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劍為步戰主要兵器,並不斷加長。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全長有 55.7厘米。漢武帝時,有超過尺,劍刃
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張)
由兩度弧曲而伸,成平直,劍鋒的夾角由銳加大。東漢,逐漸退出了戰爭舞台,主要為佩帶儀仗或習武強身自衛。漢代後銅劍漸被鋼鐵劍替代,並趨於定型,即劍身中有脊,兩側有刃,前有劍尖,中有劍首,後有莖,莖端設環處稱鐔,此外尚有劍鞘、劍穗等附屬飾物。隋唐,佩劍盛行。《隋書?禮儀誌》載:“一品,玉器劍,佩山玄玉。二品,金裝劍,佩水蒼玉。三品及開國子男,五等散(散)品名號侯雖四、五品,並銀裝劍,佩水蒼玉,侍中已下,通直郎已上,陪位則象劍。帶直劍者,入宗廟及升殿,若在仗內,皆解劍。一品及散(散)郡公,開國公侯伯,皆雙佩。二品、三品及開國子男,五等散(散)品號侯,皆隻佩。綬亦如之。”唐代最盛,被文人墨客視為飾物,抒以淩雲壯誌或表現尚武英姿。後劍與道教結下不解之緣,成了道士們手中的法器之一。
西洋劍發展
西方的長劍,亦是曆經千年傳承下來的,經曆了無數戰爭的考驗,而且不論大兵團作戰還是步兵規模戰爭,都有很好的作用。在羅馬衰落後的維京入侵時期,長劍就開始大規模用於散兵作戰和劫掠的爭鬥中,之後隨著法蘭克和神聖羅馬的崛起以及英格蘭蘇格蘭的對立,城堡之間的領主戰爭更造就和驗證了長劍的優勢,在隨後的十字軍時期,由於麵對阿拉伯優異的冶煉工藝,歐洲劍經曆了一次學習和完善的年中由於重裝甲逐步出現才使長劍逐漸失去了實用價值。[1]
起源爭議
著名的史學家顧頡剛曾經在其著作《史林雜識》中提到過兩位學者張政和李平心先生對於中國劍來源的觀點。張政認為“劍非吳越人所發明,大約從塞外傳來”,而李平心則認為“劍實來自西域”。
而學者馬明達先生在其著作《劍叢稿》中也提到對於寶劍的起源問題。他指出:“第一,根據考古發現,基本可以確認西周初期有劍,但那是一種長度僅十幾厘米或二十幾厘米的又可稱為“匕首”的短劍,同春秋後期興起於吳越的劍明顯不同。第二,對劍的來源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仍強調這種短劍的出現同北方遊牧民族有關,認為“中原佩劍之風顯然受西北遊牧人的影響”。而他自己則“同意西周初期已經有劍。在其來源上,傾向於劍並非周人所固有,而是受了北方和西北遊牧民族影響的觀點”。
著名考古學家李學勤認為,中國春秋時代已有很長的劍,不能是外國或胡人傳來的。
中國劍真的來源於外來民族嗎?北師大教授王子今在《“镔鐵”與張騫西行的動機》一文中指出:“有的學者曾經認為,中原的‘劍’,來自北方遊牧民族。正如李學勤先生所指出的:‘這種看法的釀成,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發現春秋以前的劍。’由於0世紀50年代有陝西長安張家坡和河南三門峽上村嶺西周至春秋初年劍的出土,中國周圍古代文化的劍,或與中國劍形製無關,或年代晚於中國劍,都不能作為中國青銅劍的起源。”
李學勤認為:“劍(指長劍)的最早來源現在還在研究之中,西周的時候有短劍,沒那麼長。再早的時候,在商代的短劍情況現在還不十分清楚,可以,正在研究之中。我認為,春秋時候的長劍是從西周的短劍發展而來的。當提到“有學者認為中國劍可能是外族傳來”的時候,李學勤則明確地否定了這一法,他:“我個人是不會同意這個意見。很明顯,中國春秋時代就已經有很長的劍了,怎麼能是外國或者胡人傳來的呢?特別不是胡人傳來的,胡人傳來的是專門的一種兵器,是短劍之類的一種兵器。”
李學勤認為,嚴格意義上的劍,可能始於中國東南的吳越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