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招賢(3 / 3)

劉山甫早年跟隨其父在嶺南一帶生活,在回家途中,途經湖南洞庭青草湖時,劉山甫決定到湖邊的比沙門天王廟遊覽。

當看到天王廟內庭宇摧頹,鐙薌不續時,年青氣盛的劉山甫決定在牆壁上作詩一首來諷刺這座蕭條荒涼的廟宇。

詩的原文是這樣的:“壞牆風雨幾經春,草色盈庭一座塵,自是神明無感應,盛衰何得卻由人。”

但就在劉山甫題詩的當晚,他卻做了一個怪夢,夢見有神仙對他說道:“我非天王,故南獄神也,主張此地,何由見侮!”

劉山甫從夢中驚醒,發現湖邊風濤頓作,倒檣絕欖,於是頓起悔悟之意,連忙把這首詩從牆壁上給抹去了。

經曆了神仙預警的劉山甫來到了閩地,被王審知發現,任威武軍節度判官,不過他的神奇故事並未結束,繼續著他的神奇色彩。

閩地是個三麵群山環繞、一邊依靠大海的地區,王審知為了保境安民,采取了與周邊鄰居友好交通的政策,所以他對海上對外貿易尤其重視。

要想大力發展海上貿易,必須大力發展海港城市,福州是當朝威武軍節度使的州府所在地,又是一個沿海港口,自然成了王審知重點發展的對象。

但在福州入海口的黃崎海道之中,有巨石橫亙其中,經常導致商船撞擊受損,給商船的出海帶來了很大的隱患。

王審知一直對此巨石耿耿於懷,日夜思念想鏟除實驗室,但苦於工程量過於龐大,一直不敢實施。

某一天夜晚,王審知夢見金甲神,自稱吳安王,並許諾幫助開鑿巨石。

王審知夢醒之後,決定把此事告知判官劉山甫,並立即命令劉山甫任工程總指揮,負責解決橫亙於黃崎海道的巨石問題。

劉山甫來到黃崎海道後,並沒有立即著手安排開鑿巨石工程,而是搞起了祭奠神靈的儀式。

劉山甫在祭奠過程中,把王審知的神夢向神仙進行了彙報,希望神仙能夠幫助他解決巨石問題。

祭奠三次還沒結束,整個大海內靈怪俱現,劉山甫趕緊躲入僧院內休息,登高遠望,發現海中有黃鱗赤鬣、非龍非魚的怪物。

連續三天之後,海上風雷平息、風平浪靜,見證奇跡的時刻到來了,橫亙於海道中央的巨石突然消失了,整個黃崎海道變得寬闊暢通,出現了一個新的優良海港,被稱之為甘棠港。

甘棠港的成功開辟對於閩地的海上對外貿易的意義極其重大,從此商船暢通無阻於黃崎海道,而甘棠港也被後人稱之為古代海上絲綢之的起點。

保境安民,任用賢材,隻是王審知建設閩地的第一步,當然,建設閩地離不開發展各項經濟。

然而,一旦經濟好了,日子過得滋潤了,難免就會出現貪贓枉法、魚肉百姓的官員,把整個吏治搞得一塌糊塗,弄得民不聊生。

因此,王審知執政以後,對他任命的下屬官員進行了嚴格的管理,選用了一大批清正賢明的官員。

老功臣張睦,是光州固始人,和王潮、王審知兄弟同甘共苦數十年,戰功卓著,被王審知授與三品官,任命負責榷場貨物事宜,類似於商貿部長的職務。

當時閩地的戰事還未完全結束,到處有散兵遊勇騷擾掠奪,搞得商家和百姓都不敢展開大規模的商業貿易。

張睦特別體恤商家之艱辛,因此對商家們禮遇有加,還專門招攬來自海外其它各國的商人,在商業貿易過程中,公平交易、童叟無欺、清正廉潔,獲得了很多商家的讚賞,於是閩地的商業貿易開始繁榮興盛。

正當王審知在閩地大力發展經濟之時,中原地區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天祐四年四月,李氏朝廷的實際軍政大權操縱者朱溫開始行動了。

朱溫在廢除唐朝最後一位皇帝李柷後,自己終於當上了九五至尊的皇帝,改國號為梁,年號為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