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迦寺

藏事寶典

薩迦寺,位於西藏日喀則市西南130公裏處的薩迦縣境內,是藏傳佛教薩迦派的第一座寺院,也是薩迦派的中心寺廟。薩,藏語意為土;迦,藏語意為灰白色,“薩迦”即為灰白色的土。相傳該地仲曲河北岸奔波日山上的岩石風化後成為灰白色的土,這就是薩迦地名的來曆。

薩迦寺分南北二寺,仲曲河橫貫其間。據記載,薩迦派創始人昆·貢卻傑布(1034-1102)於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開始修建薩迦寺北寺,後經曆代薩迦法王增建,北寺逐漸形成大型宮殿式建築群,曾經有拉康(佛殿)、貢康(護法殿)、頗章(宮殿)、拉章(大活佛宅邸)等建築108座。14世紀以後,隨著宗教活動中心逐漸向南寺轉移,北寺不再有大規模建築。到20世紀50年代,北寺不少建築坍塌,20世紀60年代又遭人為破壞,幾乎成為一片廢墟。近十幾年來,北寺部分建築得到修複。

薩迦南寺建造於八思巴任薩迦法王時期。中統元年(1260),忽必烈即帝位,尊薩迦派第五代祖師八思巴為國師,並於至元元年(1264)立總製院,命八思巴兼領總製院事,總管全國佛教及西藏地區行政事務。1265年八思巴返回薩迦寺,設置宣慰司等官衙,於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啟程返回大都,途經拉薩傑日拉康時,因八思巴盛讚傑日拉康殿堂莊嚴,送行的薩迦本欽(元代西藏地方官名)釋迦桑布返回薩迦後,立即征調13萬戶民工,仿傑日拉康式樣,建薩迦南寺。當時在元朝中央政府的資助下,從內地調來漢、蒙古族工工匠與藏族工匠共同建造薩迦南寺。至1295年,阿迦侖任本欽時,南寺建築工程全麵結束。

薩迦南寺的主體建築為平麵方形的拉康欽莫大殿,中央為一院落,四周圍繞殿堂,總麵積約6769平方米。大殿由門廊、大經堂、歐東仁增拉康、普巴拉康、次久拉康、格尼拉康、拉康防禦貢康、喇嘛拉康等組成,殿堂內供奉薩迦派崇拜的諸佛、菩薩像。殿牆上繪有精美壁畫,壁畫內容有建寺曆史,薩迦派曆代祖師、高僧畫像以及佛教故事,另有多種圖案別致的密宗壇城畫,早期的為元代作品。拉康欽莫大殿周圍還築有拉康拉章、僧舍、廚房等附屬建築。另外,位於薩迦寺15公裏處的密宗修行聖地克紮宗修行洞,是曆代薩迦派高僧大德修持密宗的地方。薩迦南寺曾分別在1394年和1948年有過兩次大的維修,其中1948年維修時還對主殿內部結構進行了較大的改動,在殿前增加了一些附屬建築物,大殿內的木板壁改成了泥牆,重繪和增繪了不少壁畫,尤其是把南寺圍牆上開有垛口的女兒牆改成西藏形式的平合簷等。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後,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區政府一直非常重薩迦寺的文物保護工作,先後於1963年和1984年撥付資金,對薩迦寺局部進行了維修。從2002年開始,由中央政府投資3.3億元、曆時5年的西藏三大重點文物保護維修工程(包括布達拉宮、羅布林卡、薩迦寺)正式開工。此次薩迦寺維修中,壁畫維修總麵積達到2100多平方米,其他維修項目主要包括對主體牆裂縫和基礎下沉的加固維修,女兒牆帽頂和室內阿嘎土,鋪裝天井院落和主殿轉經道青石板路麵,補繪更換後的木構建彩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