女性的概率是0.05%~0.15%,女性傳給男性的概率是0.03%~0.09%。
12.3.4非傳播途徑
HIV不能通過空氣傳播,也不會通過一般的社會接觸或公共設施傳播,與艾滋病患者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觸不會感染HIV。一般接觸如握手,擁抱,共同進餐,共用工具,辦公用具等不會感染艾滋病;HIV不會經馬桶圈,電話機,餐具,炊具,臥具,遊泳池或公共浴池等傳播;蚊蟲叮咬不傳播艾滋病。但是要避免使用公用牙刷和剃須刀。
12.3.5易感人群與易感行為
所有人群都可以感染艾滋病。但是有高危行為的人群感染的可能性更大。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以下人群列為高危者,有償獻血者,靜脈毒癮者;同性戀,雙性戀或異性性亂者,性病患者,暗娼,嫖客,尤其與境外人員有過性關係者,艾滋病患者的配偶,親屬或其他性伴侶,存在職業暴露人員,特別是與HIV有關的檢驗人員。
我國艾滋病疫情流行有以下的特點:
(1)流行範圍廣我國1985年6月發現第一例艾滋病病人,此後疫情持續蔓延。疫情涉及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沿海,沿邊及大城市為主;在中西部部分地區,注射吸毒人群感染率超過50%,性工作者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超過1.0%。傳播日趨多樣化,以靜脈吸毒為主,經血液傳播日益嚴重,經性傳播逐年上升,有可能逐步成為主要傳播途徑。
(2)發病和死亡嚴重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數迅速增加,流行上升速度加快;某些地區進入快速增長態勢,感染呈簇狀分布。2001年和2002年兩年合計,報告艾滋病發病人數和死亡人數分別達1742例和716例,2002年全年報告艾滋病病例數比2001年增長44.0%。衛生部發布的資料顯示,截至2006年10月31日,全國曆年累計報告艾滋病183733例,其中死亡12464例。
(3)疫情從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傳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由外籍人員轉向國內公民,從出入境人員中發現感染者劇增;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擴散。艾滋病病毒通過吸毒者、性工作者、同性戀者、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傳播給他們周圍的人群包括配偶等,並進一步通過母嬰傳播導致新生兒的感染。個別地區孕產婦、婚檢及臨床檢測人群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達到或超過1%,已達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界定的高流行水平。主要在農村地區,感染發病者以青壯年為主,占93.9%,在15~49歲,男性為主,男女比例為4.6:1;感染人群涉及麵廣,其中農民數量占到70%以上。
12.4艾滋病臨床表現
12.4.1常見的症狀和體征
(1)急性感染期發生在HIV感染後1~6周,主要表現有發熱,咽痛,出汗,乏力,全身肌肉及關節疼痛,全身淋巴結腫大;也可出現發熱,頭痛,惡心,嘔吐和腦膜刺激征,類似急性腦膜炎;有些患者惡心,厭食,腹瀉和無滲出的咽炎,1/4~1/2的患者軀幹出現皮疹如斑丘疹,玫瑰疹。少數人可無其他原因的持續性淋巴結腫大,無痛性,常常是對稱的,以頸、枕和腋部多見,淋巴結直徑大於1cm,淋巴穿刺或活檢病理為濾泡增生。此期可以檢測到血中的HIV抗原,但檢測不到HIV抗體,醫學上稱為窗口期。
