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學勤的《青銅劍的淵源》一文中也有過這樣的表述:“林遮峪、白浮一類帶獸頭形首的劍,其實是北方民族短劍的一種,和所謂鄂爾多斯式的鋒刃器乃是一體,而與以桃氏劍為代表的長劍不會有直接聯係,至於由西南而來的柳葉形劍,和後來長劍有關的可能性要大得多,但尚缺少中間的鏈環。”
在文章中,李學勤還提到了一件雲雷紋有翼劍,認為它與長劍有密切聯係。這種劍流行於東南地區,“長19厘米,首、莖中空,直通劍身,莖上有兩箍和一對翼,劍身有脊,基部圓角,從莖至身,遍飾雲雷紋及斜角雲紋,確係珍異之品”。它產生的具體年代應當在西周中晚期,其形製特點,近於春秋戰國的長劍,而柳葉形劍等卻沒有。
文章後麵,李學勤:“浙江長興雉城發現的雲雷紋劍之一,長度已達到5.8厘米,這已經足夠用以揮舞劈刺了。如此來,嚴格意義上的劍,恐有可能始於東南,即吳越地區。”[]
文化編輯
東西方差異
在東方和西方文明中,劍都是一種地位比較高的武器。在中國古代,劍被稱作“百兵之君”,常常被當作一種高貴的裝飾品。從皇帝到文人都喜歡佩劍以顯示身份。此外,劍也被當作一種儀式道具,比如在中國道教儀式中,劍常常被作為一種降伏妖魔的法器;在歐洲,劍被用於冊封爵士與騎士,這個習慣一直流傳到今。
中國劍文化
漢代劍術已甚精備,鬥劍中顯示了武藝造詣的深淺。曹丕《典論?自敘》:「餘又學擊劍,閱師多矣,四方之法各異,唯京師為善。桓、靈之間,有虎賁王越善斯術,稱於京師。河南史阿言昔與越遊,具得其法,餘從阿學精熟。嚐與平虜將軍劉勳、奮威將軍鄧展等共飲,宿聞展善有手臂,曉五兵,又稱其能空手入白刃。餘與論劍良久,謂將軍非法也,餘顧嚐好之,又得善術,因求與餘對。時酒酣耳熱,方食芊蔗,便以為杖,下殿數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庋更為之。餘言吾法急屬,難相中麵,故齊臂耳。展言願複一交,餘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偽深進,展果尋前,餘卻腳?,正截其顙,坐中驚視。餘還坐,笑曰:昔陽慶使淳於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術,今餘亦願鄧將軍捐棄故技,更受要道也。一坐盡歡。」(《三國誌?魏書?文帝紀》裴鬆注引)這段有聲有色的記載,反映了當時劍術的高超和鬥劍風的興盛。
楊泉《物理論》:「阮師之作刀,受法於金精之靈,七月庚辛,見神於冶監之門,向西再拜,金神教以水火之齊,五精之鏈,用陰陽之候,取剛柔之和,三年作刀千七百七十口,其刀背夾刃,方口洪首,截輕微不絕絲發之係,斫堅剛無變動之異。」
自唐開始,經由五胡亂華和南北朝的民族衝突和民族融合,西域文化傳入中途,西域武器也亦進入中土軍隊,傳統形製的長劍無法滿足對陣時的砍殺要求,逐步向個人自衛和地位象征轉化,同時單刃形似劍的直刀興起,由漢代環首刀演化而成的唐刀逐步替代了劍在軍營的地位,同時,新型體積和重量較大的斬馬劍也出現,是劍軍隊的遺存。同時,當時士大夫心理充滿道教神仙妖邪鬼怪之,劍乃變為鎮邪凶之器,一若此數尺剛鐵,鑄成劍形,即具有無上魔力者。於是家懸一劍,即以為祥,不習劍術,而以為劍自可以禦敵而勝。所以自唐以後,劍類短兵,有一支為釋道所利用,而引入歧途。
從征軍士多用刀而鮮用劍,佩刀者漸多於佩劍者,這顯然對劍術的發展有相當的阻作用。
舞劍在唐代興盛起來,杜甫≈l;舞劍器行≈g;描述公孫大娘舞劍絕技:「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地為之久低昂。爧(líng)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江海凝清光。」劍的聲光,似聞如見,精湛技藝,如呈眼前。
明唐順之《武編》:宋太宗「選諸軍勇士數百人,教以舞劍,皆能擲劍空中,躍其身左右承之,妙絕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