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用智慧吃出健康(1 / 1)

讓人擔憂的是這些,2002年我國第四次全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資料顯示,我國高血壓患病率比1992年上升31%,現有1.6億高血壓患者,每年增加300萬;肥胖和超重估計人數超過2.9億,其中肥胖約7000萬。18歲以上糖尿病患病率為2.6%,大城市為6.4%,估計全國有4000萬以上人患糖尿病:還有4000萬以上人患糖耐量低減,這可是個龐大的糖尿病後備軍;有1.6億的人血裏的“油”太多了,即高血脂。

2007年由衛生部發布的由中國營養學會製訂的新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就是依據營養學原理,根據第四次全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的客觀情況,對8歲以上的國民進行合理膳食、科學營養的指導。其目的是預防慢性疾病,保護健康。

中國人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食物匱乏的時代已經過去,但食物與身體健康、疾病發生的關係沒有足夠的認知,隨之而來的所謂“富貴病”像雨後春筍般湧現。一開始在大城市;年長的人、有錢人、文化素養較低的人,發病幾率較高,現在城鄉差別在縮小,呈現年輕化、經濟收入高、知識高層更惡化的趨勢。這些常見病之間有因果關係,其危害呈連鎖性:對家庭、社會造成的經濟、精神負擔也呈連鎖性、疊加加重,其結果造成家庭經濟、精神雙崩潰。

民間有句俗語“人是鐵,飯是鋼”,酈食其則說“民以食為天”。無論是名言還是俗語,都在強調飲食是生命的第一需要,是生命的根本保障。可醫學上常說:病從口入,這又怎麼理解?一口吃不出胖子來,也就不能吃出來疾病。食物對身體的影響是在不知不覺中、慢慢的、逐漸發生變化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認識食物,關注餐桌,最好的方式就是吃好、吃對每天的三餐飯。有的人可能很費解,難道每日的三餐還有那麼多的講究?事實確實如此,這三餐可是大有門道。

在醫院做臨床營養工作三十多年,開始,我追著病人講吃飯的重要性,沒有人聽,還很煩,他們寧可花大價錢或借錢去買藥治病,也不會拿出少量的錢或用自產的食物不花錢去防病和養病。現在病人或家屬,有的特意從外地來京,找上門來,讓我給個方子,告訴他們吃什麼、怎麼吃,通過這樣的變化,可以看出人們對疾病的治療和康複的認識有了很大的轉變。我總結的吃出健康四部曲:在書本中找理論,在實踐中體驗,在交流中補充,在總結中提高。我在實踐中的體驗有五點:其一,要根據不同年齡、不同工作、不同疾病,來調配營養素的攝取量,攝取量也並非越多越好,長期過多地進食,不但會有疾病的發生,還會加快皮膚的老化。其二,世界上沒有哪一種食物能給我們全部的營養,隻有根據不同的需要,靠不同的食物組合在一起,方能達到營養素的平衡。這就要求多種類,每天最好吃到25種以上的食材。就好比是筷子,一根筷子和一把筷子哪組更容易折斷,不言而喻。其三,食物的烹調方法不同,營養素的破壞、留存、吸收、對身體的影響都不同。所以餐桌上有兩個菜時,最好有一個帶顏色的葉子菜。有三個以上的肉菜時,就要有一個或更多的肉菜蒸或醬著吃。也就是說餐桌上,食物的種類要多,烹調方法也最好不要重樣。其四,是時間問題,包括了食物的加工時間、吃飯的速度、飯後與工作或活動的間隔時間。這也關乎著吃得是否健康的大問題。食物的加工時間不同,營養成分會發生變化,而吃飯速度的快慢也會影響著營養素的吸收,吃與動的間隔,會改變你的體態。其五,食物的涼熱性味。不同體質、不同症狀、髒器功能的強弱不同,選擇什麼食物和食物的吃法也不同。

通過實踐和總結,足見一日三餐的吃法是一種智慧。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營養是結合了人體學、中醫學、西醫學、食品學、植物學、動物學、生物化學以及心理學等諸多學科的一門綜合體係,絕不是簡單的配餐、吃飽的問題,更不能簡單地認為哪一種食物,哪一種吃法,就能解決你身體的所有問題。它是一個綜合的、因人、因地、因時、辯證的、不斷調整的過程,不可以千篇一律。

張曄

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