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雲將地租限製在兩成以下,目的是為了讓普通百姓能夠吃得上飯,不是要地主破產,地主、士紳、商人同樣是他治下的百姓,隻不過是他們撞到槍口上。
商人還好,方雲雖然征收商稅,但是商稅的稅率並不高,都是根據商人的商收入來製定的,賺的越多交的商稅才越多。
但是地主和士紳就比較吃虧了,這類人的主要收入來源就是靠收地租,店鋪之類隻是給他們掙點零花錢,如今地租被限製在兩成以下,他們每年的收入就被固定下來了。
本來隨著方雲對登州、萊州和青州三府的進行土地改革,百姓的生活條件得到了初步的改善,百姓生活被改善了,必然會推動經濟的發展,這其中就蘊含了大量的商機。
如果碰上腦子靈活的地主,這其實是一個非常難得機會,因為不管大小地主,一個個都是有錢的主,普通百姓想要做生意,起步資金這一關就管不了,但這對地主、士紳來說根本不是問題。
比如秋收之後便要入冬了,以往過冬百姓由於買不起棉衣棉褲,隻能躲在家裏烤火取暖,但是躲在家裏可沒有吃的,他們還得出去幹活,所以每到冬天都會有大量的百姓凍死凍傷。
今年秋收以後,農民在交完稅或者是交完租之後,手上都還有一些閑錢。雖然百姓大多不舍得花錢,但是有些錢他們卻不得不花。
百姓也不想要每天蜷縮在家裏,寒天凍地還穿著單衣,萬一凍得傷風感冒了,看病錢可能會是冬衣價格的幾十倍,所以百姓們早早地便開始置辦冬裝。
看著別人置辦冬衣,家裏沒有過冬衣物的百姓也不甘落後,青州府加上登萊兩府,有八九百萬百姓,頓時導致棉衣棉褲需求量大增,直接催生了一大批的棉花商,紡織商。
而棉花隻是諸多商品中的一種而已,王永民在山東境內大修官道,使得建築、木材行業變得火爆起來,方雲到處修建兵工廠,又讓鋼鐵、火藥等行業變得興盛。
隨著青島城的建立,膠州灣也正式利用起來,各地來往的海商人絡繹不絕,更是催生了一批造船商人。
雖然方雲的山東造船廠依舊是一家獨大,但各式各類的造船廠也如同雨後春筍一般冒了出來,生產小到幾十料的舢板船,大到能夠運輸三五百貨物的商船。
這些新興起商人群體中,有不少就是從就是地主、士紳投資的,這部分人都是眼光看的比較遠的人,眼看隻靠收租,日子恐怕是要一日不如一日,所以他們果斷地改了行。
但也有不少寧願吃老本,也不願意去經商,或者不排斥從商,但是卻沒有商業頭腦的地主和商人,這些人如果不能盡快將目光從土地轉移到工商業方向上來,就隻能一直啃老本了,直到最後被淘汰的。
不過他們是幸運的,如今遼南百廢待興,光是把普通百姓移民到遼南去,想要把遼南發展起來,難度相當大。
所以方雲準備將遼南的土地賣給地主,因為戰亂的原因,山東的田價不是很高,濟南、兗州、青州這三個土地比較肥沃的州府,平均田價也就隻有十兩左右一畝,登州、萊州更便宜,均價在5-8兩一畝地。
而遼南的土地現在還是荒地呢,價格自然更便宜,方雲打算賣四兩一畝。
按理來說荒地都四兩一畝價格明顯偏高為了,因為地主們買下的隻是荒地,還要自己花錢把荒地開墾為耕地。
不過方雲敢賣這個價格自然是有底氣的,出售的那部分土地,地主從土地所得收入除了該交的賦稅之外,其他全部歸地主自己。如此一來,雖說田價定的有些高了,但以後的利潤將會非常可觀,甚至比他們收七、八成佃租還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