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即便撞沉了吉野號——甲午戰爭(下)(1 / 3)

第九章 即便撞沉了吉野號——甲午戰爭(下)

單從軍事裝備上講,開戰時的北洋水師還有取勝的可能。

那是個蒸汽鐵甲艦用火炮交戰的時代,打法是大家在海上互相開炮,看誰能先把對方打沉。在這種打法裏,軍艦的火炮威力和裝甲厚度就成了重要指標。北洋水師的兩艘主力艦“定遠”和“鎮遠”的火炮和裝甲都超過日艦。日軍打這兩艘船打不動,清艦打日艦卻是一打一個窟窿。

然而,清方從戰略到戰術再到戰備上的一係列失誤,葬送了挽回局勢的唯一機會。

首先是戰略上的目光短淺。

清朝的洋務運動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隻看上了外國人的裝備和機械,在思想上仍舊輕視西方事務。日本維新以後,在思想上全麵接受西方文化,維新一開始就派出大批學生留洋。

就在甲午海戰爆發4年前,美國軍事學家馬漢發表了著名的《海權論》,書中認為,海上主權對於一個國家至關重要,隻要控製了製海權,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戰爭的局勢。

其實在地理大發現之後,在人類發現地球上幾個大陸都被大片海洋包圍、全球經濟都依賴於航海貿易的背景下,海權至上並不是什麼新鮮的觀點。甚至連大清這樣不依賴海外貿易的農業國家都可以感覺到這一點:在講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時候我們就說過,英軍因為擁有製海權,可以隨意挑選進攻的時間和地點,還能隨意撤退到海上,在戰爭中足以立於不敗之地。

日本是一個島國,假如失去了製海權,不僅對外貿易會被完全封鎖,而且整個國家都會暴露在外敵之下,毫無防禦力可言。因此早在被列強轟開國門的時候,日本就已經意識到了海權的重要性。對於日本來說,甲午戰爭的首要目標就是摧毀北洋水師,掌握附近海域的製海權。

相比之下,清政府還是在用傳統內陸帝國的思路看待國防。李鴻章的職位是“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為什麼在當“北洋大臣”的同時還要他管理北京周邊呢?因為北洋軍作為北方最精銳的部隊,它的定位就是保衛首都、保衛皇室,防止英法聯軍入侵的事件重演,所以李鴻章平時辦公的地點就在北京的門戶天津。

在這個思想下,北洋艦隊的戰略目的也就以防守為主。開戰之後,李鴻章因為北洋水師實力不足,擔心一旦被擊潰就無挽回餘地,於是命令北洋水師在朝鮮海岸附近巡防,保存實力,這樣才能夠持續牽製日軍。北洋水師提督(即艦隊司令)丁汝昌提出應該主動誘敵於縱深海域,伺機殲滅敵人的建議,沒有被李鴻章采納。

然而《海權論》論證道,海軍是一種進攻型軍種,要集中優勢力量去主動消滅別人。被動防禦隻能遭受失敗。

這個道理不難理解:海軍和陸軍戰鬥有個重要的差別,海軍的機動性、隱蔽性和補給能力遠強於陸軍。在地麵上,陸軍如果要縱橫千裏搞運動戰,對地形、軍隊的運輸能力、沿途的後勤供給、情報的隱蔽性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在陸戰中,城市、關隘、要塞的地位十分重要。在很多陸上的戰爭裏,守住了關鍵的戰略要地就可以獲得勝利,或者至少能牽製敵人的大批部隊。

但是在海上,艦隊很容易就消失在茫茫大海之上,艦船的運輸能力又強,可以獨立作戰一段時間。這是一種“我們和敵人都不一定出現在哪”的狀態。在這種形勢下,最好的辦法是主動出擊,尋找敵人的小股艦隊一口一口吃掉。如果是被動防守,隻能把戰機讓給敵人。

這也並非是新鮮觀點,日本海軍早年在和英國學習時,已經學到了這樣的思想。就是在這樣的思路下,日本艦隊從開戰之前就做好了主動出擊、同清軍主力艦隊決戰的準備。為此專門製定了戰鬥計劃。

在開戰後,日軍艦隊主動尋找北洋水師,最終在黃海的大東溝地區找到了正在護送清軍登陸、並無決戰準備北洋水師。

因為地球是圓的,所以當遠處的船駛近我們的時候,我們最先看見的是船的上半部分。蒸汽船都要燒煤,最先露出頭的是軍艦的煤煙。由於北洋水師使用的煤炭質量低劣,燃燒後的煤煙濃厚,因此日本艦隊比北洋水師提前一個半小時發現對方。

於是,北洋水師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倉促迎戰,這場戰鬥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甲午海戰”,又稱“黃海海戰”。

其實到了這個時候,北洋水師還是占有優勢。

北洋水師雖然多年沒有更換新船,但此時的主力艦定遠、鎮遠號的裝甲和火炮仍舊是亞洲第一,日本炮彈無法擊穿二艦,這給日軍造成極大的壓力。

日本海軍的主力艦是新購買的“吉野號”。吉野號是最新型戰艦,雖然裝甲、火炮威力弱於定遠、鎮遠,但有兩個優勢,一是擁有超快的速度,是當時世界最快戰艦。二是配備了最新式的火炮,威力差但是射速快。

