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道士下山葫蘆裏賣的什麼藥(1 / 3)

道士下山葫蘆裏賣的什麼藥

首映

作者:王耀臣 謝周浦

不諳世事的小道士何安下(王寶強 飾),因為鬧糧荒離開道觀下了山,一腳踏入光怪陸離的萬丈紅塵之中。他以一顆赤子之心麵對一切,才發現這個世界與他的想象有多麼不同,曆經浮沉後,他終於明白臨下山前師傅的話:“不擇手段是豪傑,不改初衷真英雄”。

非常道

《道士下山》的小說原著裏,何安下是個旁觀者,目擊民國武林奇人異事。這裏的世界是隱秘的、破碎的,趙心川的背紋、周西宇的安魂曲、大癡法師的手印,生命中遇見的故人,一個個消失,毫不留情。在陳凱歌準備拍這部戲的消息剛剛傳出時,人們很擔心他該怎麼將這些片段串聯起來。

彼時陳凱歌並沒有給出明確的回複,隻是說:“小說雖然看似散漫,但卻似有一縷脈搏,我們隻要把準脈就好了。”但目前來看,劇情與小說最大的區別在兩點:首先,砍掉了原著後半段各種狐仙鬼怪的段落,而把重心放在了前半段的俗世百態;其次,弱化了原著中對道釋的形而上思索,而讓影片更像一出民國武林傳奇。簡單來說,在出世與入世之間,導演選擇了後者,這是陳凱歌下山。

影片主要節選了小說中的三個故事,一是主角何安下為店鋪老板報仇,殺掉通奸老板娘與其情夫—武鬆怒殺潘金蓮;第二個故事是何安下在嶽王廟巧遇神秘高人,並結下師徒情誼—櫻花樹下掃地僧;第三個是查老板為報奪妻之仇,追殺軍統頭目—林衝夜奔。這三個故事各有原型,導演之所以選擇它們,或許也是為了更加貼近觀眾,最大可能地消除理解障礙。因此,改編的難點就在於,如何將原著中這三個相對獨立的故事串聯起來。陳凱歌認為,必須打破原著中每個故事各自為營的小格局,讓三個故事中的人物彼此糾葛,這樣才能產生戲劇性。

這勢必要對原著進行傷筋動骨的大改動。徐皓峰倒頗為灑脫:“我沒有發言權。至於改編合不合理,選角是否合適,我也隻能在心裏問自己。”

同道中人

在影片推廣期間,宣傳方擺出全明星角色的陣仗,王寶強是“道”,張震是“義”,林誌玲是“誘”,範偉的“塵”,元華的“怨”,王學圻的“禪”,吳建豪的“迷”,陳國坤的“歎”和李雪健的“玄”—合體組成“執道誘塵怨,迷歎玄義禪”。其實影片的真正主角隻有四人,即三個故事的核心人物—範偉飾演的崔道寧、郭富城飾演的周西宇、張震飾演的査老板,加上串聯整個故事的何安下,由王寶強飾演。

在原著中,前三個人物各自成章,彼此沒有交集。崔道寧為能在房事上滿足夫人,服用催情藥黑腐芋,明知有毒,卻飛蛾撲火。他當初和何安下一樣,也是山中道士,但不同的是,他下山,是為了情欲。正是“不求千年壽,但求一夕歡”。周西宇則是太極世家的外傳弟子,被整個家族追殺,藏匿在寺廟中。一身本領,無處施展,隻能放縱聲色,尋歡作樂,20年間,玩過200個女人,最後患性病而終。查老板曾是上海扮相第一的名角,被中統特務小頭目盯上,不僅身陷囹圄,且妻子被霸占,長達七年。機緣巧合得到脫身機會,他單槍匹馬,憑著當年戲台上練就的武功,試圖雪恥。

電影對人物秉性做了許多修改,比如周西宇過於風流,影片中將更有世外高人的風度;查老板在原著中有點神經質,但在影片中變成了飄逸風流。另外,劇本對人物最大的改編,是將周西宇和查老板聯係起來,說他們曾經當過兵,且在軍隊中是出生入死的兄弟。

範偉是最早進劇組的演員之一,也是離組最早的,他的戲集中在影片前半段。陳凱歌對範偉的使用方法,是先寬後嚴。拍攝之初,總是能很快通過,而在臨近殺青時,很多組戲,都反複拍了十多條。從範偉的表演風格可以推斷,對喜劇,他遊刃有餘,所以影片開始,王寶強搭檔範偉這對組合,用詼諧喜劇的方式先聲奪人,然後再逐漸轉入陳凱歌熟悉的“傳道模式”。至於張震、郭富城這對組合,很可能沿用了八卦中的陰陽模式。張震曾說,他對查老板這個角色的理解是“靜如處子、動若脫兔”。性格上更偏向於陰鬱,下手狠辣,陳凱歌說,他是那種不輕易出手,一旦出手誰都擋不住的人物。相比之下,郭富城的角色設定更剛正麵。這對組合,容易讓人聯想到《霸王別姬》中段小樓與程蝶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