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城市社區旅遊發展研究(2 / 3)

2.1 發展城市社區旅遊的資源優勢

2.1.1 地脈要素——城市社區特有的地脈優勢

城市社區中的建築物、街道、環境、富於地方特色的小商品等,都是城市空間活動高度集中的結果,也是曆史文化的集中體現,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時代性。如北京的胡同、蘇州的小巷,這些都是城市建築的代表。它們吸引遊客的不僅僅是當地社區的文化,社區的舊式建築是吸引遊客前來的主要因素之一,這些舊式建築代表的是一個時代甚至幾個時代的風格和文化。又如上海的城市建築,以不同的存在形式,在城市的各個角落,詮釋了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時尚與懷舊、成熟與自信交融並存的城市特征。 有高樓拔地而起的雄偉,也有小橋流水人家的婉約;有異國風情的建築,也有古樸的石庫門民居;有雕梁畫棟的傳統樓宇,也有抽象城雕的前衛風格。建築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花紋、每一塊磚瓦,都讓這座城市的歲月定格,成為不朽的篇章。

2.1.2 文脈要素——社區間的文化差異

城市是它們從屬於的那個地域文明的產物。不同的城市形成了不同的城市文化。城市起源的不同,造成和決定了一個城市的文化個性。這種城市文化個性是城市社區成為旅遊吸引物的關鍵。城市是人類文明的載體,而社區內則積澱了每個城市特有的文化脈絡。越是民族的,地方的,就越能吸引旅遊者。城市社區由於地域的差異性使得體現出來的文化千差萬別。不同地方的人們在語言、習慣、性格、文化傳統、生活環境等方麵存在明顯的差異。這種區域和社區之間的文化差異,成為社區旅遊的吸引物。

我國各民族雖然生活在同一個開放的社會裏,具有共同的意識形態和相似的生活方式,但在語言文字、氣質性格、文化傳統等方麵仍存在明顯的差異。“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講的就是民俗的地區差異性,不同城市都有著它們區別於彼此吸引其他城市旅遊者前來觀光的魅力。

2.1.3 人脈要素——社區是中國市民生活的濃縮點

城市社區是中國市民生活的縮影,是理解中國市民文化的一把鑰匙。社區以人的活動為中心,是旅遊者了解異地文化的一個最真實的窗口,是一種貼近生活的文化旅遊方式。社區最能表現出異地文化的原有風貌,其文化旅遊吸引相比於複製物和仿造物都更有吸引力。例如仿造的民俗文化村,雖是經過大規模的建造,由於失去其所依托的環境和人文氛圍,原有風貌蕩然無存,人們置身其中已感受不到原汁原味的文化氣息。近年來,旅遊者對居住在居民家裏的民宿旅遊有著普遍的興趣,原因就在於這種旅遊方式更貼近百姓生活,能更好地理解蘊涵於其中的深厚文化內涵。在社區中遊覽,旅遊者能從中感受到一種溫馨、散淡、閑雅,從而真摯地體驗到人生文明的美妙溫馨,這是社區旅遊與傳統旅遊、生態旅遊的區別之處,也是社區旅遊的魅力所在。

2.1.4 文化主題性要素——社區旅遊的形象優勢

城市形象與旅遊業發展存在著一種必然的相輔相成的關係,城市形象的涵義本身就具有旅遊導向性。城市社區旅遊形象是城市形象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社區旅遊發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城市社區旅遊吸引旅遊者的是一種文化氛圍、一組文化景觀或一係列主題性文化活動。而這種社區文化主題性活動要如何形成一種特有的風格,形成一個獨一無二的品牌形象,是發展社區旅遊的關鍵。在我國的許多城市,已經形成了不少這樣的社區文化品牌。以江蘇為例,江蘇各個城市社區都有自己的一種文化氛圍,都有各自的主題性文化活動:以蘇州、無錫市為代表的吳文化社區,具有清新、柔美的水鄉氣息,形成了聰穎靈慧,細膩柔和的文化風格。南京和鎮江曆史上被稱作“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形成了南北交彙的金陵文化,即“六朝古都”的宮廷文化、“十裏秦淮”的市井文化和書坊林立的尊師重教的學術氛圍。揚州則形成了淮揚文化,在其古、文、水、綠、秀的城市風貌基礎上,形成了清新優雅與豪邁超脫相結合的文化特色。而南通、鹽城、連雲港等地則形成了海洋文化,既有開放意識而又充滿年輕活力。

2.2 發展城市社區旅遊的製約因素

相對於景區旅遊,城市社區旅遊是在與城市社區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場所進行的,其不可避免的會對社區居民的生活及社區的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同時,城市社區旅遊發展還存在一定的製約因素,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社區旅遊與居民日常生活的衝突,導致社區居民對開展社區旅遊的反感。在城市社區旅遊的開展過程中,旅遊者不可避免地要與社區居民產生接觸和互動,或者讓旅遊者與居民共用社區的服務設施,這無疑會減少各類設施的使用壽命,而且對城市社區的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如果不能協調好社區旅遊與社區居民生活的關係則很有可能造成旅遊者與城市社區居民的對立,有可能會損害到社區居民的安全和隱私,甚至誘發衝突,影響城市社區旅遊的開展。二是如社區居民沒有公平獲得旅遊發展決策的權力和公平獲得旅遊收益的機會,在很大程度上會減少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旅遊的積極性,將有可能成為社區旅遊發展的重要障礙。

