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戀愛與婚姻(1 / 3)

愛是人生永不褪色的話題。婚姻是兩性關係發展的殿堂,是感情的升華。人們無不向往著享受如癡如醉的戀愛感覺並期望擁有一份比翼連理的美滿婚姻。本章將從戀愛和婚姻兩個不同的角度去探討兩性關係的發展變化,以及各自的特點,並解答讀者常見的感情疑惑和問題。下麵就讓我們進入正文,去開始一段關於愛的浪漫旅程。

戀愛,一個令人神往的體驗;婚姻,一個朦朧的進程。前者從中學開始便有不少同學在經曆著,婚姻則是從父母那裏感受過;前者似乎使自己成長,而後者帶來的卻不都是向往,有的甚至是恐懼或遠離。隨著21世紀的到來,人類精神世界又一次經曆自由、寬容和多元的變化,人們回味著五千年文化中的精華,迎接著湧入國門的西方文化。性文化是其中最受人們關注,裂變最多的部分之一。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人們對戀愛和婚姻,產生了很多想法、行為和結果。但最終目標沒有變——個人、家庭和人類的健康、幸福、發展。因此,戀愛和婚姻確實是需要很好的思考、規劃而後再行動的。

戀愛和婚姻是人生兩個美好而重要的過程,從生物學上講這是生命延續的一部分,從社會學上講是人類特有的美好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明社會素質提高的保障。人們懷著同樣的目標——美滿幸福,踏入兩性關係,卻得出了不同的結果,有的人的生命質量獲得了提升,而有的卻傷痕累累,對原本不懈追求的愛情與家庭失去了信心,甚至遠離,選擇若即若離或絕裂關係。究竟戀愛的目標、前提、基礎、原則和方法有哪些呢?

8.1戀愛

戀愛是相互愛戀的異性,希望走向共度終身狀態的準備階段。這個階段以相互喜歡開始,以婚姻為目標,經曆由表及裏的喜歡、眷戀、憐惜、珍惜、奉獻等心理情感過程,最終達到身心合一,不離不棄,為所愛之人可以犧牲生命的境界,即走向了美滿的婚姻。

然而,近些年來,在大學生中流傳著“戀愛是一種體驗,與婚姻沒有多大關係”的說法。這與戀愛的某些特性和現代社會婚姻狀況發生的一些變化不無關係。戀愛發動自單方或雙方間的吸引和喜歡。這種吸引和喜歡源自對對方優點的欣賞和自身的審美以及某些生理和心理需求等。而異性間一旦產生喜歡、眷戀的情感,因為怕失去這種體驗,戀愛的一方會極力表現自己的長處,投對方所好,在這種被特別關注的情形中,被關照一方是滿足、安全,進而幸福的;而表現的一方因為表現欲的滿足也會感到快樂。這種感情會在相戀的兩個人中由弱到強,即初戀到熱戀。此時隻有二人世界,雙方都在極力表現自己的亮點,並照顧對方,因此確實有公主或王子的感覺。這也許就是青少年盼望戀愛體驗的原因。

其實,這是對戀愛認識的誤區,在這種關係中,相互看到的隻是優點,體驗的隻是二人世界中,在簡單環境中,極力營造的情感,與婚姻生活差距較大。據此走入婚姻,會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甚至有天上地下之感!如此必然給未來埋下不穩定隱患。前述的男女之情,並非戀愛專屬,它是所有由吸引到喜歡,由喜歡到眷戀,由眷戀到性愛的男女之情愛過程,是進入青春發育期及其後成年期的人們都具有的。青春期是這種心理需求產生的伊始,是積澱、提升的學習階段;青年期是這種心理需求的升溫,是實踐、發展的階段;成年期是這種心理需求達到成熟,是創建和諧,營造溫馨家庭,為所愛之人提供安全生活環境的階段。這種心理需求以本能為基礎,伴隨人的一生,在人生不同階段,它會因人們的文化積澱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內涵和表現,這種積澱給個人和社會帶來幸福和文明的色彩!而在擇偶、戀愛和婚姻中,它又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和內容。那麼戀愛與一般的男女喜歡之情有什麼差別呢?我們可以從下麵的5個方麵來討論。

