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ERP的發展及其在中國的應用(3 / 3)

四、EPR在中國企業的應用

隨著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也開始蓬勃發展。從1997年開始到本世紀初的整個時期,EPR進入的成熟期。其主要特點是ERP的引入並成為主角;應用範圍也從製造業擴展到第二、第三產業;並且由於不斷的實踐探索,應用效果也得到了顯著提高,因而進入了ERP應用的"成熟階段"。

ERP係統帶來的潛在效益是巨大的,但同時其風險和成本也不可低估。在新的形勢下,為了緊跟住動態的、瞬息萬變的市場,為了參與全球化的市場競爭,為了擴大企業經營範圍,企業利用EPR以獲取豐厚回報。然而,企業在實施ERP項目時還存在很多問題:(一)企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多數企業隻是用計算機代替了原有的手工操作,並未能把ERP和業務流程的重組優化有效地結合起來,造成了ERP的功能難以全麵發揮。(二)國內ERP市場尚不成熟,廠商行為難以規範。最後,我們再從具體實施ERP或將要實施ERP的企業的角度來看一看,它們對ERP統是如何認識的:

1、以進為"上"型。指關注企業管理新發展,采取"拿來主義"態度,積極地學習、借鑒,當條件成熟時及時上馬的企業。

1996年1月,一汽大眾汽車引進了SAP的R/3係統,應用至今發現其對公司的影響非常大,其長期影響仍在不斷擴大中。從一汽大眾總經理陸林奎的一席話已經可以窺見一斑:"用原來的軟件我們預測了一汽大眾的年保本點可能要達到8萬輛,現在利用先進的管理技術不斷測算並降低我們的汽車成本,積極開發一些高盈利的流行產品,最後實際生產3.5萬輛就可實現保本,所以我們1997年的生產銷售超過了4.2萬輛,年底盈利2個億"。

2、盲目樂觀型。部分企業混淆了"ERP軟件"與"ERP係統"的概念,他們認為,隻要投入足夠的資金購置計算機硬件和某種ERP軟件,就能解決企業這樣那樣的老大難問題。或者就是企業為上而上,追趕潮流,把錢花在外部包裝上。其實,ERP係統能否成功實施,關鍵是企業要踏踏實實地做好5個"P"的工作,即Process(業務流程改造)、People(人力資源和組織)、Practice(業務行為規範)、Products(信息產品支持)、Partnership(選擇合作夥伴)。沒有"5P"打基礎,隻是盲目樂觀,企業注定無法長遠發展。

3、懷疑觀望型。當前ERP軟件市場大體"一頭熱",說明了持這種想法的企業占到多數。他們認為,ERP是舶來品,尚未經過中國國情的"改造"。

我們還應看到,盡管現在ERP在我國呈現出了迅猛發展之勢,但是仍舊有很多企業對ERP的應用存在著一些不正確的態度和看法,這無疑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這些企業實施ERP的效果,對於ERP今後在中國的進一步推廣與應用也是不利的,因此,為了適應未來全球化的激烈競爭,我們的企業無論是對ERP,還是對先進的管理技術和思想,都應該有一個全麵的、清醒的認識。但是不管怎麼說,目前我國的宏觀環境正在日益完善,我們相信在"成熟階段",中國將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會認同ERP並使用它,實現科技與管理雙輪並進,企業的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將會大為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