為了能擊敗北洋水師,日本海軍耗費了大量精力,製定了專門針對北洋水師的特殊戰術。

在真正開打的時候,北洋水師采用的是“橫隊戰術”,也就是把船首超前,各船肩並肩並排站在一起。這是當時蒸汽軍艦對戰最常用的戰術,因為北洋水師各艦船首的火炮威力最大,如此排列可以在第一時間給予對方最強的攻擊。

吉野號速度快,速射炮安放在側舷。因此日軍采用了完全不同的隊形:所有的軍艦首尾相連,連成一條直線向清軍衝去。因為清軍火炮射程遠,日軍前期要冒著被擊沉的風險硬著頭皮往前衝,衝到清軍附近時拐個彎,把側舷轉向清艦,靠高速運動包抄清軍艦隊。日方火炮無法擊穿定遠、鎮遠,就利用吉野號側舷的速射炮去殺傷定遠、鎮遠號上的水兵。

這兩個戰術裏,清軍戰術是沒走腦子的:世界主流是什麼打法,外國顧問建議是什麼打法,我們就照著去做。日本的戰術雖然冒險卻是動了腦子的:盡量發揮吉野號船速快、速射炮強的優勢,半靠勇氣半靠運氣,去賭一個擊敗定遠、鎮遠的唯一機會。

北洋水師戰術缺乏變化,這其中的責任,首先要由李鴻章來負。

海軍是一個高科技兵種,當時北洋水師的精英人才全都是留過洋的年輕人。李鴻章覺得這些人年紀太小,需要一個穩重的人帶兵,結果把海軍的最高指揮權交給了42歲的丁汝昌。

丁汝昌在淮軍中的資曆很老。他一開始是在太平軍中當小兵,後來在和曾國藩的戰鬥中隨著大部隊投靠了湘軍。曾國藩要李鴻章建淮軍的時候,給了李鴻章8個營,丁汝昌在其中一個營中當兵,因此就加入了淮軍。丁汝昌在淮軍中指揮馬隊,因為戰功而升官,逐漸得到李鴻章的信任。

丁汝昌這人性格敦厚、做事穩重,的確是個帶兵的人才。但是他沒有文化,隻念過幾年私塾,之後一直在陸軍帶兵,海軍對他來說是完全陌生的。李鴻章曾考慮過讓丁汝昌去英國留學,但是丁汝昌的歲數太大,留學已經不現實了。丁汝昌當上北洋水師提督後,很努力地學習海軍知識。可是那個時代的海軍擁有當時最尖端、最新式的技術,所有最先進的資料都來自於西方。而且那還是個海軍技術裝備更新換代飛速的時代,甲午海戰是人類曆史上蒸汽鐵甲船首次大規模交戰,這是個新生事物,要想選擇正確的戰術戰法,就必須時刻緊盯西方最新的科技和戰爭學成果、緊盯最新的海軍戰例,而且還要有超越時代的頭腦。這些對於丁汝昌來說都太為難他了。在實際交戰中,丁汝昌除了一開始擺出了最主流的陣型外,整個戰爭中再也沒有對艦隊進行有效指揮,在戰術上落了下風。

反觀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長官伊東祐亨,曾留學英國,學習過炮術、航海術,親自參加過日本的兩場海戰,還擔任過海軍大學校長。日方的其他參謀、艦長也都是有過留洋和海軍經驗的新式人才,這才能在開戰前製訂出行之有效的新戰術。

在戰鬥中,丁汝昌還犯下了另一個錯誤,在交戰前沒有指定第二指揮官。

當時無線電報剛剛發明,尚未應用,艦船之間靠打旗語聯絡。開戰後不久,定遠艦主炮巨大的後坐力將艦橋震塌,丁汝昌摔了下來負傷,雖然仍舊堅持戰鬥,但是失去了指揮艦隊的能力。丁汝昌的旗艦再也沒有對外發布命令,整個北洋艦隊陷入無人指揮的混亂境地,很快進入亂戰階段,純看各艦自己的軍事素質。

提督不力,北洋水師各艦艦長的軍事素質也堪憂。

北洋水師雖然使用的都是新式的進口武器,但是內部的管理製度還是舊式的。李鴻章按照淮軍的舊模式去管理北洋水師,結果水師內部派係眾多,互相不服。北洋水師各艦艦長都是留洋學生,這個丁汝昌卻是上級硬派來的老官僚,所以很多人不買丁汝昌的賬,管理起來十分困難。

在太平天國時,西方人曾企圖控製洋槍隊。後來又有英國人李泰國以鎮壓太平軍為名義用清廷的海關關稅建立了一支艦隊,卻據為己有,以此要挾清廷,最終奕訢不得不解散該艦隊。因為這些舊事,李鴻章十分忌憚外國人染指中國軍隊。北洋水師中原本有英國教官,但水師上下對其十分輕慢,最終英國教官一怒之下辭職,從此以後水師的訓練、軍紀越來越差,軍中甚至存在狎妓、抽鴉片的惡習。

