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空巢
這是婚姻中子女長大,進入社會,年邁的父母離世,婚姻的主角——夫妻重新回到兩人世界的時候。經曆了半生的風風雨雨,起起落落,兩人都深知自己和對方需要什麼,以及自己和對方能給予什麼。彌補缺憾,營造完美人生是此時婚姻的主旋律;對彼此的惦念、依賴是此時的心理特征;不滿、爭吵依然會存在;二次選擇婚姻生活以對得起自己的情況也存在。對於終身婚姻不幸而為兒女堅守婚姻至今的父母,重建幸福婚姻是他們晚年健康長壽的要素之一。子女應該尊重父母的選擇,他們也有實現自己人生夢想的權利。成年的子女永遠有責任照顧好任何狀態下的父母:在婚、離婚、喪偶、再婚。
(六)衰老
有幸攜伴走到老年時,婚姻雙方對彼此的了解都比較透徹了。而由於雙方身體的衰弱,心理會發生脆弱性變化,認知、情感和意誌都會退化、自我化,行為表現與成年期形成一定反差。有人說得好:人每衰老十年,心智就會從兒童向幼兒退化一年。如果說70歲像6歲,80就像5歲,85歲像4歲,93歲就像3歲了。但他們與兒童不同的不但是身體脆弱得多,心理上則更脆弱。對待老伴時,既不能像對幼兒那樣訓斥,也不能像對成年人那樣較真,而應以尊重嗬護為前提,進行細心又耐心的交流、照顧。婚姻雙方都要這樣對待對方,子女更是這樣,尤其在老年人的性心理需求上應給予理解、關注和滿足,這是以往被中國社會忽略甚至誤解的。
獲得一生的婚姻幸福,是每個人的希冀,操作起來卻有一定難度。有調查發現,中國婚姻當事雙方真正感到幸福的不到10%。初衷、嚐試、努力都做了,為什麼難以得到期望的幸福呢?婚姻幸福的關鍵在哪裏呢?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將在下一小節進行討論。
8.2.5婚姻幸福的關鍵
幸福婚姻的關鍵幾步為:找對配偶、甘於付出、機智調試、耐心等待。除此之外,還需要平時的用心維護。
(一)找對配偶
以往的社會,婚姻的長久維持除內在因素外,外在的社會倫理、習俗、輿論均起到很大作用。人們以婚姻不和睦為羞,以離婚為恥,甚至剝奪了女性的經濟權利,這使得女性離開婚姻就無法生活,強迫女性忍受各種狀態的婚姻,維護社會表麵的穩定。而如今,女性經濟獨立了,社會輿論變得自由了,因此,婚姻的穩定因素主要來自它的內部。那麼作為婚姻主體的兩個人是否合適,自然是重要的穩定因素之一。前麵我們用了很多篇幅談擇偶,就是要在這第一個關鍵步驟上做好文章,避免後來的不幸。其中很關鍵的是,當自己成熟到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樣的婚姻、家庭時,再做出選擇的決定。
(二)甘於付出
一旦進入婚姻,就是兩個人如何相處的問題。婚姻中的兩個人不是平行運動的兩個個體,是共同運行的整體。快樂、穩定、牢固的結合方式,一定要“鑲嵌”,即各有所長和所短,“長短鑲嵌”才會牢不可破。這裏的長和短,不是夫妻雙方的人格強弱,而是因社會、婚姻、家庭需要做出的心甘情願選擇,這就意味著獲得與失去,成功與失落。對於一個婚姻家庭來講,這就是犧牲,這就是奉獻,這就是婚姻中的幸福與快樂。這種品質對於婚姻來講是至關重要的。
(三)機智調試
心甘情願的付出也總有失落的時候,精心嗬護也會有疏漏,為家庭改善盡力工作也許還會有遭到家人的誤解。總之,離開蜜月生活後,兩人的關注點從對方身上逐漸轉移到工作、事業、友情及家人等多方麵。對上述的不滿足,一方會有忍耐、壓抑、爆發的情緒過程。此時如何調整,理順相關的家庭人際關係和解決好所遇到的衝突,就是一門藝術——婚姻智慧,它包括:個人魅力的不斷增長,使對方感到自己的付出值得;體察對方的合理需求,恰當地給予關愛和滿足;衝突時自己冷靜傾聽,避免正麵衝突傷害感情;發揮性別魅力,以柔克剛,以剛護柔,化解尖銳矛盾;保持各自的心理和行為空間,體會、感受對方的充分信任等。婚姻智慧,像杠杆的支點,可以使夫妻用最小的力量,達到最佳效果。方法可以向婚姻經營成功的夫妻學習,也可以自己總結,可以夫妻交流,可以向專家請教,還可以瀏覽有關的書籍。