①交往的目的;

②需要的自身前提;

③具備的社會基礎;

④交往內容——全方位了解對方;

⑤交往的方法。

8.1.1目的——找到終身伴侶

戀愛的目的是婚姻。因為婚姻是兩個本互不了解的人,因為相互吸引、喜歡,渴望長期生活在一起。激情釋放時的聚會,與時刻在一起對生命的嗬護完全是兩回事,一個看到的是積蓄後火花迸發的靚麗,一個看到的是陽光與晦暗並存的反差。婚姻不僅關係到夫妻,還需要將兩人身後的家族盡可能融合,此外,在大多數婚姻中,人們還要撫育下一代,要照顧老一代,要共同在社會上生存,要盡可能地獲取生命的高質量。因此,選擇什麼樣的人與自己共度人生當然不是一時衝動的事,它不是一起做完某一件事,某一類事,而是要麵對所有的事情。這種選擇,雖不能說可以決定一個人終身幸福的全部,但起碼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要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要選擇與自己共度一生的人,當然首先要想清楚自己將創建一個什麼類型的人生:事業型、生活型,還是兼有型?事業型——自己未來的生活以成就社會事業為主;生活型——自己未來生活以個人物質生活建設為主;兼有型——自己未來生活兼顧成就社會事業和個人物質生活建設。

對於事業型,對方相應的應該是理解式、幫助式甚至參與式的。三種情況對對方的身心素質、條件要求當然不同。理解式:可以對你是無條件崇拜式的,可以是具備一定科學素質的;幫助式:可以是無條件崇拜而成為秘書式的,可以是精通專業的助手式的;參與式:對事業需要有共同認識和追求,分工合作式的。

對於生活型,對方應該與自己有共同的想法,如果雙方在事業進取或物質條件改善方麵追求不一致,未來的生活將是不和諧的;

對於兼有型,雙方在時間的安排、財力的付出、家務的照顧等方麵更需要隨時協商,否則會不斷生出因對比同學、同事的成績而後悔或相互指責的家庭內耗,它可是幸福家庭的殺手!

(2)確立自己的價值觀他人為重、先人後己,還是自己為大?他人為重者,做事很少考慮自己的得失,往往自己的內心充實而富有安全感;先人後己者,一般受過良好教育,人際關係好,且自己也比較圓滿;自己為大者,一事當前先考慮自己,人際關係不會很好,自己所得不會缺失。第一類人,多來自幸福美滿家庭,或有很好的生活成長教育曆程;第二類人,多來自有嚴格家教,或成長中比較注重自我修養;第三類人,多來自嬌慣或失衡家庭,或在成長曆程中缺乏愛。

(3)要確立自己的生活態度獨立型、互助型,還是依賴型?獨立型,心理和生活自理能力強,希望雙方各自獨立,適當親密;互助型,以己之長,補他人之短,希望親近;依賴型,包括生活能力較弱和心理意誌較弱兩種類型,前者往往工作能力不弱,精力多投入工作,生活能力不強;後者什麼能力都可以,但抗禦心理壓力能力較弱,因此表現心理依賴性較強。獨立型,需要能力相當的人;互助型需要能力互補的人;依賴型的前一亞型需要生活能力強且樂於照顧別人的人,後一亞型需要意誌堅強且有一定心理疏導能力者。

根據上述或更多目標,才可以確定自己選擇伴侶的條件。而我們自己又該做什麼準備呢?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將在隨後的幾個小節展開討論。

8.1.2前提——自身健康的性心理

俗話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什麼時候為“大”呢?這個“大”指生理的成熟,以及心理發展達到一定階段。生理的成熟又包括生育能力和全身素質的成熟。生育能力在青春期後期(16~18歲)已經成熟,而身體成熟要到23~25歲,因此提高自己身體素質,增加耐力是大學階段要做的。跟生理成熟不同,人們的心理發展很不一致,其中包括:對自己性心理特點的認識,對異性心理特征的了解,對異性交往方式和規範的把握,對問題的解決能力等等。還包括對事業、家庭、社會等的認識和幸福的標準等。

我國婚姻法規定:女性滿20歲,男性滿22歲在條件符合的情況下可以結婚。從生育的角度,這個年齡可以結婚了,但從心理對婚姻幸福的把握程度上,卻差異很大,並不是每個人都做好了結婚的準備。那麼,婚姻需要哪些心理素質呢?

