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表決之後,即刻同意,由資格最老的第六旅的旅帥擔任留下的三個旅的指揮。
從義師成立那天開始,脫產訓練的隊列轉向等效果,終於在這一刻體現了出現。
各個旅的指揮官快速歸隊後下達的命令,原本在第二線的連隊迅速補替原本在第一線的、需要撤走迂回的那各旅的連隊。
各個連隊的連長下令,司馬長傳達,以一司馬二十五人為列,八人成行,迅速變換了隊形,完成了交接。
三個原本要迂回的旅迅速整隊,放棄了進攻陣型,而是以八人成行的行軍隊列快速調整,在山坡的側麵用了若被越王看到必然震驚的速度完成了展開隊形到行軍隊形的轉換。
騎兵已經先行退回,步兵旅緊隨其後,軍鼓聲笛子聲此起彼伏。
如果變陣是戰場上最危險的時刻,那麼義師右翼的變陣隻需要越人五分之一甚至更短的時間。
原本有兩個旅根本就是在二線,隻需要替換前排的一個旅,交替掩護造成一種主力全在的假象,不要讓越人發覺即可。
三個旅集結完畢正要行軍,傳令兵也騎著馬抵達,傳遞的命令是隻帶兩個旅回去,留下一個旅。
孟勝立刻命令最後麵的那個旅留下,其餘兩個旅呈行軍隊形,快速沿著山坡下的視線盲區朝著左翼機動。
之前的陣前組織表決,和開戰之前說清楚的戰略構想,為義師爭取了大約一刻鍾多的時間。戰場上的一刻鍾,極為寶貴。
留下來四個旅將近六千人,二十五門小炮,沒有騎兵,右翼給越人留下來大約一裏的迂回空間,這就是義師右翼的全部人手。
以五分之一的兵力,牽製吸引越人的主力,撐到義師的左翼完成包抄,這就是他們麵臨的任務。
幾個旅帥和旅代表們再次碰了一下頭,這時候越人那邊的局麵也越發明朗。
中軍遭受著義師的炮擊,集結的速度有些慢,但還是基本完成了集結。
原本潰散的越人左翼正在朝潡水那一側行軍,看來準備包抄這四個旅的右翼。
看來越人的弓手和精銳君子軍仍舊是準備從正麵進攻,因為山坡的緣故,隻有正麵才能展開這麼多的部隊。
怎麼守,成為了這一次戰前碰頭會的商定目標。
六指想到適之前講的許多事例,評價了一下越人的戰鬥力後,提議道:“越人準備靠之前的那些人,從右翼包住我們。我建議這樣,我們第七旅布置在右翼。”
“二十五門小炮,分出來十門在正麵,剩餘的十五門部署在我們旅的背後。”
他指了指右側的一處位置,說道:“到時候我們的幾個矛手連隊擋在炮兵的前麵,越人若是攻來,矛手迅速散開,以炮兵和火槍手齊射,一次齊射就足以讓右翼的越人膽寒,步卒反衝擊,打退右翼的威脅。”
“然後那十五門炮不需要移動,隻需要我們旅向前機動,打退了右翼的威脅後,反包抄越人,那十五門炮隻需要轉向,就能轟擊越人。”
“右翼的威脅解除,我們可以分出四個連衝擊潰兵,不讓他們集結,把他們驅逐出戰場。剩餘的六個連從側翼加入到正麵的戰鬥。”
“越人想包我們,我們再反過來包他們!越人軍陣不和我們一樣,散而隙大,壓的越狠,我們矛手越有利,他們那些持劍的君子越施展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