(四)耐心等待
兩個成年人因為吸引、激情而希望不分開,憑借對未來生活主要想法的一致走到了一起。但兩個人不可能時時處處等同,也不可能永遠心甘情願地順從,現代社會提倡個性張揚,使得再相愛的夫妻也會有堅持自己意願的時候,也會有口服心不服的情緒。大家有不同的成長經曆,形成不同的看問題角度,愛情可以使人在非原則問題上選擇包容,但在原則性的問題上仍然是不會讓步的。比如,很多男生雖然喜歡每天早晨穿上新洗幹淨的襪子,但卻不願每天晚上把當天的髒襪子洗掉,對此,妻子都很反感,屢此數落成效均不顯著,結果導致生悶氣,但不會生出大衝突。但當丈夫經濟開支過大,尤其是用在妻子認為沒有必要的交友方麵時,她會很生氣,甚至會升級為高級別的衝突。此時正直的夫妻,都需要耐心地考慮對方的初衷,耐心地傾聽對方的理由,耐心地體驗對方所帶來的結果,最終明白對方的心意後自然會改變態度,雙方又會達到一致。很多時候,因兩個人生活經曆的不同,對問題的看法、對事情結果的期望、對方式效果的預計都會有差異,當對方不能接受自己意見時,耐心等待不失為一種方法。
8.2.6常見問題及對策
雖然目前國家教育部已允許在校符合婚姻法規定年齡的大學生結婚,但真正走入長期婚姻的很少,而短暫結婚很快離異的倒很常見。下麵,我們將討論大學在校生結婚的利弊,大學畢業立即結婚好嗎,先立業後成家還是先成家後立業,工作後何時擇偶好,女性的最佳結婚年齡,試婚的利弊,同居的利弊,丁克家庭,單親媽媽,離婚等問題。
(一)在校大學生結婚的利弊
從前麵的討論中不難看出,婚姻的目的是使兩個能夠穩定生活在一起的人組建家庭。因此,這兩個人要有能力形成一個穩固的核心,至少對年幼的孩子和失去生活能力的父母具有保障能力。而這個穩固的核心,需要心理能力、社會生存能力、獲得自己和家人必要生活物質的能力、在你的監護人需要你幫助時能給予心理慰藉的能力等等。顯然,絕大多數大學生還處在需要父母保護、供養的狀態,上述責任難以盡到。
有人會問:我們不生孩子,父母還年輕不用我們管,我們隻管好自己就行了,上述弊端不都避免了嗎?當然在這種情況下,這兩個弊端都被排除了。那麼我們來看看大學生婚姻的有利方麵:兩個性生理成熟的異性,可以隨時解決性衝動問題,解除了性壓抑問題;理性的性行為也可以避免意外妊娠;愛情的力量可以督促對方不斷進取,互相幫助高質量地完成大學學業,建築社會生活的良好起點;對於性別魅力高的人,及早名花有主,省去了因眾多追求者帶來的煩擾,可以專心於對未來更有益的事情。
那麼,大學生結婚有什麼弊端呢?兩個人長時間的親密接觸,會減少與其他同學的接觸時間,進而婚姻中的兩個人會失去與周圍隨時交流、開闊眼界的機會;大學階段,不少人都是第一次離開家,接觸到複雜的世界,思考問題不再局限於學習和考試。隨著年級的升高,思維、觀念、對人對事的態度必然會不斷發生改變,回過頭來看自己的婚姻選擇會有所肯定和否定;大學的婚姻生活簡單,沒有瑣碎的家務勞動,複雜的親屬關係,缺少角色轉變和解決婚姻難題的鍛煉;另外,大學期間很多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沒有固定,沒有經曆複雜社會生活的曆練,一旦離開學校環境,能經得起風雨嗎?有人會說:“到時不行就離婚吧!人可以在離婚中變得成熟,學會建立幸福婚姻。”這話可是說得容易,代價高啊!
