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園地
作者:蓋金平
書法創作,是書法的創作思想、人文情懷、文化擔當、審美風格在作品中的整體呈現,它凝聚了美學傾向、審美批評等綜合美學思想。書法創作美學傾向的基本構建,是建立在對古典碑帖“顛覆”後的再創造基點之上的。書法創作應為“顛覆”後的再創造,它由“承傳”中提煉、概括而“創造”,是概括後的提升。
說到“承傳”,就必然說到碑帖,因為碑帖是承傳的物質載體。碑,是古人記錄重要事件的見證物。書法家將記錄的文字內容寫在石碑或懸崖上,再經工匠刻鑿,便成了現在看到的碑刻。帖,是指將古代名人的墨跡,刻在木板上再印刷彙冊而成。當時,古人在石碑上寫字,沒有現在的書寫條件和多種手段,都是趴在大石碑上寫,即便是唐朝“雙勾廓填”弄出的也並非本人的真實水平,寫完後,工匠再一個字一個字地雕刻出來,筆畫便多處變形。帖也是一樣,何況大多真跡已不複存在,都是仿摹,加之後人多次翻版印刷,已不是本來麵目了。
碑用作紀念,沒有注定為臨習典範;帖用作傳播,並非書法藝術之精華,二者皆為特定曆史之文字載體。由此可見古代碑文和帖的藝術局限性。縱觀中國書法藝術史,之所以綿延發展,其最具魅力之處在於它都在遵循著承傳、顛覆與再創造的藝術自律原則。這一點我們後人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如:顏真卿在褚遂良、張旭的筆法的影響下,又汲取初唐四家(虞、褚、薛、歐)特點,兼收篆隸和北魏筆意,創出了顏體楷書,樹立了唐代楷書的典範。歐陽詢初學王羲之後獨辟蹊徑,自成一家,楷書骨氣勁峭、法度嚴整,被後人奉為圭臬,以歐體之稱傳世。但他們寫的字並非個個都好,篇篇俱佳,我們必須有選擇地去臨習,不能幹篇一律。圖一中的形、隨、燮、霊、響、明、景、福等字的結構不合理,筆畫不到位,間架不精準,整體觀看不勁爽。圖二中的彥、湣、童、女、呼、顏、郎、局、黃、郡、公、真等九個字還可以,間架結構較精準,筆畫有力,字跡清秀,其餘52個宇都不可取。
再如:王羲之的《蘭亭序》,流傳多年,世人公認為名帖,但我們看到的都是後人的摹版。《蘭亭序》是王羲之的一篇“隨記”,從章法上講當時在寫這篇記序時,我認為他並未考慮什麼章法韻律,用筆很自然,寫完之後是個什麼效果他並未考慮。
從間架結構上講,他也不是特別慎重,很多字筆畫銜接得不是很好。《蘭亭序》中共有324個宇,其中“少、鹹、峻、茂、之、右、坐、次、足、盛、人、感、若、今、致、後”16個字結體還可以,其餘208個字不足取。不是什麼“天下第一行書”“超凡大作”,我認為有信手揮灑、任性損益之嫌。現在看來不屬藝術創作之類,但至少當時尚屬高水平,它畢竟是當時最具人文氣質和精神含量的文字載體,它是一篇瀟灑超脫的心靈訴說。之所以流傳多年,一是因為蘭亭之聚這一曆史事件的社會影響;二是因為是王羲之所記序;三是因為唐太宗李世民很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