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觀的熱血青年和第一個扔板磚的——辛亥革命(3 / 3)

在那些脫離清廷的省份裏,大多是革命黨人(也有少數地方實權派和前清朝巡撫)獲得了該省的統治權,成立了政府。這個政府是由革命黨人靠軍隊建立的,所以稱為“軍政府”。另外,各省還有一個“谘議局”,是之前清朝預備立憲的時候,在各省成立的準議會,主要成員是各省的士紳和實權派。

各省派代表參加臨時政府大會,代表產生的辦法是軍政府和谘議局各派一人。這些人雖然不是由各地選民直接選出來的,但可以勉強看成是“地方推舉出來的政治精英”。由他們組成的議會,雖然還不是真正的“國會”,但也算相差不遠。

這個“臨時國會” 成立後,第一個任務是建立一個臨時政府。然而立憲立憲,憲法最大,建立政府的前提是先擬定一部憲法。

因為時間倉促,“臨時國會”草草擬定了一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規定了政府的形式是什麼樣的,咱們該怎麼建立這個政府。這部草案問題很多,但是有總比沒有好。

臨時國會的下一步,是選出一個人來當“臨時大總統”。

既然是投票選舉,那就看誰的聲望高了。

在革命黨的心目裏,聲望最高的人是同盟會的幾個領導,由高到低依次是孫中山、黃興和宋教仁。

在武昌起義爆發半年前,同盟會剛在廣州組織過一次“黃花崗起義”。這次起義失敗得很徹底,很多同盟會的骨幹都死在了戰鬥裏,號稱“拿大將當小兵用”。起義失敗後,孫中山回到美國,為下一次起義募集資金。黃興則去了香港。宋教仁當時在上海。

所以武昌起義爆發的時候,這些同盟會高層離武昌都很遠。武昌起義是由不屬於同盟會的“文學社”和“共進會”搞的,和同盟會沒有直接的關係。

(武昌主事者為小門派昆侖和崆峒,而非江湖中最大的五嶽劍派)

但是,“文學社”和“共進會”與同盟會之間,又有千絲萬縷的聯係。這是因為當時清廷太強,革命黨太弱,各個革命者之間頻繁聯絡、合作,很多革命者今天參加這個組織,明天又參加那個組織,之間都有親密的關係。

比如“共進會”在武昌的領導人孫武,就曾經參加過同盟會。

再比如,在武昌起義一個月前,“文學社”和“共進會”宣布合並,一時找不到合適的領導,還邀請過黃興等同盟會的高層來領導他們。恰好當時這幾位當時都不能來武昌(黃興在香港,譚人鳳在住院,宋教仁不信武昌的起義條件已經成熟),結果都沒來成。

(昆侖、崆峒同五嶽劍派關係密切)

等到武昌起義成功後,在香港的黃興立刻回到國內。因為他的聲望大,武昌的革命軍立刻邀請他擔任“戰時總司令”。

(昆侖、崆峒邀請五嶽劍派副盟主主持大計)

比黃興聲望更大的是孫中山,但是孫中山現在還沒有回國。所以黃興也就成了革命黨中,擔任“臨時大總統”呼聲最高的人。

但是,“臨時國會”裏每省的代表是兩人,一個人來自以革命黨為主的軍政府,還有一個人來自於地方士紳為主的谘議局。黃興在革命黨中的聲望雖高,但是各地的士紳未必都歡迎他。因為士紳手裏有錢、有產業,他們最希望的是穩定而不是暴力革命。對於士紳來說,更合他們口味的是半隻腳踏在士紳陣營,半隻腳踏在革命隊伍裏的黎元洪。

黎元洪平時為人以忠厚著稱,人送外號“黎菩薩”。以這麼一個忠厚的人來主持大局,想來社會更容易穩定,會有更少的流血和動蕩。

於是,“臨時國會”關於臨時大總統到底選黃興還是黎元洪產生了分歧,久久沒能達成共識。

就在這個時候,孫中山回國了。

武昌起義的時候,孫中山正在美國為下一次起義做準備。他對武昌起義並不知情,還是在旅館裏看了報紙才知道武昌鬧革命了。得知起義成功後,他立刻啟程回國。

孫中山在海內外聲望極大,當年他是清廷通緝的第一號通緝犯,每次回國都是偷偷摸摸、戰戰兢兢。這一次大不相同,孫中山到上海時,上海都督親自派軍艦相迎,上海軍政府、同盟成員、大批市民和記者都到碼頭上迎接。

“臨時國會”正因為臨時大總統候選人的問題爭執不下。孫中山回來後,這個問題立刻有了結論:

幾十年不懈的宣傳和起義,讓孫中山成為中國革命黨最有聲望的人。黃興在同盟會裏的身份是個武人,很難得到士紳的支持。孫中山不同,他是個政治家。孫中山提出的“三民主義”裏有“民生”一項,講的是發展經濟,振興實業。這正是受士紳階層歡迎的主張。

所以孫中山一回國後,革命黨和士紳找到了共同點,大家票選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黎元洪為副總統,黃興被任免為陸軍總長。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算是成立了,總部設立在南京。

臨時政府成立後,麵臨的第一個問題是:打不過北洋軍。

袁世凱的北洋軍戰鬥力比革命軍高過幾個等級。北洋軍轉眼間就攻到了武昌城下,隔江炮擊武昌城,曾一炮擊中黎元洪的都督府,把黎元洪打得隻能出城躲避。

可是袁世凱也不打算真的就消滅革命黨。因為當時的形勢是全國都知道立憲是大勢所趨,那幫清朝貴族又是扶不起的劉阿鬥,更何況載灃之前還差一點把袁世凱給殺了。袁世凱又是在權力“大逃殺”中生存下來的老政客,視權力為毒癮。所謂“天予不取,反受其咎”,現在這局麵是把大權都送到他嘴邊上了,以老袁的思路來看,不吃都對不起自己啊!