(二)大學畢業後立即結婚好嗎
此時的婚姻與大學期間的婚姻比較,利在於:沒有了與同學的疏遠,人生觀和價值觀較那時成熟穩定些,生活內容實際化等;弊在於:沒有經濟基礎,給雙方父母增加負擔,在考慮個人發展時有所顧忌,會在家庭生活中花費一定時間和精力,進入社會對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影響比大學時大得多。幾年後,當人成熟後也許會動搖現在的選擇。結婚獨立的利處在於:可以專心發展事業,並擁有心理的支持者;理財理性化;因為年輕,家人比較容易諒解兩人與家人相處時的不周到,融入家庭較容易等等。但我們建議大家最好不要馬上要孩子。
(三)先立業後成家還是先成家後立業
這兩件事對人生都很重要,先後恐怕要看機遇,不能一概而論。如大學擇偶戀愛成功,具備結婚條件,兩個人對婚後事業發展有共同意見,當然可以先結婚,因為錯過機會可能失不再來。如果在畢業時有戀人,但時機不成熟,包括兩個人之間有很多觀念不同,目標不同,實現目標的途徑不同等等,自然要再磨合一段時間,看看兩個人的一致性程度能否達到70%~80%,再做決定不遲。因此,成家與立業間不應該是一對矛盾,幸福的家庭是事業成功的重要基礎,成功的事業是家庭幸福的保障。
(四)工作後何時擇偶好
如果遇到意中人,隨時可以投入戀愛,但我們建議大家注意擇偶的原則,自己擇偶的標準應建立在成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基礎上。進入社會後,不少男性認為,女性都很實際,自己沒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因此不敢戀愛。其實,女性的本意是要從男性處獲得安全感,首先是人格方麵的安全感,包括膽識、性格、能力,其次是它們的物質體現。因此,當女性看到男性優異的人格品質時,就會對未來生活充滿信心,不會對物質有過高的要求;隻有當對前者失望甚至絕望時,女性才會單純斂財,為自己換取生存保障。有些女性認為漂亮的臉蛋和性感的身材才是吸引男性之本,常常把時間花費在修飾自己外表上。其實喜歡漂亮和性感女人是所有男性的本性,但這隻是他們喜歡的基礎層次,有頭腦的理智男性所選的妻子往往不具備沉魚落雁的外表,而是秀外慧中的類型。沉魚落雁的外表很難自己打造,美好的內外整體氣質卻可完全靠自己培養。有句話說得好:40歲前不美可以怨父母,40歲以後不美隻能怨自己。其實綜合氣質美不用等到40歲,隨時都可以表現出來,而它對男性的吸引力更大而持久。氣質之美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使人不因生物屬性的衰老而降低對異性的吸引力。
(五)女性的最佳結婚年齡
從生育年齡上講,24~28歲是最佳優生年齡,35歲以上是高危孕齡。因此,從生育角度考慮婚姻,最好在35歲以前,懷孕年齡建議不要晚於32歲。當然,從婚姻進入生育之前最好有一個經曆婚姻當事人角色轉變、雙方親屬融合和小家庭運轉進入常態(工作、物質基礎、困難的解決能力等)的過程。這些一般需要1~2年時間。如果決定不生育,當然結婚年齡可以隨意些。
(六)試婚的利弊
目前,很多人認為婚前進行一段試婚,是對今後婚姻穩定幸福的保證。以往之所以沒有試婚,是人們把初次性交看得很重,女性把它看成全身心奉獻給自己心愛的、可以托付終身男人的體現,因此要在鄭重的儀式後完成;男性也把它看成全身心接受自己心愛女人的開始。從此,一日夫妻百日恩,相互負有愛護、幫助的責任。當然對初夜的重視也包含著男權社會對女性貞節檢驗的不平等思想。那時,相戀男女不辦理結婚的法律手續,不能生活在一起,避免衝動造成反悔,以失婚姻的莊嚴和理性。當然,婚後生活中也有出現難以解決的生理問題,造成兩個人甚至兩個家族的不幸,若離婚又會造成很多現實問題的兩難局麵。實際上,在以往的離婚案例中,人們往往以感情不和為由要求離婚,但其實是遇到了婚前無法發現、婚後無法解決的生理問題。對此,有人提出:婚前試婚可以部分解決這類問題。很多土著民族也是在婚前便讓青少年男女進行性交訓練,據說,這提高了婚後夫妻生活質量和生育保障。
