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谘詢師需多加關注與反應當事人行為細節的小小改變,因為,當事人的小小進展容易為眾人所忽略,但卻可能正是其改變之大大契機。倘若當事人懂得如何多做對的行為時,不當行為的發生比例即會減低。所以,SFBT谘詢師不是以打破惡性循環為目的,而是逆向思考地致力推動當事人改變的正向循環,而自然地停止惡性循環,因而SFBT谘詢師多會優先開發當事人“何以能做對”之例外的相關決定曆程、方法步驟、過程細節、結果效應等處,並加以大大讚美之!

3 合於現實與倫理原則的讚美,才能發揮強化的效益

當回想被讚美的經驗時,每個人都是愉快的;因為讚美會帶給人自尊,而自尊是一個人基本的需求(De Jong & Berg,2012),甚至,一個人的自信高低以及快樂與否,會取決於他於生活中被讚美的次數。然而,不少人擔心讚美當事人,是否會造成當事人的驕傲自大,或者錯誤增強當事人的不當行為,但是,不讚美當事人又難以提升其自信,因而造成是否要讚美當事人的兩難。其實,如何讚美當事人是一種藝術,並有以下幾個注意事項(許維素,2009&2013):

3.1 符合事實而不浮誇

“哇!你的業績很好,你一定是‘全世界’最棒的推銷員!”的確,這樣的讚美雖然帶來鼓舞效益,但會有浮誇的危險,可能讓當事人變得自以為是,也可能使當事人覺得這份讚美隻是在敷衍他。

“你的業績很棒啊,在我們公司是排在前三名的喔!很不容易的!”會是較佳的選擇。讚美要如何實在呢?――即根據現實客觀的“事實”,平實地加以描述之,如此,才能說服當事人相信讚美的事項是存在的,當然也才能使當事人真正認識客觀的自己,也不致於驕傲自滿。

3.2 非未來期待式的表達

“哇!你的成績很不錯喔,以後一定可以賺大錢!”這樣的句型到底算不算讚美?――隻有一半是;前半句是讚美,後半句是期許。期許不算是純然的讚美,因為那是一種期待當事人能夠或應該表現得更好的表達。對有些當事人來說,他們會解讀這樣的期待為一種看重;但是,對有些當事人來說,期待則意味著對方認為他目前還不夠好,而易產生內心的壓力。

因此,讚美是以當事人“已經做到”的表現為肯定的素材,而非遙指尚未發生的未來結果。

3.3 詞彙的選用思考

“你做事會顧前顧後的,讓我覺得你真是一個‘保守’的人啊!”“你寫錯字時都會擦掉重寫,讓我覺得你真是一個‘完美主義’的人!”像這樣的讚美方式,由於用字遣詞的內容在文化上的意涵之故,反而像是一種譏諷。

“你做事都會三思而後行,讓我覺得你真是一個‘謹慎’的人”“你做事真的都很盡力做到最好”會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谘詢師在讚美當事人時,需注意該形容詞在文化上的意義,以免弄巧成拙。即使如此,谘詢師都還需要有心理準備當事人不見得會同意你的讚美,例如讚美青少年的當事人能夠控製打人的衝動,但這位青少年反而認為這其實是一種“懦弱”的表現。詞彙選擇往往反映著谘詢師的價值觀,谘詢師要更為彈性多元地思考什麼叫作“好”,就當事人的生活脈絡而言,他的價值觀又特別看重什麼。

此外,谘詢師也無須勉強自己,如果真的認為當事人的表現不是一個優點,就可以選擇不說,或選擇一個自己也認同的層麵或用詞;例如對於尚未找到工作的爸爸:“我看到你一直把養家活口放在心上,也一直努力在找工作”。畢竟,“真誠”的讚美,才會真正具有感人與強化的力量!

3.4 合於心理健康、法律與倫理的規範

基本上,谘詢師的讚美是希望強化當事人某些具“建設性”的行為,使之繼續產生;雖然谘詢師讚美當事人的角度應能放寬、多元化,以看到當事人優異成就以外的努力、掙紮、用心、嚐試、願意學習等小小例外;但是,若當事人所做的行為是違反心理健康、法律、倫理時,仍是不適合被讚美的,否則,讚美不僅變成了一種諷刺,甚至會強化當事人不當行為的出現。

諸如:“你好懂得如何諷刺下屬喔!”“你好會打架喔!”“你怎麼這麼厲害,怎麼割腕都割不死自己?”都是不當的讚美。相對於前,谘詢師可選擇讚美的方式是:

“你能希望能提醒下屬,是很難得的。”

“你想要保護自己是有意義的。”

“顯然你並不想失去自己的生命,這是很可貴的”。

因此,如何在擴大讚美當事人以及選擇讚美的向度之間,謹慎考量是否讚美的合宜度及其可能效果,是谘詢師需要多加思量與斟酌之處。亦即,谘詢師的讚美是有“界線”的,不要讓當事人強化了他“加害者”或“受害者”的角色,亦不可不當地增強了當事人不符合法律、心理健康、倫理的行為。

4 不同讚美技巧的靈活運用

4.1 自我讚美促發意識化的後續行動

不少谘詢師能讚美當事人的良好與進步,但是何以有時讚美當事人的效益無法維持或發揮更大作用呢?這可能是因為是因為當事人麵對谘詢師的直接讚美(如:“你真是一個努力的人”),可能會認為這優點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或者並不符合其次文化的價值,不見得被其他人所同意與認可;甚至,當事人可能猜想谘詢師隻是日行一善,並沒有把這些讚美放在心上。因而,“直接讚美”的內容很容易被當事人在心中駁回。

為了真正達到讚美的效能,谘詢師可以試著針對發掘到的當事人優點,詢問當事人:“你是怎麼做到的?”(即振奮性引導),並逐步邀請其漸漸清楚回答。針對當事人具體的優點,詢問“你是怎麼做到的?”並邀請當事人具體回答之,乃是一種“自我讚美”的技巧(De Jong & Berg,2012)。谘詢師可以試著比較“直接讚美當事人”和“引導當事人自我讚美”的效果差異。谘詢師將會發現,當事人為了回答“你是怎麼做到的?”的問句,必須同意谘詢師所提這個問句的立場(即當事人有該優點),而當其能說出自己在內心或行動上是如何執行時,就會從心中真正收下谘詢師之讚美而產生被讚美的效果。同時,在當事人說明了自己如何能做到某種對的行為之方法與背後信念時,這份思索與說明的過程,也將促進當事人於日後更易有意識地再次使用這些提及的方法,或再度強化其所提及的信念。亦即,自我讚美的方式,能提供當事人對其有效行為產生反思與回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