3 發展城市社區旅遊的對策

隨著中國旅遊業整體水平的提升,具有參與性、持續性、文化性和特殊性強的城市社區旅遊將成為人們關注的新熱點,我們如果能充分發揮城市特有的旅遊資源,在與社區深層互動的基礎上,對城市社區旅遊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勢必能推動城市社區旅遊進一步健康發展。

3.1 發展城市社區旅遊的基本模式

(1)“國際化”為主導的發展模式。即以社區文化底蘊為基礎,站在國際化的戰略高度,集旅遊、休閑、娛樂、商業等功能於一體,強調休閑的國際時尚性。將其定位於多功能的社區旅遊目的地。這種模式強調社區旅遊市場定位的國際化。即“高端市場為主,兼顧中端市場”的市場定位,把低層次的密集住宅區改造成為高檔次的休閑遊憩街。其主要目標群體就是國際遊客。上海的石庫門就是典型的代表。此種發展模式要考慮目標市場的國際化程度。

(2)“國際化”與“本土化”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即引入國際化元素的同時,依然保留傳統文化以及原始社區等,突出休閑與藝術元素。旅遊社區市場定位的大眾化。客源市場不僅僅是國外遊客,還包括國內遊客和當地居民在內。社區旅遊活動既有突出本土的體驗活動,又融入西方的時尚體驗活動。這種將“本土化”與“國際化”要素相結合的休閑體驗活動,既是一種基於傳承的創新,又是麵向國內外市場的開放性創新。

(3)“本土化”為主導的發展模式。“本土化”為主導的發展模式,主要強調社區旅遊市場定位的大眾化,強調尊重曆史,修繕亦是“修舊如舊”。旨在保持原貌,體現本土化,體現社區本色。旅遊活動以當地比較有名的特色旅遊活動為主,主要突出社區旅遊的文化教育功能。

3.2 發展城市社區旅遊的基本對策

由於各城市的地理區位、客源市場以及自身旅遊資源等存在很大差異,故發展城市社區旅遊無固定模式,應因地製宜,應該根據區位條件、市場潛力、資源特點以及經濟條件等因素選擇適合自身的發展模式。但總的來講,無論哪種類型的旅遊城市,其社區旅遊發展模式都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將城市旅遊的發展與經濟、文化、自然相協調,立足“本土化”,將城市的實體環境與社區居民的生活方式相結合是城市社區旅遊發展的根本。具體發展對策可從以下幾方麵進行。

3.2.1 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是為了滿足旅遊者在市域範圍內進行旅遊活動的各種需求,經由城市管理部門統籌規劃的一係列城市功能設施的集合體。城市基礎設施體係主要包括三大板塊:一是城市基礎設施,包括城市社區交通係統(公路、地鐵、水運、航空、步行道);水、電、光纖及通信設施;垃圾、城市生活汙水處理等環保設施,城市電子信息查詢係統。二是城市接待及服務設施包括:酒店;旅行社;餐館;郵政服務設施;電信服務設施等。

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旅遊整體旅遊環境的一部分,其形成受城市經濟、文化、政治、規劃、建設狀況及旅遊業發展水平的影響,依賴於城市相關行業的發展狀況。城市社區旅遊的發展需要更加發達完善的城市基礎設施係統。

3.2.2 構建城市社區旅遊信息與引導係統

信息和引導係統在我國景區和一些正式參觀場合都有設立,主要指參觀指引標識、圖示、景點牌以及解說係統等,目的是使來訪者方便地進入與遊覽,同時也是景區管理能力和水平的體現。因此,作為一種新型的旅遊方式,城市社區旅遊也應該構建完整的旅遊信息與引導係統。

(1)路標引導係統。在城市的交通樞紐或交通與活動的集散中心,如:城市本身與汽車站、火車站等遊客主要集中的區域設置旅遊交通指示牌,便於旅遊者認路。各旅遊社區內及各種旅遊設施也應當建立相應的道路標牌引導係統,使遊客能方便地到達他們想要到達的社區或旅遊服務設施。

(2)遊客信息谘詢中心。遊客信息谘詢中心可以為旅遊者提供信息渠道、服務指導,為遊客應對新情況、新問題提供必不可少的幫助。信息谘詢中心可建立二級:城市遊客信息中心、目的地社區遊客信息中心。城市遊客信息中心設於旅遊城市景點集中或遊客集散地。旅遊目的地社區遊客中心設於社區的入口處,由專人負責,詳細介紹社區的遊覽路線、曆史自然景觀特點。旅遊信息谘詢中心的建設應從旅遊信息谘詢體係設立、服務管理規範、運行管理與支持等方麵進行籌劃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