但在文明的人類社會,試婚除解決了上述問題外,依舊會帶來不少弊端。試想:感情極深,願意終身相守的男女,是準備共同克服一切困難的,甚至包括共同麵對死亡。他們會在乎婚後遇到之前臆想不道的困難嗎?未來是不可預知的。此外,也有不少不願承擔家庭責任、卻希望不斷體驗新婚甜蜜的人,以試婚為借口不斷更換試婚對象,這種行為對於對婚姻滿懷熱望的另一方無疑是嚴重的挫傷,會使他(她)對婚姻失去信心和勇氣。
(七)同居的利弊
當前在有性行為能力各年齡段的人群中,都有很多人選擇同居。做此種選擇的雙方,既有相互吸引和依戀的感情,又可以友好地生活在一起,隻差一張結婚證了。為什麼不領證呢?這多半是因為他們對未來沒有信心!既然相愛,那為什麼沒有信心呢?這就有兩方麵的原因了:自己的和對方的。①自己的原因:一方麵認為對對方的認識還不足以到終身相許的地步,另一方麵對自己能否克服未來的困難、堅守這份情感沒有信心;②對方的原因:認為對方的變數較大,可能放棄自己,但也願意體驗這段共同的情感經曆。顯然,同居與試婚不同,它不以婚姻為目的,也不是以愛情為基礎的,而是以相互的好感,或利益為基礎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患難與共的。選擇同居的人認為這樣比較輕鬆,省去了很多麻煩。例如離婚手續,對離婚的各種顧慮,在另一方麵,同居也意味著結束兩人的關係是很隨意的,彼此沒有婚姻責任的限製。如果一對同居男女沒有孩子,分手傷害的是不願意離開的一方。如果有了“愛的結晶”,孩子的成長環境會因父母分手變得艱難得多,他的身心健康程度難以與健全美滿家庭的孩子相媲美。而經曆如此“愛情”的人們,會對愛情、婚姻、家庭產生不信任,缺少建立正常幸福家庭的信念,更不會具有營造自己美滿家庭的能力。一旦養成沒有責任感的抉擇習慣,還會輕率地“愛”一個有家庭的異性,對別人和別人的家庭造成傷害。
(八)“丁克”家庭
在如今30多歲的人群中,走入婚姻但不要後代已成為一種常態,俗稱“丁克”家庭。20世紀60年代西方開始流行“丁克”,這也是某些國家出現人口至今負增長的原因之一。選擇“丁克”,大致有幾個出發點:①提高兩人世界的生活質量,擔心孩子會常來幹擾;②看到父母或社會養育孩子的艱辛,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培養好孩子無十足把握;③對自己婚姻的質量和長久性沒有把握,不敢要孩子;④感到養孩子太辛苦。從如今問題少年多出自於不幸福甚至單親家庭的事實看,這種選擇對後代的健康成長沒有什麼弊端(在不會影響到整個種族延續的前提下)。但人們擔心“養兒才知父母心”,不做父母怎能體會父母的犧牲與奉獻?不做父母怎能理解愛的無私本質?不做父母怎樣擁有成熟人類父性和母性的胸懷?顯然,為人父母是人性的一種曆練,雖不是社會適應必需的條件,但這樣的經曆——培育一個幸福孩子的體驗,會使經曆者人性中多一份感恩、多一份奉獻、多一份責任、多一份寬容、多一份期望、多一份寄托。總之,“丁克”是一種生活方式,不過,生兒育女則是另一種生活試,它會使人性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並能增強人們的社會適應能力。
(九)單親媽媽
