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招賢(2 / 3)

天複四年六月,李氏朝廷內部發生一起震驚全國之血案,朱溫的部下朱友恭、氏叔琮和蔣玄暉等人率兵夜闖皇宮,殺死皇帝李曄,差點兒終結了唐朝的國命。

關鍵時刻,朱溫率兵再次入長安,殺死凶手,並立李曄之子李柷為新的唐朝皇帝。當然,明眼的人都知道,殺死李曄的真正凶手應該就是朱溫本人。

新皇帝李柷向被貶官在外的韓偓發出了邀請函,希望韓偓能夠再次入朝為官,輔佐李氏朝廷。

以韓偓的正常智商,自然能夠猜測此次入朝的結局,新皇帝李柷隻不過是個小屁孩,完全被朱溫玩弄於手掌之中,入朝多半是朱溫的主意,看來朱溫要對他下手了。

是福不是禍,是禍也要躲過,韓偓決定離開中原,到南方逃難,他首選的逃難地點是江西撫州。

韓偓是當時唐朝的著名文學詩詞達人,又差點兒成了唐朝的宰相,這樣的人才王審知自然是有所聽聞的。

王審知多次熱情邀請韓偓入閩居住,韓偓最終來到長汀、沙縣一帶定居。

但入閩後的韓偓卻多次婉拒了王審知的邀請,不願再踏入這個精彩混沌的曆史大舞台,經曆了十多年朝堂之上血雨腥風的權利爭鬥,韓偓似乎已經看透了功名利祿,決定徹底遠望險惡的政治朝堂,過起與世無爭的隱居生活。

韓偓選擇了南安作為最終的隱居地點,並潛心研究文學詩詞,最終完成了《內庭集》、《金鑾別記》等多部著名的詩集,成為唐朝末年又一位著名的詩人。

像韓偓這種淡泊名利的高雅人士畢竟少數,大部分慕名來到閩地的名士們還是希望能夠在這個曆史大舞台上展現自己的才華。

黃滔,字文江,泉州莆田人,少年家貧,但喜愛讀書、誌向遠大,多次北上京城考取功名,均名落孫山。

當時的唐朝已經亂成一團漿糊,一會兒黃巢造反,一會兒藩鎮作亂,科舉考試也時斷時續,對於立誌考取功名的黃滔來說,不啻是一場又一場的災難。

到了乾寧二年,黃滔經過二十多年的苦苦等待,終於考中進士,在朝中任了個四門博士的閑職。

但不久之後,朝中宦官劉季述等又開始作亂,黃滔對李氏朝廷幾乎失去了希望,再也不想在這個危機四伏的長安城中作官,於是依然辭官回家,在家鄉過起了隱居生活。

天複元年,王審知聘請黃滔為監察禦史兼威武軍節度使推官。在輔佐王審知的短短數年時間內,黃滔可謂盡心盡職。

王審知始終能夠保證極其清醒的頭腦,寧作開門節度使,不做閉門土皇帝,其中黃滔所起的作用也不可忽視,黃滔經常以旁觀者的角度規勸王審知,使得王審知獨善其身。

除此之外,黃滔還是當時閩地的文壇霸主。

閩地原本就人口稀少,經濟落後,自然也就不怎麼出產著名的文學達人,黃滔在唐朝晚期的閩地文學界赫赫有名。

徐寅,字昭夢,莆田人,原本是乾寧年間的進士,授秘書省正字。

徐寅在開封遊覽時,不慎做詩觸怒忤逆了當地的頭號強悍軍閥朱溫。徐寅很恐慌,打算狼狽逃離,但又害怕朱溫報複,於是想出了保命的主意。

鈴還需係鈴人,既然是因詩得罪朱溫,徐寅幹脆再作詩一首,對朱溫大加吹捧和讚美,結果朱溫果然眉開眼笑,把小人物徐寅當個屁給放了。

大難逃生的徐寅終於逃離開封,回到了家鄉,唐朝的官場是不敢再去混了,徐寅打算歸隱鄉間,卻被王審知慧眼挖掘,聘為掌書記。

徐寅才思敏捷,善於作賦,其詩賦水平在當時的閩地屈指可數,和黃滔幾乎平起平座。

劉山甫,彭城人,才華出眾,為當世所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