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公木的鄉情詩情(2 / 2)

1990年公木先生80大壽,一位研究《老子校讀》的日本友人給他寄來50萬日元稿費,以表敬意。可如何處理這筆“額外收入”呢?他跟老伴斟酌再三,很是費了一番思量,最後決定送給家鄉,期望家鄉的學子都能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為國家多培養棟梁之才。他請老伴給辛集市人民政府寫了一封信,在信裏表達了對家鄉發展的關切和願為鄉親做事情的心情。家鄉人立即回信表示感謝,隨後又派人專程到長春辦理了交接手續。公木先生不但將款項如數交與來人,還送上了一份意外的禮物——8000多冊藏書。這些書籍運回辛集市後,在市文化館專門設立了“公木書屋”並由專人收藏和管理。1993年8月,公木先生來石家莊參加國際詩經學術研討會。會議結束後,他與老伴悄悄搭乘公共汽車趕回辛集老家,也受到備感意外的家鄉人的熱情接待和歡迎。鄉音未改,鄉情依舊的詩人,見到自己支持的“希望工程”喜結碩果,看到圖書館裏的“公木書屋”有那麼多的求知者,家鄉的發展變化,讓公木先生喜不自禁,詩情自心底溢出。他當即揮毫題詩留念,在辛集市度過了難忘的一段時光。

最令人動情的是,公木先生臨終時望故鄉渺茫歸思難收,留下遺言,一是將骨灰葬在故鄉辛集,二是出版一套《公木文集》,三是所有藏書全部送給家鄉。詩人駕鶴西去,老伴在征求了家人的意見後,又將公木先生的部分手稿和一些有紀念意義的遺物一同讓家鄉人運回。當時,吉林省和現代文學館都表示要收藏公木先生的這批珍貴文物,先生家人以為收藏在故鄉一地更有利於後來的研究者,都一一婉言謝絕了。家鄉人被老人這種造福桑梓的真情厚誼深深地感動了,辛集市委、市政府也對這筆無價之寶備加珍視,在烈士陵園辟出專用墓地,埋石築碑迎回這位讓辛集人引以為自豪的文化巨子,並決定將文化館改擴建為“公木書屋”,完成了老人家的兩大遺願。《公木文集》如期出版後,籌集的出版經費尚餘2萬元,公木先生的老伴也根據他的遺願,又悉數寄給故鄉辛集,一半給了教育局,一半給了文化局,詩人那顆對故土的赤子之情,如烏鳥反哺母親一樣情深意長。

“公木書屋”是一座三層小樓,樓雖然不甚宏闊和略顯老舊,可處市井繁華之外,在綠樹青藤的掩映下,許是腹藏詩書氣自華的緣故,倒也清靜幽雅,別有一番韻致在。這裏辟有藏書室、生平展覽、書畫展覽、公木研究會、公木書房等。圖書室藏有公木先生贈給辛集的兩萬餘冊圖書,這些書籍除了公木先生自己的著作外,還有我國現當代文學史上著名作家、詩人、評論家的贈書,也有先生的教學用書、研究用書,涵蓋了文史哲和政冶、經濟等社會科學諸多方麵。拂去曆史的塵封,這些書籍所鋪就的是先生求知、求真、求索的心靈軌跡。書畫展室藏有公木先生回故鄉時題寫的手跡“廣播心靈的土地,深耕智慧的種子”,字裏行間流露出先生的深厚感情。書屋還珍藏著先生生前的隨身用具、書稿和各類獎章證書。那件人造革的公文包,多年來是他工作、學習、開會隨手攜帶的,一直陪他走完了後半生。他的前半生多次在槍林彈雨中走過,那件皮箱從延安到東北籌建東北大學時一直帶在身邊,過敵人的封鎖線時被槍打穿,後來打了補丁,他說這個皮箱對自己有救命之恩,一直珍藏在身邊。

徜徉在這充滿書香墨韻的殿堂,仿佛看到了詩人在燈下伏案寫作的身影,感覺到了這位慈眉善目的文學前輩的諄諄教誨。公木真誠為人為文的落落風骨,如一株常春藤,曆久彌新蔭澤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