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胸懷誓詞度一生(2 / 2)

曹拔萃,名英傑,字拔萃,趙縣東楊村人,生於光緒癸未九年六月初八日(1883年7月11日),1967年去世。曹老先生是趙縣人民熟知的開明紳士。他在革命事業處於最艱苦的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對內聯係共產黨、八路軍,對外應付日偽地方政府、反動武裝,以自己的紳士家庭做掩護,保護抗日將士,不顧個人安危輸送青年誌士,從事地下革命活動。

1937年秋,日軍侵占趙縣,他舉家避難於西安。1938年輾轉回歸故裏,當時日偽政權業已建立,不少上層人物喪失民族氣節投降日軍,在日偽政權內充職。一些漢奸多次邀請曹拔萃到縣居官,均被斷然拒絕,表現了高尚的民族氣節。

1939年春,趙縣抗日政府成立。一天,李旭哲縣長派人動員曹拔萃參加抗日工作。曹拔萃當晚就與李旭哲縣長接了頭,表示“願獻出一切參加抗日”,並將家藏大槍7支、手槍3支獻出。10月,曹拔萃出任趙縣、元氏、寧晉縣抗日政府參議長。從此,他家成了黨的抗日根據地。曹拔萃參加抗日後,其一子在深縣偽警備隊任隊長。曹拔萃便去信命其立即回家,否則脫離父子關係。其子遂脫離敵偽回家,後來抗日政府安排他到敵工部工作。

1941年3月,白色恐怖籠罩全縣。敵偽以“曹拔萃私通八路軍”為借口,揚言燒毀他家的房子,並發出緝捕曹拔萃的懸賞令。為確保曹拔萃安全,抗日政府送他到六分區抗日根據地。鑒於他年事已高,專贈馬拉轎車1輛,盒子槍1支,配備警衛員1名。

為曹拔萃當車夫後,宋增印把曹拔萃的安全當成第一要務。那年,為送曹拔萃到抗日根據地,宋增印趕著大車巧妙應對敵人一路盤查,途經槁城、晉縣把曹老先生安全送到了目的地。

在那個日偽恐怖統治的年代,炮樓、搜查、眼線無處不在,曹拔萃、家人及周邊人均不知曉宋增印的真實身份。直到趙縣解放後,大家才知道他是共產黨員。

多年的戰友加同誌關係,他與曹拔萃結下了深厚的感情,晚年的曹拔萃為了能經常見到宋增印,就暫居在宋增印家的南鄰。50年前,曹拔萃因年老多病,要進城治病,才離開沙河店村,臨別時,給宋增印留下一盆迎春花,這棵花至今還生長在宋家院子裏。

“紅色文物”成為後代的寶貴財富

1947年,宋增印按照黨組織安排回到沙河店村承擔起土地改革工作,後一直在家務農。

他有四個子女,兩兒兩女。在他的影響下,他的大兒子宋振傑,大女兒宋振彩先後參加了革命工作,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現都已退休,小兒子、小女兒一直在家務農。據子女們回憶,父親一生從未向黨組織提過任何要求,也不讓子女們給黨組織添麻煩。大兒子宋振傑響應中央備耕備戰號召,1962年參軍入伍,1964年10月在部隊入黨,後轉業到原省輕工業廳工作,大女兒宋振彩因“四清工作隊”期間表現突出被組織安排到縣飲食服務公司,後隨夫調大連工作。宋增印每年都按時交納黨費,就是病重期間還讓子女們替他交納黨費,一直以“入黨誓詞”嚴格要求自己和家人。

宋增印老人於2006年1月去世,享年91歲,直到去世前老人才從懷中拿出這份入黨誓詞親手交給小兒子保存。這份誓詞一直在老人身上帶了多半輩子,這份值得永久珍藏的“紅色文物”,承載著黨的光輝曆程,是黨一步步走向勝利的真實見證。它已經成為宋家後代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寶貴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