(2)無症狀期(又稱為潛伏期)急性期後,沒有臨床症狀但體內有艾滋病病毒,又稱為艾滋病潛伏期。潛伏期的長短與感染病毒的數量,病毒株毒性的強弱,病毒的類型,免疫係統的個體差異及營養狀況有關,比如輸入含有大量HIV的血液及血液製品比經過性接觸的傳染力要強。另外,病毒的毒力強弱與攜帶時間有關,雖然感染多年,仍有可能為持續性無症狀的艾滋病病毒攜帶者。經輸血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劑量較大,潛伏期相對較短,兒童平均1.97年,成人8.23年,老人5.5年。性接觸感染的劑量較小,潛伏期相對較長,一般6~8年,最長為15年。不同的種類,如HIV-2潛伏期長達16~19年。HIV-1型病毒感染者約30%在感染後2~5年內發病,50%在10年內發展為艾滋病,患者潛伏期雖無臨床症狀,但艾滋病病毒攜帶者是傳播艾滋病的主要傳染源,有些患者可能不知道自己已被HIV感染,但通過血液,性接觸可將HIV傳給第三者。潛伏期的母親還可將HIV傳給胎兒形成母嬰傳播。
(3)艾滋病相關綜合征期多無特殊症狀,但有些患者除了有持續性淋巴結腫大外,尚有非特異性全身症狀,由於細胞介導免疫的免疫功能部分受損可引起各種傳染病,病人出現低熱、盜汗、乏力、消瘦等類似人類結核症狀,隨著病毒進展,腫大淋巴結可以消退。患者可出現一係列機會性感染,如口腔念珠菌,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生殖器尖銳濕疣及發生於頭麵部的較大的多發性軟疣及多形性伴瘙癢的皮疹,也可出現脂溢性皮炎,表現為紅色鱗狀丘疹,這種丘疹常發生於頭麵部,有時也可能影響到全身皮膚,還可出現血小板減少性紫癜。HIV抗體陽性者有持續性血小板減少,一般3萬~10萬/mm3時可有出血,可同時有貧血,實驗室檢查除T4細胞減少外,還可以發現血紅蛋白和血小板減少,IgG明顯增高,HIV抗體陽性。
(4)艾滋病期即AIDS期。由於輔助T細胞下降,因機體的免疫係統功能極度低下而發生機會感染,出現惡性疾病的多係統損傷。
常見的機會感染有神經紊亂症,此症已被公認為兒童與成年人艾滋病患者發病與致死的常見原因。臨床表現為20%~40%的艾滋病患者有神經性疾病。在屍體檢驗中有中樞神經係統疾病的患者高達70%~80%,中樞神經係統症狀常與各種機會性感染引起的症狀並存,較常見的有亞急性腦炎。本病原因不明,無明顯炎症反應,非特異性白質變性,常為艾滋病的首發症狀,往往以疲倦,性欲減退等起病,後期發展為癡呆。據美國紐約對102例患艾滋病死亡者作屍檢時發現,96例(占94.1%)有彌散性或局限性腦病變。此外還有報道,對235例艾滋病患者做精神神經病的會診,發現有121例(占51.5%)患有不同程度的癡呆。另外,後期患者常可見條件致病菌所誘發的腦炎或大腦動脈炎。
12.4.2機會性感染的臨床表現
所謂機會性感染,即條件致病因素,是指一些侵襲力較低,致病力較弱的微生物,在人體免疫功能正常時不能致病,但當人體免疫機能減低時則為這類微生物造成了感染的條件,這些微生物便乘機侵襲人體致病,故稱作機會性感染。屍檢結果表明,90%的艾滋病病人死於機會性感染。能引起艾滋病機會性感染的病原多達幾十種,而且常多種病原混合感染。主要包括原蟲(如卡氏肺孢子蟲肺炎,弓形蟲感染,隱孢子蟲感染等),病毒(巨細胞病毒,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等),真菌(念珠菌感染,隱球菌病等)及細菌(結核杆菌,非典型分枝杆菌)等的感染。
12.5艾滋病的診斷標準
為了盡早發現HIV感染病例,世界衛生組織最近推薦了監測的早期標準。隨著發展中國家及發達國家對嚴重HIV相關疾病認識的加深,以及實驗室診斷能力的提高,世界衛生組織負責全球艾滋病項目官員在日內瓦分析了目前普遍適用於青少年及成人艾滋病的診斷標準後,提出了相應的修改並發布了適合於臨床應用的診斷標準。推薦的應用標準是:世界衛生組織艾滋病監測診斷標準的修改方案和擴增艾滋病病例的診斷標準。這兩個艾滋病的診斷標準在診斷能力有限國家應用時,不應與HIV感染的定義相混淆。兒童艾滋病監測標準仍保持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