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電教媒體 優化英語課堂
信息化教學
作者:張丹 龍玲 肖振龍
蘇霍姆林斯基說:“智慧要靠智慧來培植,良心要靠良心來熏陶。”因此,作為英語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特點等需要,合理地運用多媒體和常規媒體手段,發揮多媒體課件等一些輔助教學手段的長處,英語課堂才能取得最大的教學效益。
教育,如何改造、發展和創新,如何迎接信息社會的挑戰,都是教師不得不加以思考和回答的問題。電化教學是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它根據特定的教學目標,選擇一種最適合的教學媒體,能夠在不斷的教學過程中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電化教學是一種三維的教學方式,是立體的,是與人們的現實生活相仿的。在這種立體的英語教學空間中,學生很容易進入到教材中,達到一個最佳的學習狀態。
在多年的英語電教課堂教學實踐中,筆者積累了相當一部分教學經驗。合理運用多媒體手段,增強英語教學成果,是每一位英語教師的教學追求。
1 多媒體的使用對於英語教學實現了諸多改變
教師角色的轉變:從知識的講授者到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導演者古人雲:“授人一魚,隻供一餐;教人以漁,終生受益。”因此,英語教師應把教的重心放在如何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注重學生英語科學素養的養成上。
學生地位的轉變:從被動聽講的接受者到主動參與的學習主體“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教師作為課堂的導演,研究學生的心理走向和學生的語言靈活性是非常有必要的。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動口、動腦能力,還能將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發揮得淋漓盡致,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讓英語的學習成為一種自發的和有目的塑造自我的愉快學習過程。
媒體作用的轉變:從教師的演示工具到學生的認知工具借助於電教媒體,教師能更好地以學習者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來呈現知識,以快捷的方式來傳遞知識,以最符合客觀規律的方式來處理知識,以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教學過程的轉變傳統的邏輯分析講解的過程中可以使學生發現問題,可以提高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思維是一種運動,媒體演示的過程是知識深化的過程,是難點突破的過程,也恰恰是啟發和引導學生思維的過程。這也是一種運動,是對學生思維方法的培養、想象力的鍛煉、學習方法的指導。而想象正是通向創造的翅膀!
教學方式的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主要包括課堂教授、練習、講義、試題印發等,這種教學方式花費的時間比較多,且教學成果不一定很好。英語教學屬於文字學科,而文字學科普遍習題題目長,教師在板書上的時間就會占用得比較多,相對的,學生的思考時間就會縮短,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或者是由教師或學生來朗讀題目,但是題目比較長,對於學生的理解,已經朗讀時間就會比較不利。多媒體的運用則可以將這些問題完美地解決。它將板書的書寫和題目的朗讀代替,這樣不僅僅是節約了時間,而且能將問題全麵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麵前,在講述知識的同時,可以將相關知識點分層次地展現在學生麵前。在以後很長的一段時間中,教師用多媒體手段授課,會讓教學效果得到加強。另外,通過練習還可讓學生在接受新知識的前提下不斷加強鞏固自己獲得的知識,練習題的形式也多種多樣,做完習題之後,參考答案的展示也變得十分方便,從而提高了講課效率。
2 巧用電教媒體,使學習者置身於英語使用環境之中
學習英語,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學習者能夠融於使用英語環境當中,充分地接受所學語言的熏陶。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在出國之後幾年,英語口語會變得很好——英語關鍵是要敢說。因為他們已經將英語融入日常生活,開始也許不敢說或者怕說錯,但是若不會說英語,也許就買不到自己想吃的東西,甚者是說不了英語就難以在那個環境中生存。所以,有些時候,說英語是被逼出來的。教育者就可借鑒這個方法,“逼”學生說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