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暗示法。在憤怒時,提醒自己:“不要發怒,發怒對自己身體不利”。拓寬心胸,想得開,放得下,使自己步入開朗歡愉的心境之中。
四、忍讓法。不是簡單的抑怒,而是高層次的消怒。當一方氣盛難平時,另一方氣靜、沉著,以寬容的氣度學會忍耐,避免正麵衝突,還要經常檢點自己的缺點,求得自身的平衡。
哭泣與健康
人們都知道,笑可以使人健康,益壽,常言道:“笑一笑,十年少”。這是因為笑是進行生理與心理調節的手段之一;其實哭泣、揮淚也是有益於人體健康的,這點常被人們所忽視。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人是有感情的,遇喜事歡笑,遇悲傷啼哭,乃人之常情。那種認為“笑比哭好”、“哭是懦弱的表現”、“男兒有淚不輕彈”,則是不科學的說法。
科學實驗證明,當人們受到外界強烈的刺激時,便會產生強烈的應急反應,使全身係統與器官處於不正常狀態,出現諸如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肌肉緊張,內分泌活動增強,同時還會發生焦慮、驚恐、悲傷等情緒反應,如果長時間處於這種應急狀態,人的免疫係統便會遭到損害,以至導致嚴重疾病或死亡,所謂“鬱抑而死”、“含恨而亡”便是,而“哭泣”則是緩和解除這種應急反應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時,科學實驗還證明,傷心誘發的淚水中,有兩種神經傳導物質,這兩種物質隨淚水排出後,可緩和悲傷造成的緊張情緒,減輕痛感與消除憂愁。如強忍悲哀,不僅不符合生理衛生,久而久之,可能誘發高血壓、潰瘍病、結腸炎等。
從生理學角度分析,人悲傷時,隨眼淚的排出與眨眼動作,淚水會擴散到角膜上去,從而保持角膜層光麵的規則性,起著潤濕、洗滌眼球角膜與結膜的作用,保護了視力。同時淚液中含有溶菌的免疫球蛋白等,還可殺死或抑製附在眼球表麵的細菌與其他微生物,人在悲痛時,會產生一些不明的毒素,從淚液中排出體外,對人體有益。
祖國醫學對哭泣的養生與醫療作用,有過不少論述與記載,認為哭泣可以寬胸、理氣、消鬱、除悶,可以發泄感情,如哭泣時不哭泣,而強忍在心中,便會悶鬱不舒,以至“憋死”。早在金元時代,當時的名醫張子和就用哭來治療患者疾病,在《儒門事親》中載有,張子和問病人說:“心欲常痛哭為快否?”婦曰:“欲為此,餘亦不知所謂。”於是,子和便鼓勵這位患者婦女盡量痛哭,不久病即痊愈,這便是張子和名醫的“以哭消怒法”。
因此,從保健角度看,“男兒有淚就要彈”。如遇到悲傷時,揮淚哭泣又何妨。
與人為善心地寬
許多長壽者在長期養生實踐中發現,養生雖有百法、千法,惟有與人為善是養生的總綱。事實證明,隻有與人為善,寬以待人,樂於助人,不僅有利於陶冶性情、品德修養,也有利於身心健康、長壽。
與人為善,古人稱為“行善”,也即助人為樂、多做好事,援助一個盲人是與人為善;引導一個浪子走上正軌,是與人為善;給一個口渴的人水喝,是與人為善;在路上移開石塊荊棘及其他障礙物,是與人為善,等等。
古人在論述養生之道時,十分強調養德,所謂“養生必先養德”、“大德必得其壽”、“德不修則壽易損”,這裏所謂“德”,也便是與人為善、有道德修養、樂於助人的意思。
為什麼說與人為善能獲得長壽呢,這是因為隻有與人為善、寬於待人、樂於助人,才能心平氣和、心地寬敞,坦然愉快實施各種養生方法而獲得良效;隻有與人為善,才能有和諧的人際關係和安定的生活環境,坦然開朗,無愧疚之感,獲得心靈上的慰藉與自豪感;隻有與人為善、才能養心寧神,使自己的情誌處於樂觀、愉悅的境地,所患的疾病,也會在良好的情況作用下得以好轉與痊愈。相反,一個人不與人為善,不重視德行修養,並常做損人利己的事;或煩躁猜疑,滿腹牢騷、或怨天尤人,大發雷霆;或作惡多端、惡氣迎人,或幸災樂禍,落井下石,整天胡思亂想、寢食不安,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吃山珍海味,靈丹妙藥,也是無法獲得心情愉快與延年的,相反,還會加速肌體的衰老。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經常做壞事,與人為惡的人,其身心常處於受譴責的狀態,在這種強刺激下,身體不可能強壯,有悖於社會道德準則的人,就會“常戚戚”。巴西醫學家丁斯經過十年研究發現,屢犯貪汙受賄罪的人,易患癌症、腦出血、心髒病、神經過敏、失眠等病疾而折壽。他調查了583名被指控犯有各種貪官與同樣人數的與人為善的清官十年的健康狀況,前一組有60%的人生病死亡,後一組病死的僅占16%。美國的科研工作者對2700人進行十四年跟蹤調查後發現,那些人際關係處理得好,肯犧牲個人利益、助人為樂者,比那些為蠅頭小利而爭吵不休,為人固執、性格孤僻、斤斤計較的人,死亡率低2.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