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 征稅(2 / 2)

而且隻買折糧,不買剩下的糧食一般都隻有一些大小地主和自耕農才能做到,一般的佃戶,光買折糧還不行,還要賣掉一大半準備留給自己吃的東西才夠交稅和還債。

所以如果收成好的年頭,普通來百姓日子雖然過得苦,但是還能勉強堅持下去,一旦遇到天災人禍,立刻就會出現大量的流民,而這些流民大多數會在流浪的途中餓死,病死,少部分幸運的人不是成了山賊就是強盜,從此走上了大明王朝對抗的道理。

雖然從神宗皇帝開始,大明的帝王也已經意識到了商稅的重要性,以往每逢戰事,他們都是直接往農民身上加派賦稅,到了神宗和天啟兩帝時期,便逐漸從農民身上轉移到了商人身上。

隻可惜經過了兩百多年的積累,商人的實力和人脈空前的強大,和地方上的文武官員都勾結在了一起,地方上的官員又與朝廷大臣拉幫結派,這個時候皇帝要向他們征稅商稅變得非常的困難。

哪怕神宗皇帝和天啟皇帝兩人忍著罵名強行征收商稅,可惜自張居正之後,已經沒有那種能夠力挽狂瀾的大臣了,哪怕是天啟皇帝啟用了魏忠賢,也不過隻是勉力維持著大明這艘破船而已。

而崇禎皇帝上台之後,前幾年重用大力提拔了東林黨一派的官員,使得南方的士商階級勢力成長的越發茁長。

再加上崇禎又是一個死要麵子的人,不願意學他個個天啟皇帝,重用太監來對抗文官勢力,自然就無法從商人和地主豪紳手上收到銀子,最後隻要死死盯著農民手裏的那點保命糧食,老百姓為了活命,就必須要保住糧食,一個要搶一個要保,最後農民就隻能成為起義軍了,當大多數農民都變成了農民起義軍,大明不滅亡才怪呢。

方雲是知道商業稅的重要性的,後世社會,大多數國家連農業稅都取消了,整個國家全靠商業稅撐著,甚至能還給農民發補貼,足可見商業稅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重農業稅而輕商業稅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

也正是因為如此,方雲才會在人都還沒有到衛城的時候,就先把稅務司搭起來了。

威海衛城雖然不是很大,但也有五六千人,城內各種商品齊全。糧店,布莊,茶莊這樣大型店鋪也有不少,但是卻從來沒有交過稅,甚至連扶著收稅的吏員都沒有,反倒是那些沿街叫賣的小商小販,經常會遭到士兵、衙役的敲詐。

除了衛城本地的商人之外,威海衛碼頭每天進出的商人也不少,和黑龍灣不同的是,黑龍灣是方雲的私人碼頭,那裏隻有山東集團的商隊才可以停靠,而威海衛碼頭卻是公共的碼頭,附近州府縣的大小商人都會在這裏進出貨物。

而其中大部分的商人都是不用交稅的,也不會有士兵去敲詐他們,因為能夠跑得起海商的,基本上都有比較雄厚的背景。當然每次往來威海衛碼頭,他們都會自覺的送上一份銀子孝敬衛所的幾位大佬。

稅務司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向本地有固定店鋪的商人征收營業稅,對那些進出威海衛碼頭的商人征收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