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藏族三大傳統地理區域形成過程探討(1 / 1)

藏族三大傳統地理區域形成過程探討

藏區要聞

石碩在《中國藏學》2014年第3期上發表文章,藏族傳統上將其居住地域分為衛藏、安多和康三大區域。三者既是藏語三大方言區,也是三個不同的人文地理區域。本文對藏族三大傳統地理區域形成過程和曆史脈絡進行了探討。認為吐蕃時期已形成吐蕃本部及指稱東部藏區的多麥和朵甘思兩個地理概念。元朝時以此為基礎,將藏區劃分為三個行政區並分別設置烏斯藏、脫思麻和朵甘思三個宣慰司進行管理。這導致元後期及元以後藏地“三區”概念逐漸形成。作者認為,元朝在藏區劃分三個行政區是藏族三大傳統地理區域形成的起點和直接基礎。

甘丹頗章政權初期經濟製度的調整

羅布在《中國藏學》2014年第3期上發表文章,甘丹頗章政權建立後,尤其是在和碩特蒙古軍事力量支持下徹底鎮壓噶瑪噶舉派及藏巴汗殘餘勢力的武裝反叛活動後,逐步建立了一套相對完備的政治製度和行政管理體係,以穩固確立格魯派寺院集團及其所掌控的政權對其所轄地區的有效統治。甘丹頗章政權建立之初對西藏地區不同政教勢力的經濟利益進行了大規模調整,並在此基礎上建立和完善了新的經濟製度,從而形成了一個個相對獨立的莊園領地分處各地、獨立經營的經濟結構。這一經濟製度在甘丹頗章政權統治西藏的300餘年時間內基本延續,沒有發生根本改變,影響深遠。文章對這一經濟製度建立背景及其主要內容構成進行了分析和說明。

《世界廣說》所見藏俄文化交流

魏毅在《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4年第3期上發表文章,《世界廣說》全名《大詹部洲廣說:情器世界明鑒》,是以藏文撰寫的首部完整的世界地理著作。作者第四世敏珠兒呼圖克圖降白曲吉丹增赤列,以其身履藏、漢、印、蒙諸地的豐富閱曆,以及對於陌生世界求知若渴的好奇與探索,完成了這部在藏族文化史上風格獨特的著作。在《世界廣說》新地理知識的諸種來源中,敏珠兒四世與俄羅斯東正教駐北京布道團成員的親身交往是一個極具“對話”意味的重要環節。本文通過對《世界廣說》相關文本信息的分析,對此次交流涉及的布道團具體人員及交流內容進行考索並依托文本闡述了此段交往的內涵,認為其具有“世俗的而非宗教的”、“平等而非霸權的”兩種特質。

西藏清真寺考略

次丹頓珠在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期上發表文章,在曆史上西藏清真寺共有11座,其中拉薩有6座,日喀則有2座,昌都有1座,山南澤當和阿裏古格各有1座。西藏的穆斯林文化是伊斯蘭文化長期與藏族文化交流、交融發展的結果。清真寺在西藏建成的本身是伊斯蘭教在西藏本土化的過程,是東西文明交往的曆史見證,同時體現了藏族文化對伊斯蘭教持有的寬容、包容和理解。西藏的清真寺是藏族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體現了藏穆文化的延續和發展,對我國多民族文化交流起著重要作用,也是藏族文化多樣性特點的表現。

論沈宗濂入藏與中英外交

張永攀在《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4年第3期上發表文章,民國時期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關係在經過熱振攝政的短期蜜月期後,遭到了繼任者達紮活佛的破壞,而時為蒙藏委員會駐藏辦事處處長的孔慶宗因個人能力所限,西藏地方與中央的關係越來越緊張。在這種背景下,1943年10月沈宗濂被蔣介石任命為蒙藏委員會駐藏辦事處處長,以接替孔慶宗。本文認為,二戰臨近結束時,沈宗濂就任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駐藏辦事處處長,由於成就斐然,使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的關係日益緊密。雖然入藏時受到英國政府阻撓,但沈宗濂入藏後積極行事,先後與英方和西藏地方政府多次展開會談於交涉,維護了中央在西藏的政治地位,並在任期結束後促成西藏派遣代表參加國民大會,挫敗了西藏分離主義者的圖謀。

鄉土文化之藏區牧民社會組織變遷研究——以西藏那曲嘉黎縣為例

白瑪措和李才在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期上發表文章,任何一個社會或者文化都與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這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尤其明顯,不同的社會、文化或者“城”與“鄉”在這一過程中出現了或接受、或演變、或拒絕的特質。遊牧社區麵臨著來自生態環境、傳統經濟方式、本土生活方式方麵的挑戰,但其親係組織之間的互惠和互動仍然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文章以西藏那曲嘉黎縣為例,研究了遊牧社區在對應現代化進程時,如何保持並發揮其本土社會組織的文化功能,從而實現多方位的人文和生態的長遠可持續性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