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幹哈達礦區礦床開采技術條件分析
基礎科學
作者:張建江 韋鳳羽
摘 要 礦區出露地層主要為晚太古界色爾騰山岩群柳樹溝岩組(Ar3l)、古生界誌留係上統西別河組(S3x)、石炭係上統阿木山組一段(C2a1)及新生界第四係(Qh);岩漿岩主要為三疊紀中細粒閃長岩和細中粒英雲閃長岩;褶皺和斷裂構造不發育。本文重點分析了礦床開采的技術條件。
關鍵詞 查幹哈達;礦床開采;技術條件
中圖分類號TD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4)109-0115-02
1 水文地質
1.1 區域水文地質條件
1.1.1 地形地貌
礦區位於內蒙地軸中的白雲鄂博台緣坳陷東緣,由此構造控製形成了低緩丘陵及丘間盆地等地貌形態,賦存了不同類型的地下水。本區域的地下水,總體循環條件處於陰山北麓的內陸徑流係統中。本地貌單元的地下水則處於局部循環帶上。地下水的形成、分布、運動規律嚴格地受到地質構造、地貌、岩性、古地理和氣候條件諸因素的綜合控製。
本區位於陰山北麓波狀高平原之上,處於幹旱氣候帶中,地表水係極不發育,對地下水的補給量極少,稀少的降雨量是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區域地下水循環恰處於陰山北麓內陸逕流帶上。潛水分布不均勻,且無統一的歸宿地,乘壓水的循環又受著構造的控製。
1.1.2 礦區水文地質
勘探區分為Ⅰ、Ⅱ、Ⅲ共3個礦段,主要礦體分布於Ⅲ礦段中,其次為Ⅰ礦段,Ⅰ、Ⅲ礦段均位於基岩風化裂隙水補給徑流區。Ⅰ礦段在礦區北部,靜止水位標高1378.88m~1382.66m,Ⅲ礦段靜止水位標高1364.36~1382.68m ,礦區西南的溝穀窪地,地形最低,高程1355.50m,為礦區最低侵蝕基準麵。
1.2 充水因素分析
2 工程地質條件
礦區結合水文地質工作,較係統地對礦區及外圍進行了裂隙統計,對探槽進行了工程地質調查,並對多個地質鑽孔進行了詳細的工程地質編錄,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鑽孔中采集岩樣進行了物理力學性質試驗,通過上述工作,查明了礦區工程地質條件和其它開采技術條件,為礦山開采設計提供了資料依據。
2.1 礦石和圍岩的物理力學性質
2.1.1 礦石
劇、強風化礦石,已風化呈粉末狀及碎塊狀,顏色受氧化作用變為黃褐色,結構鬆散,為碎塊、碎屑狀,弱微風化礦石和新鮮未風化礦石的力學性質特征,Ⅲ礦段根據ZK1-1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鑽孔中編錄及采樣試驗,抗壓強度87.64MPa~102.93MPa,抗剪強度凝聚力33.02MPa,內摩擦角30.37抗拉強度0.97MPa~1.43MPa,軟化係數0.86~0.94,岩石質量指標25%~98.81%,平均68.05%,在根據SZK9-6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鑽孔中采樣試驗,抗壓強度13.43MPa,抗剪強度凝聚力2.62MPa,內摩擦角44.8,抗拉強度2.76MPa,軟化係數0.40,岩石質量指標5%~65.%,由於礦石位於蝕變閃長岩內,結構麵及裂隙不甚發育,所以總體完整性較好。部分由於蝕變強烈,強度降低,岩石呈碎塊狀和粉末狀。
2.1.2 圍岩
礦體圍岩主要為蝕變閃長岩等,岩石在劇、強風化帶中強度極低,裂隙很發育,大多呈碎塊狀,弱風化帶中強度也相應降低一些,裂隙較發育,微風化及未風化帶力學性質相近,幹燥狀態下,抗壓強度為94.78MPa~133.5MPa,飽和狀態下,抗壓強度為91.72MPa~122.29MPa,抗剪強度凝聚力36.03~40.43,內磨擦角29.9~31.42,抗拉強度1.32MPa~1.73Mpa,真密度2842kg/m3~2843kg/m3,視密度2714kg/m3~2786kg/m3,吸水率0.06~0.11。微、未風化帶的風化裂隙局部較發育,岩石較完整,局部破碎,為構造裂隙,岩石質量指標36%~94.94%,屬堅硬、半堅硬類,岩體結構為塊狀結構,碎裂結構次之。部分蝕變強烈段還有綠泥石化、綠簾石化現象,岩石較酥鬆,屬軟弱泥化夾層,所以部分為工程地質不穩定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