(1)自己必須是一個成熟的人,適應自己的性別。表現在對自己的生理性別悅納,能夠做符合自己性別的事情,表現出適應自己性別的性格、能力、氣質,具備與社會對此性別要求一致的認知、情感和意誌等過程。是一個生理心理一致性較高的人。是一個對異性有魅力的人。

(2)對異性的心理特點和過程要有所認識和了解,作為與異性深入交往的基礎,要知己知彼,才能和諧融洽。兩性在心理過程的認知、感情和意誌等方麵都有很大差異,心理特征的能力、氣質和性格等方麵也各有特點,加之男女生理基礎的差異,同一件事情的出發點、注重的地方和慣用的防範方式都會不同。僅憑自己的想象或用對同性別的思維和行為方式與異性交往,往往會矛盾重重。

(3)掌握與異性交往的原則、規範和方法,在不同的社交場合扮演符合社會規範的性別角色,表現出一定的性別魅力。同時運用適當的交往方法,恰當表達並及時解決交往中出現的問題,建立暢通的溝通渠道和長久的協調機製。社會對性別角色的要求,受地域、習俗、文化、社會階層、場合等影響,需要隨時調整,才能在交往中體現出恰當的魅力。

上麵是從性心理角度對戀愛提出的前提,總結起來就是自信、有備、智慧。

8.1.3基礎——眾多的異性好友

戀愛的第一步當然是要選擇適當的對象。我們都知道,對於一個心智成熟的人來說,可供選擇的對象越多,找到適合自己伴侶的機會就越大。因此,建立一個廣泛異性交往群體是擇偶的基礎。去哪裏建立這樣一個群體呢?對於大學生來說,遇到的群體一個是中學同學,一個是現在的同學。而且社會上流行的看法認為,大學畢業時若沒有找到戀人,恐怕到社會上因工作環境所限,再找戀人會比較困難。但中學時很多人因學校老師和家長反對,害怕耽誤學習,沒有注意周圍的異性,上大學後男女同學關係比較疏遠,了解不多,而且在目前一些大學中,有的專業男女生比例嚴重失調,因此接觸異性的機會確實不多。

顯然,大學期間,建立廣泛的異性交往群體是擇友戀愛的前提。但如何建立呢?首先要參與交往活動,包括院係和校內外的各種活動,文體、學術、公益活動等。在活動中要多投入,盡力展示自己,在與人合作中,發現對方的價值觀、能力、性格、喜好等。其二,要不斷調整自己的社會角色,提高自己的性別魅力,適時展示自己。其三,分清因異性好感而產生的感情與戀愛的區別。好感可因對方的某一個特點,如外表、性格、特長、行為而產生,但與自己的擇偶條件吻合度可能很少,若將有好感作為終身伴侶的選擇條件,成功率不會高。比如,對於漂亮的女生,男生都會青睞,但僅憑此一點將對方當做相伴終身的人,風險是很大的。而在異性交往的群體中,好感或情感會經常產生,它是繼續交往的動力,也是群體的親和力所在。

8.1.4內容——全方位了解對方

說起戀愛的內容,大概誰都能說出不少,什麼體驗愛情,了解雙方,婚姻試驗等等。在群體異性交往中,對擇偶方已經有了大體的了解,包括對方的價值觀、性格、能力、情趣等,以及互相接受的程度。但婚姻生活與社會活動還有很大差異,它需要人們具有長時間經營情感和生活的能力,需要人們具有愛心、責任心、耐力、包容性、犧牲精神、調整能力、趣味性等等。

(一)愛心

在婚姻中,無論是對夫妻、雙方的父母和家人,還是對自己的孩子,都需要同等的關懷與照顧,不因他們的貧窮、地位、文化、身體、能力、觀念等與自己的差異而忽視,甚至怠慢。因為與夫妻有關的親人,都是對方所牽掛甚至摯愛的人,愛人最大的願望就是你能同他/她一樣愛戴他們,否則他/她在愛你的同時,心裏會很衝突,這樣不利於夫妻間感情的不斷深化和持久發展。

