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路基下沉實施綜合整治分析
應用技術
作者:馬慶國
摘 要 大興安嶺高緯度高寒冷地區,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極端最低氣溫-40℃~-51℃,夏季極端最高氣溫30℃~35℃,溫差較大,地區存在多條鐵路線路,並存在大範圍季節性凍土如牙林線、伊加線、朝烏線都發生過嚴重凍害、熱融下沉,路基下沉不僅給線路維修、保養帶來了困難,也對行車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在分析鐵路沿線地質、水文氣象的基礎上,重點調查路基下沉的現狀特征,針對不同情況的路基下沉,實施了不同的整治措施.
關鍵詞 路基下沉;整治
中圖分類號U4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4)108-0196-02
1 路基下沉原因分析及分布情況
路基下沉的主要病害類型是:凍害、熱融下沉、翻漿冒泥等病害。凍害、熱融下沉是造成路基下沉的主要原因。寒冷地區的路基凍害程度尤為嚴重,在牙林線庫都爾至滿歸間,根據97年至2013年的凍害觀察記錄,此段凍害處所多、凍起高度大,對線路破壞性很強,幾何尺寸難以保持。
2 路基下沉病害分類
2.1凍害
凍害是由於土體的凍結產生的土體膨脹的現象,在冬季凍結時,冰的比重為0.9,根據土壤中含水量的大小,造成路基本體膨脹,在春季時,凍土層開始融化,造成路基本體基床表麵沉陷,對鐵路的行車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安全隱患。凍土根據土顆粒組成分為:不凍脹土、稍凍脹土、中等凍脹土和極凍脹土。根據含水量的多少分為:不凍脹土、弱凍脹土、凍脹土和強凍脹土
如:牙林線292km690m~292km712m曆史最大凍高70mm。該段凍害兩側路基是凍土路基,路堤土壤為黃色砂粘土夾粗砂,地下水由路基右側流向左側,聚積在路堤40m左右處,路基兩側積水無法排出造成路堤凍起;牙林線300km782m~300km787m曆史最大凍高45mm。該凍害地處路塹地段,地勢較為平坦,由於路基土質不良,使彙積於線路兩側的水無法排出,造成路基兩側夏季長年積水,排水溝淤塞、道碴陷槽積水,線路冬季凍起,形成凍害。
2.2熱融下沉
季節性凍土融化時,土壤中的冰晶融化,土體強度下降,經過列車荷載的壓力,造成基床表麵沉陷,即熱融下沉。
熱融下沉根據自然原因、人為因素等情況會造成集體的不連續及不均勻性下沉,由於土壤中的含水量多少不同,並且凍路基土融化屬於飽和狀態,其承載力幾乎為零在,在列車活載的不斷壓力下,使路基本體造成嚴重的物理性融沉改變,熱融下沉一般發生在路塹排水不良地段、濱河路基、地下水層較淺、塔頭草等地段,並因為土壤的吸熱量不同,造成凍土融化。
如:牙林線182km925m~183km025m曆史最大凍高68mm。該處熱融下沉處路塹地段,兩側山體及路基基礎由於山體裂隙水及夏季雨水作用,地勢條件限製彙積於線路兩側的水無法排出,造成線路基礎的水處於超飽和狀態,造成熱融下沉;牙林線100km800m~100m836m曆史最大凍高50mm。該處凍害地處多年凍土地帶,土質不良,多為粘性凍漲土,路基兩側排水不良,冬季凍漲,夏季熱融下沉。
2.3翻漿冒泥
翻漿冒泥主要原因為路基基床表麵含水,造成土基鬆軟,強度下降,在列車荷載的不間斷壓力下發生此類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