這是指女性不走入婚姻,以一夜情、多日情等方式自己孕育一個孩子的家庭,目前在中國這種情況還很少。由於中國的國民對未婚女性懷孕生子接受度很低,女性的工作狀態和經濟收入也難以讓她獨自養育一個孩子。但這種情況在歐美、日本等地區卻並不少見。在這些國家,女性的經濟沒有問題,社會也很自由,人們對她們也寬容得多。單親媽媽多出現在高級知識分子或白領階層,這也許體現了如今女權運動的成果,給予了女性充分的權利和自由。但不少人也提出了這樣一些疑問:在這樣環境中成長的孩子,與常規環境長大的孩子人格健全程度一樣嗎?他(她)的環境中缺少爸爸,缺少爸爸角色的男人,他(她)如何了解男性、學習男性的思考行為模式或與男性相處呢?這樣家庭成長的男孩是否會過分懦弱?女孩是否會過分強勢等等。同時,人們對女性與異性、與同性、與社會的和諧相處能力的發展趨勢也提出疑問,擔心她們會不會從壓抑、依存變化為個性、自我、對立的情形。在這裏討論這些,是希望同學們能夠了解婚姻發展的一些現象和趨勢,三思而後行,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個性和新潮。
(十)離婚
離婚是締結婚約的兩個人因各種原因在法律允許的前提下提出解除婚姻關係的過程。有學者說:離婚自由是社會進步的表現。相對中國封建社會的包辦婚姻,女性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並隻能從一而終,完全忽略婚姻當事人的選擇和意願,蔑視女性的婚嫁和生命權利,離婚自由顯然是很大的進步。對於婚姻中確有不可調節的問題,痛苦遠大於快樂的婚姻是應該解除,並經過思考和重新選擇後,各自開始幸福的生活。但這裏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如果婚姻中已經有了孩子,無論是為孩子繼續維持不幸的婚姻,還是夫妻分手各自重組家庭,對孩子而言都是深深的傷害,這種傷害的影響可能是巨大而深遠的,甚至是終身的。它可能會涉及到孩子智力的開發、人格的健全、社會適應的能力、對待兩性感情的態度,終身幸福可能會因此大打折扣。
俗話說,年輕時我們不懂愛情。誰都可能在婚姻問題上犯錯誤,離婚就是一個改正的機會。在人的一生中,婚姻是人生質量很重要的一個方麵,它不僅對夫妻兩人而言很重要,對孩子和雙方的父母甚至親人均很重要。有些人看到了它的重要性選擇了丁克家庭,有些人選擇了試婚,還有些人選擇了同居,這些利弊我們在前麵已經討論過。最重要的是:在開始準備進入婚姻進程前,要對婚姻有一個深刻的考量,從自己的人生設計開始,到擇偶、戀愛,再到走進婚姻殿堂。而真正進入婚姻後,在準備誕生“愛的結晶”前,仍要認真的思考:思考自己的婚姻是否具備了長久的根基;思考自己的婚姻是否經得起風風雨雨;思考自己的婚姻能否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思考婚姻雙方是否具備把孩子培養成才的能力。很多夫妻在具備一定物質基礎後,就覺得可以要孩子了,孩子不會受苦了。其實,教育好一個孩子,物質條件並不需要很高,需要的是父母作為首要教育者的意識、智慧和方法,也就是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它一方麵來源於自己的成長環境,另一方麵來源於自己的主動學習和改進。因此,負責任的父母,應該在確認自己有能力保障孩子健康成長的前提下,再決定是否要孩子。當然也有人說:孩子是維係父母感情的紐帶,有孩子的家庭可以減少離婚的動機和實施。在某些家庭出現問題時,孩子確是使父母冷靜思考,努力改進的動因。但目前單親家庭孩子數量的日益增多,說明不少父母還沒有成熟到為孩子而考慮改變自我、進而改善婚姻的程度。對於還未走入婚姻的人們,思考如何避免離婚才是如今決定的出發點。
總之,在婚姻觀念多元化、強調個性的今天,婚姻仍是兩性關係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形式,而且目前的法律婚姻對於個人還是社會都是利大於弊。盡管不少人婚後發現很多問題,甚至影響了一方的發展,但隻要選擇是成熟的、理性的,戀愛是慎重而務實的,婚後用耐心和智慧去麵對出現的問題,婚姻帶給人們的是成熟、穩定(安全感)、修養(充電)、欣喜,以及成就……婚姻同戀愛一樣需要細心經營。因此,努力掌握建立和經營幸福婚姻的秘訣,我們將會融入社會幸福婚姻的主流中,並引領同齡人堅定走向成功的婚姻!
