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支付:從傳統經濟到網絡經濟(1 / 3)

支付:從傳統經濟到網絡經濟

名家觀察

作者:張楊 王勇

摘要:支付是商品交易中的關鍵環節。在傳統經濟中,交易可以看成是商品流、貨幣流和信息流的三流合一。但隨著傳統經濟向網絡經濟的轉變,我們發現為了提升交易效率,需要實現商品流、貨幣流以及信息流的三流分離。但三流分離又帶來了潛在的交易風險。為了克服交易風險,需要在支付環節中引入新的參與者。新的參與者通過經濟手段或者技術手段來克服交易風險,以保障網絡經濟中三流分離條件下的交易效率和安全。

關鍵詞:支付:網絡經濟;網絡支付;第三方支付;互聯網金融

對於任何交易活動,支付都是其必不可少的環節。一個完整的交易過程包括信息的傳遞、商品的流動以及貨幣資金的轉移。換句話說,信息、商品和貨幣資金的流動共同組成了交易活動過程。在信息流中,既有賣方傳遞給買方的與商品相關的信息,也有作為支付主體的買方傳遞給賣方的與支付相關的信息。商品流是指商品從賣方轉移至買方的過程,其中可能涉及倉儲、市場、物流等環節。貨幣流是貨幣資金從買方轉移至賣方的過程。

在傳統經濟中,上述信息流、商品流和貨幣流是“三流”合一的,隻能在確定的空間和時間內同地、同時進行。三流合一的好處是保障了交易安全,但卻使得交易缺乏效率。

到了網絡經濟時代,尤其是在各種新技術、新模式的推動下,三流開始分離,即信息流、商品流和貨幣流可以在分散的空間和非連續的時間內分別完成。三流分離提升了交易效率,但也帶來了新的交易風險。例如,相距很遠的買、賣雙方通過網絡平台進行交易,三流分離以後出現了信息不對稱和道德風險問題,很容易引發付款無貨或發貨無款等交易風險。

克服三流分離所帶來的交易風險,我們認為最好的辦法是在支付環節引入新的參與者。那麼究竟讓什麼樣的參與者加入?如何讓新的參與者加入支付環節?才能既提升交易的效率,又可以有效地保障交易的安全。本文希望通過回顧支付在傳統經濟和網絡經濟中的作用來回答這些問題。

一、 從“以物易物”到銀行支付

在原始經濟條件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低,有限的產品主要用於自給自足,產品間的交換是偶然發生的,這時候的產品交換是通過“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易方式進行的。這種交易模式下,還沒有出現貨幣和貨幣的流動,買方和賣方也還沒有實現分離,交換過程中隻有信息流和商品流。隨著原始經濟逐步向農業經濟發展過渡,人們之間的商品交換活動變得越來越頻繁。在“以物易物”或者經常以“一種商品交換其他商品”的模式下,交易雙方的需求很難匹配一致,金、銀等貴金屬開始參與到商品交換過程中,並逐步扮演起一般等價物的交易中介角色。

隨著貨幣的出現,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出現了貨幣流,貨幣流與信息流、商品流共同組成了完整的交易活動過程。貨幣在從買方到賣方的流動過程中,不僅實現了買方與賣方的分離,而且通過價值的傳遞與流動,解決了人們對不同商品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交換問題,從而提升了商品交換效率,推動了商品交換的發展。

在貨幣支付階段,商品交換要求信息流、商品流和貨幣流在確定的空間和時間內發生,這種“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交易方式將“三流”統一集中在了一起。一旦“三流”出現分離,就會由於存在買方或賣方的潛在道德風險,使得交易無法正常進行:賣方在沒有收到買方支付的貨幣資金前就完成商品交付,有可能蒙受買方不付款所導致的損失;而買方在沒有收到商品前就付款,則可能因賣方不交付商品或商品質量存在問題而遭受損失。因此,隻有買、賣雙方的信息、商品、貨幣的流動在同時、同地進行,交易才是安全的。

“三流”統一集中在一起,雖然確保了在貨幣支付條件下商品交換的安全,但由於買、賣雙方必須在確定的空間和時間內完成信息、商品和貨幣的流動,因此也限製了交易的效率。當交易規模很大或者商品價值很高時,買方不得不提前準備好大量的貨幣,帶至交易現場直接支付給賣方,賣方則要先驗證貨幣真偽然後立即在現場向買方移交商品,這種交易方式對買、賣雙方顯然是既不方便也非常不安全的。

與貨幣支付不同,票據支付在支付過程中,通過引入銀行和票據機構等新的參與者,首次將貨幣流與信息、商品流實現了分離。

在票據支付過程中:買方根據賣方傳遞的商品信息決定交易後,在有效的票據上填寫好支付金額,然後將票據交給賣方;這時候雖然還沒有發生真正的貨幣轉移,但有效的票據支付工具已經提供了資金轉移的擔保信息,因此賣方可以在沒有發生貨幣轉移的情況下,將商品交付買方;最終,會由銀行根據票據支付信息將貨幣資金從買方銀行賬戶轉移至賣方銀行賬戶。在這一交易過程中,依靠票據支付工具的幫助,安全的交易已不再依賴於貨幣的實時轉移。這種在銀行的參與下,不依賴於貨幣實時流動而可以方便、安全地進行交易的支付模式,滿足了工業經濟更大規模和更高頻次交易效率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