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軍用夜視瞄準鏡(下)
軍警裝具
作者:張作友
從紅外線到微光的轉變
本文上篇提到,在二戰中成功應用紅外夜視瞄準鏡的隻有美國和德國兩個國家。二戰結束後,由於德國戰敗,根據凡爾賽條約的規定,德國不能再繼續相關武器的研發工作,因此對紅外夜視瞄準鏡的研究也隨即停止。從二戰結束到1950年代,在紅外夜視瞄準鏡的研究和使用領域,美國一家獨大。
進入1950年代,蘇聯從前東德引進大批技術人員、武器技術以及機械設備,在蘇聯進行武器及相關設備的開發,而紅外夜視瞄準鏡正是蘇聯急於攻克的課題。在德國技術人員的協助下,蘇聯很快研製出紅外夜視瞄準鏡,不但供蘇聯軍隊使用,原華沙條約各盟國的軍隊也都有配發,美軍在夜視領域中一家獨大的局麵便不複存在了。
紅外夜視瞄準鏡被各國大量使用,在提高夜戰能力的同時,也帶來了新問題。雖然紅外夜視瞄準鏡的紅外照射燈所發射的紅外線不能被肉眼識別,但卻很容易被同樣使用紅外夜視瞄準鏡的敵軍所探知,大大降低了士兵的夜戰隱蔽能力。加之,紅外照射燈及鉛酸蓄電池的使用,使紅外夜視瞄準鏡無論體積還是質量都顯得過大。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美軍開始著手開發不使用紅外照射燈的新型夜視係統。
美軍開發出的新型夜視瞄準鏡是通過捕捉物體反射的月光或星光等微弱光線,再通過像增強管進行增強,並最終形成肉眼可以識別的影像。由於其僅利用微弱光線就可成像,因此一般被稱為微光夜視瞄準鏡。
蘇軍NPS—2紅外夜視瞄準鏡
蘇聯軍隊裝備最早的紅外夜視瞄準鏡是1954年研製的NPS—2瞄準鏡。該瞄準鏡研製成功以後,不僅供蘇聯軍隊使用,還在東德、波蘭等國特許生產,配發原華沙條約各盟國軍隊使用,其生產一直持續到1967年。
NPS—2瞄準鏡采用的夜視係統為1950年代主流的主動式紅外係統,基本結構與美軍的紅外夜視瞄準鏡相比變化不大,但設計更緊湊集中,體積更小、質量更輕,而且瞄準距離也有所增加。其連同電池在內的總質量7.4kg,電池質量僅0.7kg,最大瞄準距離為200m。
NPS—2瞄準鏡包含紅外照射燈外殼在內全部采用合金製作,耐用性較高。其表麵覆有1950~1960年代電器產品上流行的泡泡紗塗裝。瞄準鏡紅外照射燈的燈徑為80mm,比美軍和德軍使用的同類產品小得多。紅外照射燈上帶有一個合金保護蓋,既可以保護燈頭不受到損壞,也可以防止不使用時因反射光線而被敵方察覺。保護蓋的底端與照射燈底端相連,保護蓋頂部設有一個圓形突凸起,使用照射燈時,用手指抓住凸起並將保護蓋向外拉,即可打開保護蓋。紅外照射燈通過支架連接在瞄準鏡上方,與德國和美國的同類產品相比,NPS—2瞄準鏡紅外照射燈的支架更大、更長。紅外照射燈支架左側中間的位置帶有一個推杆式開關,即是紅外照射燈的開關。
目鏡護筒為橡膠製作,有一定彈性,並且其長度根據武器質量和後坐力等進行了精密計算,在保護士兵眼睛不被磕碰的同時,將長度縮至最短。物鏡前方設有一個合金製保護蓋,該保護蓋不僅具有保護物鏡的功能,而且可以作為遮光罩使用。其中心位置帶有一個小孔,小孔上方帶有一個滑蓋。平時將滑蓋蓋在小孔上,當將物鏡保護蓋作為遮光罩使用時,將小孔上的滑蓋滑開,露出小孔,通過小孔瞄準目標即可。
瞄準鏡右側中間設有一個方向調整刻度盤,用於調節十字分劃的方向。方向調整刻度盤的上方設有高低調整刻度盤,用於調節十字分劃的高低。方向調整刻度盤的後方設有一個圓形的幹燥劑儲藏室,其內儲藏有幹燥劑,可防止瞄準鏡內由於濕氣侵入而發生霧化。
NPS—2瞄準鏡既可以安裝在AK係列步槍上使用,也可以安裝在RPG係列火箭筒上使用。其安裝座設計非常簡單,僅用一根固定杆即可固定。支架左側用螺釘安裝有一個大型銘牌,其上印有紅外照射燈使用時的注意事項以及安裝在某款武器上時的瞄準距離調節數值。
NPS—2瞄準鏡使用的電源由4塊1.2V鉛酸蓄電池組成,電池的尺寸比德國和美國使用的小得多,因此也減小了電池的體積和質量。4塊鉛酸蓄電池安裝在一個合金製的電池盒中,結實耐用。電池盒一麵用螺釘平行固定有兩根帆布製腰帶環,可以直接將其掛在士兵的腰帶上攜帶。電池盒一側安裝有一個電線接口,用於連接與瞄準鏡相連的電線。電池設有獨立的開關,位於電池盒電線接口的一側。電池除了可以直接掛在士兵腰帶上攜帶外,還配有專用攜行包。攜行包底部較窄、上部較寬,正好符合電池盒的尺寸,富餘的空間可裝備用電池。攜行包蓋用兩根平行的皮掛帶扣合,攜行包兩側帶有一根長掛帶,用於士兵背負。
NPS—2瞄準鏡的收納箱采用鋼材製作,雖結實耐用但質量較大。箱內除了可以收納瞄準鏡、電池、電池攜行包等外,還可以攜帶一個用於放置備用零件和工具的小型金屬盒。該金屬盒內收納的備用零件和工具包括紅外濾光鏡、紅外照射燈燈鏡、幹燥劑盒、電容器、扳手和改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