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為什麼中國人要用自己的診斷標準(1 / 1)

1.骨密度測量

要講骨質疏鬆的診斷就必須先提骨密度的測量。

小詞典

骨密度

骨密度用單位麵積或體積內的骨礦物質的含量來表示,任何個體的骨密度是峰值骨量和骨丟失量兩者的綜合。峰值骨量是指人一生達到的最高骨量。

大家知道,在我們國內很多家醫院都有骨密度儀測量骨密度。其他測量方法還有定量計算機成像(PQCT)和超聲波檢查。測量的部位很多,如跟骨的骨密度,前臂遠端的骨密度,腰椎和骨股頸的骨密度,我們現在臨床最常用的是腰椎和股骨頸的骨密度。骨密度值的單位是克/平方厘米(g/cm2),許多診斷都是根據這個指標來判斷。測末梢骨的骨密度也很好,但在我們國內這類機器不太多。超聲比較多,超聲給出的參數叫波速的衰減、波幅的衰減,PQCT目前國內很少,價格比較貴,臨床應用更少。

大醫院和小醫院不一樣,日本的大醫院主要測中軸骨,中軸骨是指腰椎和股骨頸,小醫院多數測周圍骨、四肢骨,四肢骨就要用小機器。用X線方法測量占了39%,用雙能骨密度儀(DEXA)測腰椎、股骨頸占50%多,其他的方法都比較少用。測的部位:腰椎占60%多,剩下的就是股骨頸、橈骨、中指骨和跟骨。現在北京的大醫院都有這些骨密度儀器,你的醫保在哪兒,你就去哪兒測量。測量以後就基本能夠診斷。

日本在2001年、2002年、2003年統計的骨密度儀數量是我們中國的15倍,而日本人口是我國人口的十分之一,可見我們中國骨密度儀很少,所以我呼籲要在我們中國成立更多骨質疏鬆的診療中心,中小醫院、門診部都應有骨密度儀。這樣對老人預防骨質疏鬆就大有幫助。

2.骨質疏鬆診斷的國際標準

國際上的診斷標準是WHO(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就是以同性別、30~40歲正常人的骨密度為基準,當每個人實際測量的骨密度值減少一個標準差以內仍為正常;減少1~2.5個標準差時為骨量減少;減少2.5個標準差就要診斷為骨質疏鬆;減少2.5個標準差並且有一處或者多處骨折,稱為嚴重骨質疏鬆。這個標準適合白種人。但自WHO推薦的骨質疏鬆診斷標準被全世界廣大的醫生廣泛應用,並經過長期大量的臨床測試後,各地區仍未找到一個令人滿意的本地化的診斷標準;相反,即使在同一城市的同一民族之間也無法采用這一標準實現正確的診斷。誤診與漏診報道不斷增加。在中國以我為首的一些學者就提出了質疑,我們要建立中國人的診斷標準。

小詞典

標準差

標準差就是抽樣分布的標準偏差,統計學上用來說明樣本預測的數據的準確性。

3.中國人的骨質疏鬆診斷標準不同於西方人

因為中國人的骨密度要比西方人低。

亞洲人的骨量要比西方人低5%~15%,髖部骨折發生率卻比西方人低25%~50%。這是為什麼呢?骨量低本來骨質疏鬆性骨折發生率要高為什麼還低呢?這是因為東方人和西方人的股骨頸的幾何形狀不同。有學者研究後發現:東方人的股骨頸比較短,而西方人比較長,後者在承受同樣外力時更容易骨折。另外我們願意運動,騎自行車可是個好事情,每天在鍛煉,對髖關節和全身都有好處。西方人一出門就坐汽車沒什麼好處。所以說我們窮有窮的健身辦法。還有就是早晨鍛煉,比如說這個拳、那個拳,有一個老漢70歲在那兒天天鍛煉,我問:你這是什麼拳?他說是自己編的,每天早上做完後就全身冒汗。

日本做過統計,他們腰椎的骨量要比西方低5%,股骨頸要低10%。這就是我們東方人跟西方人的不同,所以診斷標準也不一樣。西方人骨質疏鬆的標準是低於正常骨密度的2.5個標準差,而我們建議的診斷標準是低於正常2個標準差;西方人骨量丟失30%診斷為骨質疏鬆,我們丟失骨量25%診斷為骨質疏鬆。這是根據我們東方人的特點提出的診斷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