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健康與四季氣候的變化是緊密相連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四季交替的自然規律,湯飲養生也要順應氣候變化的規律,選擇相應的湯飲,才能做到科學養生。
1春季湯飲——補陽提神
春季是春光明媚、萬物複蘇的季節,人體的新陳代謝也逐漸旺盛,耗氧量不斷地加大,大腦的供氧量不斷加大,因而人們總會感到困倦思睡,總覺睡不夠。
所以春季宜選用性情溫和的能補肝益氣、補肺養胃、助腎養精的原料製湯,對消除春困有較好的作用。
春季喝湯宜溫補:初春天氣尚涼,但也不能過多地飲用補陽湯品。此時,人體不需要太多的溫熱食物原料來補充能量。若過多地飲用滋補、肥膩的湯品,加之運動量不足、新陳代謝減緩,會引起體內脂肪堆積。春末暖意融融時,人們往往早早換上夏裝,但在飲食上卻不可貪涼。春季往往溫差較大,中午貪涼,飲用冷的湯品,會引起夜間胃腸不適的症狀。
2夏季湯飲——生津固表
夏季炎熱,人體多汗,鹽分會隨汗液流失,若心肌缺鹽,心髒搏動就會出現失常。中醫學認為夏季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鹹味以補心。夏天悶熱、潮濕的氣候容易使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相對減弱。此時宜選用清淡原料製湯,不宜肥甘厚味。
夏季日照充足,紫外線強烈,適當補充維生素E,可以減低陽光對皮膚加速衰老的傷害。適合在夏季製湯的原料有:禽類以鴨肉為佳,蔬菜有番茄、苦瓜、萵苣、芹菜、蓮子、百合、冬瓜等。其中鴨肉有滋陰養胃、健脾補虛、利濕的作用。
3秋季湯飲——滋陰潤燥
金秋時節,果蔬最為豐富,適宜調養脾胃、助氣補筋、益腎養元氣。據《千金方·食治》記載:“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養肝氣;季月各十八日,省甘增鹹,以養腎氣。”我國秋季有“貼秋膘”的習俗,那是因為古時前有苦夏後有冬季食物匱乏的情況,而今切不可貪多。製作湯羹時不可肥膩,不可脂肪、熱能含量過高。盡量少選用辛辣刺激的原料製湯,應借助秋季瓜果豐盛時,多添加果蔬在湯羹裏,以解“貼秋膘”時造成的油膩,以避免濕熱之氣的堆積。入湯原料以平補為佳,不宜選用大補的原料。
4冬季湯飲——滋補暖身
冬季是最適宜滋補的季節,應養腎助筋、調理腎旺,煮湯時適宜以砂鍋為煮湯工具。此時適當添加果蔬,調節油膩,增加B族維生素的供給,可以減少各類炎症的發生概率。冬季身體畏冷,除了體質虛寒外,還有可能會機體缺鐵。所以冬季適當飲用富含鐵的滋補湯品,冬季進補也要適可而止,多了容易引起胃肺火盛。
吸收不好者容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扁桃腺及口腔黏膜疾患、腎虛、腎炎、痔瘡等。
冬季喝湯不宜無病進補。冬季適宜選用溫和的食物滋補,但不宜盲目進補。滋補湯品不宜每日連續飲用,間隔期間適宜以清淡湯品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