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新公共管理存在的局限性
新公共管理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和廣大公民對有效率的政府服務的合理期待,新公共管理的許多政策主張是很有啟發性的,但是也存在著一些缺陷:
(1)對人性的假設存在偏頗之處。新公共管理的理論基礎主要來自公共選擇理論、委托—代理理論、交易成本理論和新古典經濟學理論。新公共管理基本承繼了新古典經濟學對人性的假設,認為理性行動者是由自利所激勵;理性行動者是機會主義的、欺詐的、自我服務和善於利用他人的;由於這種假設,理性行動者不能被信任。新公共管理忽視了道德和文化因素對人性的規製。當人們完全接受了人性自私的理論假定時,就會逐漸接受利己的生活態度,忽略道德的重要性,引發公共利益和公共倫理的危機。
(2)新公共管理可能導致公共行政的價值取向產生偏差。在新公共管理看來,政府施政的基本價值主要在於經濟、效率與效能,強調效率價值的優先性。而事實上公共行政本質上應該是追求人民主權、公民權利、社會公平、公共利益、人性尊嚴、社會責任等多元價值的。過分強調對效率和工具理性的追求,將使新公共管理成為執行和管理的工具,不但無法捍衛民主政治的價值,也無法提升公民道德。以效率為導向的工具理性會引導人們隻關注達成既定目標的手段,而忽略對目的本身的關注;在工具理性下的種種行動,將使公共行政越來越遠離社會價值的體現,而隻是斤斤計較於減少行政成本。
(3)過於依賴市場和民營化。新公共管理以自利與理性為假定,主張公共物品與服務應交給更有效率的市場來提供,減少政府的職能。對市場的過分崇拜忽略了市場的缺陷。在公共部門中引入競爭機製,是存在一定限製的,這就是市場機能本身的限製,我們不可能將一些市場無法運作而交到公共部門手中的工作再交回給市場來完成。從實踐來看,公共部門市場化的途徑主要是民營化和簽約外包,其效果仍然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公共部門市場化在帶來希望的同時,也會產生一些新的問題,如公益的喪失、尋租、特權與貪汙等。
(4)將公民當作顧客有不恰當之處。新公共管理將公民與政府間的關係比喻為顧客與企業間的關係,這是不完全恰當的。公民在公共服務中的角色是比較複雜的,公民是公共服務的接受者,從這個角度要求政府提供服務;公民也是公共服務的合夥人或參與者,其行為對公共服務的績效產生影響;公民也是公共服務的監督者,有責任監督政府的運作;同時公民還是納稅義務的承擔者。將政府服務的對象比作顧客,可能無法全麵理解公民的角色,使公民與政府之間的關係不健全,角色發生一定的偏差。
3、新公共行政可對新公共管理形成一定的補充
產生時期較早一些的新公共行政,為回應20世紀60年代末西方社會連續出現的一係列危機和此起彼伏的政府改革呼聲,試圖從本源上思考政府追求的價值。新公共行政重視社會公平、代表性、回應性、參與及社會責任感。盡管新公共行政產生在前,而且並沒有成為後續政府改革的主要理論支持,但它的不少基本觀點卻可以彌補新公共管理的一些缺陷。
(1)新公共行政強調公共管理者的道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可以修正新公共管理的理性自利的“經濟人”假設。新公共行政認為公務員應當以公眾利益為準繩,理解公眾的需求並為實現這些需求有道德地工作。公共管理者應該以“公正和社會公平”為價值取向,具有愛國主義、公民精神和樂善好施的品質。人並非時時處處都是自利的,道德對人的影響十分明顯,對於公共管理起著重要作用。
(2)新公共行政強調把社會公平作為公共行政追求的目標和價值核心,對新公共管理以經濟、效率與效能為基本價值形成有益的補充。喬治·弗雷德裏克森認為:“社會公平包含著對組織設計和管理形態在內的一係列價值取向的選擇。社會公平強調政府提供服務的平等性;社會公平強調公共管理者在決策和組織推行過程中的責任與義務;社會公平強調公共行政管理的變革;社會公平強調對公眾要求做出積極的回應而不是以追求行政組織自身滿足需求為目的;社會公平還強調在公共行政的教學與研究中更注重與其它學科的交叉以實現對對解決相關問題的期待。總之,提倡公共行政的社會公平是要推動政治權力以及社會福利轉向社會中那些缺乏政治、經濟資源支持、處於劣勢境地的人們。”②社會公平是社會穩定的基石,長期看來也是實現效率的必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