由於戰鬥素養、艦隊士氣參差不齊,有些艦長在戰爭中表現得很英勇,也有的艦長臨陣逃脫:

在戰局最焦灼時,致遠艦管帶(即艦長)鄧世昌指揮軍艦衝向日軍旗艦吉野號,試圖用船首撞角撞破敵艦。因為致遠艦是一艘小船,火炮無法擊沉吉野號,用船首的衝角重撞敵艦是唯一的機會。然而功虧一簣,致遠艦未接近敵艦即被擊沉,丁世昌等大部分官兵隨船殉國。

而清軍濟遠號在之前一場小海戰中就率先掛出白旗逃跑,把負責護衛的運輸艦丟到日軍的炮火下,導致千餘名清軍將士和百姓陣亡,直接影響了清軍陸上作戰的勝敗。這一次,濟遠號又率先逃出戰場,慌亂中撞上了重傷的清艦揚威號,隨後拋下揚威號倉皇離去。戰後,濟遠號管帶方伯謙以臨陣逃脫的罪名處斬。

由於日軍戰術得當,各艦的戰鬥素養又普遍高於清方,日軍逐漸在海戰中獲得優勢。清軍各艘軍艦或被擊沉、或被俘獲、或負傷撤退。最終海麵上隻剩下傷痕累累的定遠、鎮遠二艦,在日艦的圍攻中且戰且走,因為裝甲堅固,始終未被擊沉。最後天色已晚,日軍停止追擊,甲午海戰以清軍慘敗告終。

雖然北洋水師打敗了,但此時戰局仍有轉機的可能。北洋水師最重要的定遠號和鎮遠號並未沉沒。這兩艘巨艦在開戰前就讓日本人十分忌憚,在甲午海戰裏,兩艘船在輪番圍攻中仍未沉沒,再次震懾了日軍。如果兩艦能及時修好,修改戰術,對日軍還能造成很大的威脅。

日本艦隊雖然獲勝,但有多艘軍艦重傷,情況也不樂觀。此時就到了考驗雙方工業實力的時候。清日雙方受傷軍艦均回到港口修理,日方軍艦經過短短五日的修理,立刻恢複了戰鬥力。清方定遠、鎮遠號則麵臨破損過重、配件不足、修理廠效率過低、工匠怠工逃跑等諸多問題,在整個戰爭期間一直未能修好。

在甲午海戰爆發的同時,兩國的陸軍在朝鮮半島也展開了激戰。

由於戰爭前期李鴻章錯誤判斷形勢,為了避免激化事態,清方一直沒有向朝鮮增兵。直到戰爭臨近爆發時,李鴻章看到日軍積極增兵的動態才有所醒悟,開始指揮布防,但是節奏比日軍慢了很多,導致陸上戰鬥也處於被動狀態。

戰爭中,清軍陸軍的早期主力是李鴻章的淮軍。他們屬於清軍精銳,有些部隊的裝備要比日軍的更好,有五分之一的部隊使用的是西方最先進的連發步槍,還有最新式的速射機關槍、後膛炮。而日本士兵普遍使用的還是單發步槍。

可是,清朝陸軍的建設隻看重裝備等“硬件”,卻輕視“軟件”。清軍的製度、訓練、戰術都劣於日軍。淮軍和北洋水師一樣,陸軍內部派係眾多,各部隊之間指揮不靈。甚至最高指揮官有時都指揮不動下麵的軍隊。甲午戰爭後期,戰場上還加入了很多其他省份的軍隊,它們也是仿照湘軍和淮軍的模式建立的,也有同樣的問題。

清軍平時訓練不足,等到開打時還是按照舊辦法,一隊隊一擁而上聚在一起,成了敵軍射擊的靶子,又使得後方清軍怕誤傷友軍不敢開槍。清軍也沒有現代化的情報、後勤和戰地醫療係統,士兵武器裝備不統一,武器得不到足夠的維護,損壞率大。因為舊軍隊的製度沒有改變,在兩次鴉片戰爭中頻繁出現的瞞報現象仍舊很常見,前方戰敗官員胡亂編造戰績,嚴重影響了上級的判斷。

最為關鍵的一點是,湘軍是雇傭軍模式,靠的是高額軍餉來吸引士兵入伍。士兵和軍官之間的關係,形同工人和雇主。這是於一種市場關係:士兵向軍官出售自己軍事技能,相當於商家,軍官相當於消費者。

市場關係有這麼個特點:人本性自私,在市場交易裏每個人都想多占便宜少吃虧,每個商家都希望能把最差的產品用最高的價格賣給消費者。那是什麼導致我們今天的商店裏都是質優價廉的產品呢?那是因為有激烈的市場競爭,消費者不怕商家以次充好,隻要把所有商家的產品都列出來比一比,那些以次充好的商家就自動被消費者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