(二)責任感

這是當今女生在擇偶時最重要的條件之一。責任感是一個人對自己承諾的事情任何時候都會排除困難、阻力去完成它的心理特質。有責任感的人一旦承諾,會盡力達到最好,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時間、體力、財力、生命,從不講條件。這是家庭安全感的來源,是家庭穩定的內聚力。一個人是否有責任感,可以從這人對任何事情的處理中觀察到。

(三)耐力

婚姻是兩個人、三個人、幾代人時時、天天、月月、年年生活在一起的過程,要經曆喜怒哀樂,天災人禍,這個過程像馬拉鬆,不像百米衝刺。很多細碎、煩瑣、機械的事物在不斷地重複著,因為人們每天要吃飯、排泄、睡覺,這些事情簡單,卻必不可少,而做起來需要很大的耐力。尤其在一些意外事件出現後,大家已經感到精疲力竭時,生活的常規仍需要維持,生命需要補給,心靈需要慰藉……此時,在責任心的驅使下,耐力是人們打起精神的生理和心理基礎。在婚姻中,耐力像黏合劑,把漫長、瑣碎的家庭生活連接起來。它與人的心理品質有關,與人的身體素質也有關,因此,擇偶時對方的身體健康狀況也是需要注意的。

(四)包容性

這是人際交往中大家都很注意的素質。而在家庭生活中,則顯得更加重要。因為天天生活在一起的兩個人,隨時都會表現出自己的個性,兩人不一致的地方會很多。比如,有人喜歡整齊,有人喜歡方便,有人喜歡隨時清潔,有人喜歡集中解決問題,有人喜歡熱鬧,有人喜歡安靜;有人喜歡味道濃重菜肴,有人喜歡清淡色美飯菜……遇到分歧時,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固然高興,而未被采納的一方也要愉快地接受,才能使家庭和諧快樂。而且這種包容還包括接納對方的誤解、錯誤等。當然包容不等於忍氣吞聲,要在雙方理解的前提下,堅持家庭的大利益,犧牲個人的小利益。

(五)犧牲精神

家庭中的兩個人是各自發揮所長,使得家庭這個整體向前發展。因為愛,兩個人走到了一起,兩個人的關係是鑲嵌,而不是平行,這樣的關係會牢固得多,發展也會快得多。那麼兩個人必然要各自發揮所長,也會各自有所放棄。無論是兩人世界時的家務分擔,還是三人世界時對孩子的照顧,或是對年邁父母的贍養,都會花費時間、體力、精力,此外,犧牲的可能還有升遷機會、社會地位和名譽榮耀。因此,我們說,愛情中必然包含心甘情願的奉獻和犧牲。

(六)調整能力

在人際關係中我們必然會遭遇問題,而且關係越近衝突越多,因此有人說距離產生美。但婚姻中的兩人距離不可能太大,對方的家人關係,以及價值觀、社會觀、習俗、利益等等都會使兩個人不斷產生矛盾。家庭生活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要巧妙地解決這些矛盾,使大家能和諧相處。因此,解決各種人際關係問題的能力對一個家庭的穩定而言很重要,夫妻間可能因感情好可以把問題簡單化,但家族的其他人可沒這麼簡單了,因此需要智慧、勇氣和膽略。

(七)趣味性

在傳統的家庭生活中並不重視這個問題,認為循規蹈矩過日子就行了。而現代社會,人們對精神生活越來越注重,而不再看重傳統的道德習俗約束。在工作節奏加快的大環境下,在緊張的社會工作之餘,在麵對繁瑣的家庭生活時,需要快速解決問題,減少心理壓抑,為第二天走出家庭後的社會適應補充能源。因此,人們需要具備快速輕鬆解決家庭表層問題,以及理性科學解決家庭深層問題的能力。而能夠用輕鬆、機智、適時的事件調解家庭的氣氛,解決表層問題,使家庭真正成為放鬆、休息、慰藉、充電的港灣。因此,能夠適時、適當地調解家庭生活,利用慣常的生活事件,創造出情趣,使家庭生活快樂,是營造幸福家庭的重要能力。具有這種能力的人,往往會得到大家的喜愛。

