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降壓脂日常飲食南(1)(1 / 3)

不良的飲食習慣可造成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而良好的飲食習慣可有效地防治這些疾病。高血壓和高血脂是臨床中的常見病,兩者通常是相互關聯的,長期高血壓會造成血管壁硬化、血管彈性下降,進而導致血管狹窄、血流速度減慢,血液當中的一些脂質顆粒被重吸收的可能性降低,最終就會導致高血脂的發生。高血脂會導致血液黏稠、血液循環阻力加大、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形成,使血管彈性下降,進而導致高血壓。

高血壓和高血脂患者一般多肥胖,而且年紀越大,患病的可能性越大,但也有很多人並不胖但也患有高血壓和高血脂,而且發病趨勢越來越年輕化,這些跟現在的生活飲食習慣有很大關係。日常飲食對於血壓和血脂的控製有很大幫助,是高血壓和高血脂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內容。本章介紹了高血壓、高血脂患者要遵循的黃金膳食原則、要補充的營養素、要遠離的食物以及要注意的飲食細節和誤區,針對特殊人群,提出了相應的飲食調養原則,以期能幫助高血壓、高血脂患者每天進行健康飲食,從而達到降壓降脂的效果。

1 高血壓、高血脂患者黃金膳食原則

飲食療法就是合理地調理飲食,使血壓和血脂控製在理想的範圍。懂得黃金膳食原則,就能有效地控製血壓、降低血脂。合理的飲食不僅可以提高降壓、降脂藥物的療效,而且在一定情況下可適當減少用藥種類和劑量,從而降低藥物可能帶來的副作用。

01 高血壓患者飲食要少鹽、少油

少鹽飲食

高血壓患者的飲食宜清淡,在烹飪過程中要控製好鹽及含鹽調味品的用量。鹽是導致高血壓的重要“元凶”。實驗證明,對於早期的或輕型的高血壓患者,單純限製食鹽的攝入就有可能使血壓恢複正常。對於中、重度高血壓患者來說,限製食鹽的攝入量,不僅可以提高降壓藥物的療效,而且可以使患者用藥劑量減少。

一般來說,凡是有輕度高血壓或是有高血壓病家族史的人群,其食鹽攝入量需要控製在每日5克以下。而對於血壓較高或是合並心力衰竭的患者,更要嚴格控製,每天的用鹽量以1~2克為宜。此外,常見的一些加工食品如火腿、醃肉、臘肉、蜜餞、泡菜、沙茶醬等,大多含鈉鹽較高,高血壓患者不宜食用。

少油飲食

高血壓患者要盡量避免食用動物油,如豬油、牛油等,動物油中含有較高的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易導致血栓形成,進而引起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等。可適當攝入植物油,如葵花籽油、花生油等,因為植物性油脂中含不飽和脂肪酸較高,能延長血小板凝集時間,從而控製血栓形成,達到降血壓的效果,還可預防腦卒中,但切記一定要控製攝入量。

02 降血壓要合理攝入蛋白質

現代研究表明,適量攝入優質蛋白質,可以降低血壓升高的風險。蛋白質及其所含的某些氨基酸對血壓調節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3個方麵:控製血管壁的蛋白質合成,保護血管壁,防止其破裂;氨基酸及其代謝物有利尿排鈉的作用;通過中樞神經係統直接作用於交感神經,使血壓下降。高血壓患者要多選擇魚類、大豆及豆製品來作為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一般高血壓患者每日每千克體重應攝入蛋白質1克,但是病情控製不好或消瘦者,可將每日攝入的蛋白質增至1.2~1.5克。

攝入優質蛋白質對防治高血壓有一定作用,但其作為升壓因子的可能性並不能完全排除,因為在蛋白質的分解過程中,可以產生一些具有升壓作用的胺類,如酶胺、色胺、苯乙胺等,這些物質在腎功能正常時能進一步氧化成醛,由腎髒排出體外。但若患者腎功能不全或腎髒缺氧時,可導致胺的蓄積,完全有可能升高血壓。另外,人體的三大營養素——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在體內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蛋白質攝入過多,熱量過高,久而久之,也可造成肥胖、血管硬化,也會造成血壓升高,因此,高血壓患者應適量攝取蛋白質;但合並腎功能不全者,則應限製蛋白質的攝入量。

03 降血壓要規律飲食,多吃蔬果和粗糧

高血壓患者要做到規律飲食,三餐定時定量,細嚼慢咽,不可過度饑餓或是過度飽食。高血壓患者每餐的食物可選擇體積大、能量低、含膳食纖維多的營養密集型食物,容易讓人產生飽足感,因而可控製每餐能量攝入,避免飽餐後患者的血管舒張,調節功能降低,引起血壓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