(張玫玫劉龍浩)序1
十多年前,我曾與上海一些性學家合作做過一個港滬大學生的性生活比較調查,結果顯示上海的大學生平均比香港的性態度開放,而且性生活活躍,開始性行為的年齡較早,性伴侶的數目也較多。這結果令當時很多人都覺得出乎意料,因為香港受西方文化熏陶了這麼久,青少年理應較性開放和性活躍才是,有人認為這可能是香港有較好的性教育所致,但這又不像,因為好的性教育,應令人也有更好的性知識和更開放的性態度,香港的大學生卻沒有。後來,我們將數據反複分析,才找出原因,是由於香港的大學生較多來自保守的基督教學校所致。
由此可見,一個人的性態度和性生活方式如何,不單視乎其性知識程度或所處的社會風氣,更重要的是他的家庭和個人背景,若要性教育能發揮其影響力,在家中皁期和學校中小學時做才最重要。所以,我一向不大讚成在大學做基本的性教育,因為太遲了,時間也不夠,大學應著重傳授相對較專業或學術的知識,而不是用來彌補中小學內應教而沒有教的東西。大學若設性教育課程,最理想是每個不同學係中都有其專設的性學科,著重探討與該專業有關的性知識,如醫學院的性醫學、性心理和性社會學,法學院的性法律、性社會、性犯罪學,文學院的性解剖學、性哲學、性美學等,目的已不在幫助學員能處理其個人生活上的性問題,而在充實其在未來專業上所需的性知識和訓練。
不過,理想歸理想,當現行中小學及家庭性教育仍未臻完善,而青少年的性看來又隻會越來越趨早熟和活躍的時候,在大學設遲來的性教育也總比完全沒有好,何況沒有基本的性知識,根本就談不上學專業性知識。《性健康藍皮書》可以說是一本針對現時特殊性教育狀況而寫的書,它涵蓋一般的性知識,但也涉獵較專業的性問題和更深入的思考,不流於膚淺,是一條把學生性成長連接往性成熟階段的適當橋梁,值得推薦。
香港性教育促進會會長吳敏倫
2008年10月於香港大學
序2
2008年,注定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曆程中值得驕傲的一年。
開年之初,南方部分地區發生了曆史罕見的嚴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又造成巨大損失,麵對自然災害,我們科學決策,積極處置,贏得了世界的尊重;3~7月,台灣地區領導人更迭,“藏獨”分子在拉薩打砸搶燒,在海外以卑劣手段阻撓奧運火炬傳遞,“疆獨”分子實施恐怖破壞活動並揚言襲擊北京第二十九屆奧運會,麵對各種分裂勢力的挑釁與恐嚇,我們高瞻遠矚,妥善應對,贏得了世界的理解;8月,204個國際奧委會大家庭成員的1萬多名體育健兒彙聚北京,我們以一場無與倫比的奧運盛宴贏得了世界的讚譽。
除了這些炫目的榮耀,我亦非常欣喜地看到一群國內的學者以弘揚中華文明為己任,以造福中華兒女為目的,數年來辛勤耕耘,融通中外,推出了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性健康藍皮書》一書。該書內容豐富、係統、全麵,有益於普及性科學、保障性健康、防止性罪錯、促進性和諧,既是大學生的教材,更是社會實踐的指導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應有內涵。可以說該書的出版,既是我們個人的“性”福,更是社會的進步和幸福。
所有這一切,充分展示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是那麼絢爛多姿,讓我們,同時也讓世界看到中國正無限趨近於更為理性的文化自覺,曆經艱難的中華民族正大步前進。由此,我相信,一個更加開放、自信的中國將煥然一新地走向世界。
吳小翎
2008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