上述經營家庭的能力,在異性交友時有的不能充分觀察到,而在兩個人近距離密切接觸中,是可以看到並培養的。若多數都培養不成功,那麼這段戀愛關係可能會存在很多問題。

8.1.5方法——多方位、理智、發展的觀點和尊重

有人在戀愛中很快陷入卿卿我我的狀態,似乎先前的設想、內容都無法把握。即使發現問題,戀愛的人往往盲目自信在情感的作用下,這些問題會慢慢解決,自己甚至能改變對方……但經曆過婚姻的人常常告訴我們,對方是無法改變的,自己最終是失敗者。

因此,掌握擇偶時觀察了解對方的方法和控製好自己的理性判斷很重要!

(一)多方位觀察對方

在簡單的二人世界中,戀人的表現機會比較單一,隻有在複雜的社會活動中,應對各種事件、人物關係時,對方的特點才能充分展現。其中還包括與雙方的家人在一起活動。這樣不但當事人表現的機會多,觀察的人也多,角度自然更多,綜合起來會對一個人得出較全麵的認識。

我們前麵提到的很多心理成熟指標,是需要通過對人們行為自然表現的觀察得到的。而這些心理素質的形成又與個人的成長環境和所受的長期影響有關。因此,通過共同參與各種社會活動,與對方的各種人際關係進行接觸,可以看到多側麵的對方。了解其成長環境和生活背景,這對於理解對方的個性、特點、人格等都會有所幫助,同時也對自己將麵對的家庭、朋友等人文環境有心理準備。

有人認為,相戀的兩個人必須隨時在一起,否則便會疏遠。其實事情未必如此。這與當事雙方的性價值觀和性道德觀念的一致程度有關,這些觀念可以從交往中對現實問題的處理中逐步體現,交往的兩人可以在戀愛期間適當予以考驗。不同的性價值觀和道德觀,決定著一個人兩性人際關係的做法。當前社會的性價值觀和道德觀非常多元,是一個打破舊有觀念,還未建立科學新觀念的時期,因此,希望共度人生的人們,需要在原則問題上保持一致,非原則問題上采取包容,以達到最大程度的和諧。

(二)理智判斷對方

顯然,組建一個家庭最重要的不是容貌、身高、地位、財產等,而是人品、價值觀、心理素質。而社會時尚所注重的往往是外在的,容易比較看到的東西,從眾心理容易使人失去理智的判斷。因此,在對一件事做出客觀評價時,判斷者應盡量避免世俗好惡的情感色彩,但難度很大。那麼,在戀愛中如何能做到理智判斷對方呢?

實例男孩身高1.68m、女孩身高1.66m,男孩家境一般、女孩稍好,男孩工作不久沒有住房和積蓄、女孩家在北京父母很疼愛。兩人學曆相當。經人介紹相識。在交往中,女孩對男孩的身高不滿意,其他方麵覺得還可以;男孩對女孩基本滿意,但知道女孩的不滿,而自己又無法改變身高和家境。當問及女孩對男孩的感覺如何時,女孩說:“人品沒問題,身高不應該挑剔,但他對我不冷不熱,讓我也沒有多少激情,不知他為什麼這樣?其實他熱情點,我們也許能感情更好,更快做出決定。”而男孩為什麼這樣呢?不進不退,若即若離,其實這正是談戀愛中的智慧,在這種情感狀態下,雙方的理智是最清醒的,觀察和判斷是最客觀的,對對方的決定接受起來是最不受傷的。尤其是當對方對自己的某個特點不能接受,而自己又無法改變時,客觀地展現自己,讓對方在不受情感幹擾的情況下判斷,既是準確的,也是無悔的。事實上,這對青年人,最終走上了紅地毯,幸福地走到今天,並相伴著走向未來。因此,我們說,聰明的戀愛,理智要走在情感前麵,觀察要走在沉醉前麵。