於是袁世凱的打仗原則是“意思意思就行了”。北洋軍對武昌是圍而不攻,時不時用大炮轟你一下,讓你知道我隨時有能力攻過去。於此同時,袁世凱偷偷派人聯絡革命黨,放出可以“議和”的口風。

在革命黨的眼中,策反袁世凱是他們最大的希望。

我們今天一說起袁世凱,想到的都是“竊國大盜”、“複辟小醜”,但這些稱呼都是將來袁世凱稱帝以後的事。在當時,袁世凱在支持立憲的人們眼裏可是個正麵人物:

當年那場義和團運動,在立憲者們看來,清政府和義和團都是盲目守舊的頑固派。而袁世凱的表現是參加“東南互保”,既不同意清政府同列強開戰,也不同意義和團的破壞,致力於“保境安民”,這是很受立憲者歡迎的立場。後來清末新政的時候,袁世凱又特別積極推行立憲,反對“皇族內閣”,因為立憲還和載灃發生了激烈的衝突,最後又被載灃排擠。袁世凱重新出山後,第一個要求又是重開國會、寬恕革命黨人。

因為這些“光輝事跡”,當時人看來,袁世凱是個堅定的立憲派。而且袁世凱又有全國最強大的軍事勢力,外國列強對袁世凱也頗有好感,所以當時很多人都把袁世凱看成是立憲的希望,中國的未來。

袁世凱倒也不是沒有黑曆史,當時他最大的黑點是在戊戌變法裏叛變過光緒(這還是被康有為誣陷的,因為光緒被奪權其實和袁世凱告密無關)。這個黑曆史讓那些堅持“君主立憲”的保皇派很不喜歡他(比如康有為),但革命黨反的是整個帝製,也反對光緒當權,所以袁世凱這點曆史也不算什麼。

鑒於目前北洋軍吊打革命軍的形式,“臨時國會”在孫中山回國之前就想到了遊說袁世凱反清。黎元洪和黃興都表示過,隻要袁世凱肯推翻帝製,他們就推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臨時國會”在選舉臨時大總統的時候還附帶條件說,一旦南北議和成立,當選者就要把總統的位子讓給袁世凱。

這點孫中山也同意。

孫中山革命多年,每次起義都是連人帶錢輸個底兒掉,當上臨時大總統的他手裏是既沒錢也沒兵,擁有的隻有聲望而已。

——有個著名的段子,說孫中山回國的時候,革命軍正因為缺錢發愁。當時輿論盛傳孫中山回國時攜帶了巨款以助軍餉。孫中山回國後,各界記者就問他這次帶了多少錢回來?結果孫中山回答:“吾此次回國,未帶金錢,所帶者精神而已。”

在憲法時代,因為大家凡事隻講商量,當官又靠選舉,所以政治家的聲望非常重要。但是在隻講實力的戰場上,聲望就沒太大用了。孫中山聲望再大,也不可能靠聲望去打敗袁世凱的北洋軍。

所以孫中山一當上臨時大總統就在報紙上公開表示,如果袁世凱讓清廷退位,他自己就讓位給袁世凱。

對於袁世凱來說,和談、當上大總統是他可以期待的最好結果。南京政府一放出風來,他便欣然同意。

清廷這邊,現在能說話的隻剩下了裕隆和溥儀這對孤兒寡母。袁世凱和南京達成協定後,便跑到裕隆那裏連吹帶嚇唬,說革命黨人如何可怕,我們實在抵擋不住。萬一革命黨人殺進來,必定把你們娘倆剝皮砍頭大卸八塊,然後話風一轉,接著又說革命黨人提出了和談條件,隻要你們母子答應退位,可以保證人身安全,保證皇室稱號,保證住所(暫居紫禁城以後退居頤和園),每年國民政府還給幾百萬的花銷。

平心而論,對於一個退位皇室來說,這條件真算是很優待了。而且袁世凱真要來硬的一點問題也沒有,隻不過袁世凱這人行事向來是先軟後硬,他是想盡量爭取新舊勢力的支持,才用了這麼個和緩的辦法。

裕隆皇太後這人有貪念、無能力——她但凡有一點政治能力,當初就應該低三下四地籠絡光緒。到時候無論光緒慈禧誰死前麵,她不都是後宮之主嗎?——裕隆經不住袁世凱一嚇一哄,隻能哭哭啼啼地答應了退位條件。

於是小皇帝溥儀就在辛亥革命的第二年宣布退位,清朝終結,中華民國的時代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