(三)以發展的觀念看待兩人關係,慎重同居

當前在大學生和社會青年中,很流行同居,理由是兩個人能否過到一起,要嚐試,否則都是理論。同居在形式上確實很像婚姻,但有一個本質的不同:兩個當事人可以隨時變為陌路人,互相沒有任何責任。在這種心態下的同居生活,需要時在一起,不需要時分開,沒有長期的設想和努力。如此的狀態如何能培養出營造溫馨家庭的能力,使自己的心理素質逐步走向成熟呢?在這種隨時可變的形勢下,又如何讓幼稚的新生命獲得安全感進而健康順利地成長呢?因此,我們說在走進婚姻前,作一小段適應性調試生活可以理解。但在沒有婚姻的前提下,因激情難解難分進入同居,因缺乏化解矛盾的能力和意誌而分開,這整個過程不是戀愛,隻是隨意的性滿足。長此以往隻會形成因個人需要而聚散的習慣,很難培養婚姻需要的能力,也很難建立起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在一起的人們相互不會有安全感和穩定的幸福感,更不能給孩子提供心理成長需要的營養。

(四)尊重對方

戀愛中,男性為表示自己強悍和憐香惜玉,常常會對喜愛的女生嬌縱,這也是很多女孩向往的。但凡事都有度,女孩過度驕橫,不顧男孩的自尊,會削弱女孩的優點,激起男孩的不滿,甚至嚇退男孩的熱情。尤其在對方家人在場時,過分的嬌縱,多不會留下好印象。因此,男生適當的嬌慣和女生適度的撒嬌,是戀人乃至夫妻間智慧的體現,雙方都會從中得到滿足和快樂。其中需要注意的是:交往需要原則,嬌慣需要度。在今後做人、做事、營造家庭、處理親屬關係時不能做的事,現在也不要做,以免形成習慣今後難改,造成婚姻不幸。

針對如何把握戀愛中的情感,我們在這裏為大家介紹美國心理學家斯登伯格的愛情三角理論。這個理論把男女愛情分成3個要素:親密、激情和承諾。它像一個三角形的3個邊。常人的關係不具有這3個方麵,是一種沒有男女情感色彩的人際關係。當雙方相互渴望親近並有一種相互依賴感時,就是兩人間產生了感情——親密感,是兩人間的情感部分,使兩人分開後總盼望再見麵,在一起時不願分開。當異性間產生好感,就會有在一起的渴望,會有把自己最陽光的東西傾述給對方的願望和表現,以博得對方的喜悅,甚至還會有肉體結合的衝動,這是兩性交往中會產生的特殊情感——激情,這也是兩性交往的動機部分。單純處於激情狀態,會造成迷戀,而忘卻對對方的全麵了解和認識。為滿足激情或長期獲得親密感,人們往往會口頭做出——承諾,這是情愛的認知部分,因為這些承諾可使兩人的情感持續,深化,乃至天長地久。但無法實現的承諾一旦被識破,會使感情變得空洞,而無法持久。

顯然,男女情愛的3個要素,任何一個單獨存在,都不會使感情健康發展成為愛情。如果親密感同時加上激情,感情會變得浪漫,這正是異性情感中最誘人的部分,是人們最渴望體驗的生活,一些藝術家也由此產生了創作的靈感和作品。但激情過後感情就會慢慢淡化,愛情也無從談起。如果把親密加上正在兌現的承諾,就會給人帶來穩定的伴侶感,一個人的責任感可以從中觀察到,這種情感更像兄妹、姐弟的親情,而不像男女間的愛情。當激情加上承諾又會怎樣呢?在單純的激情狀態下作出的承諾,承諾者往往在事後也不知所雲,拋在腦後,長此以往會讓對方無法確信承諾者的誠信,這樣會使對方缺乏安全感。顯然,在兩個人的關係中,隻有同時具有親密、激情和承諾,才是情感、浪漫、安全、統一的兩性關係——愛情。

8.1.6常見問題及對策

大學生戀愛常見問題有:喜歡但不會表達?我喜歡他(她),但他(她)不喜歡我?如何知道女生喜歡什麼?如何讓男生了解自己的心意?為什麼麵對自己戀人時的表現不如和朋友在一起時好?如何麵對多個追求者?如何麵對戀人另有所愛?如何麵對男友的性要求?如何麵對家長的反對?如何麵對畢業後不在一個城市?如何理解門當戶對?擇偶最重要的條件是什麼?戀愛中需要特別的觀察能力?如何麵對強勢的女生?愛情與性的關係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