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擊的影評人

1999年至2004年間,李霄峰叫Liar,是網易上有名的影評人,這個好用的筆名在他決心要做電影的時候就扔掉了,“就像砍掉自己一根胳膊”。《少女哪吒》的編劇顧小白同樣是當年網易影評欄目的紅人,他曾與張藝謀、李少紅合作,在他的生命中,有過三次嚴重失眠階段。他們是中國最早的一代影評人,憑借自己的心力和一點點運氣,最終進入電影工業的核心,他們的作品得以在大熒幕上放映,但回想起以往的影評歲月,他們卻覺得自己“離電影工業近了,離電影遠了。”(詳見本期P064《進擊的影評人》)

著名電影理論家

邵牧君逝世

著名電影理論家,翻譯家,評論家,原中國電影家協會書記處書記(1988—1992),《世界電影》原主編,中國世界電影學會原副會長,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理事邵牧君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5年6月12日與世長辭。享年87歲。

邵牧君先生1928年12月26日生於上海。1949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英文係,獲學士學位;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外國文學係,獲碩士學位。1951年9月接受國家分配,就職於中央電影局藝術委員會,從事編譯外國電影資訊的翻譯工作。從此,將畢生的精力獻給了新中國的電影事業。

邵牧君先生有紮實的中、英文功底,還通曉德文、法文、意大利文等多國文字。因此,在20世紀50—60年代,就翻譯了大量西方電影著作,並編輯、撰寫了有關論文。其中重要的譯著有:《戲劇與電影的劇作理論與技巧》(約·霍·勞遜著)、《電影的本性》(齊·克拉考爾著)、《電影作為藝術》(魯·愛因漢姆著)、《卓別林的一生》(喬·薩杜爾著)等。

邵牧君先生在1957年遭受了政治上的不公正待遇,但他沒有消沉,因此厚積薄發。當“文革”結束時,他在50—60年代的譯著以及1980年出版的《西方電影史概論》成為引領業內人士了解和研究西方電影理論的必讀書。由此確立了他在電影研究領域的專家地位。改革開放之初,邵牧君先生參加了《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電影卷》《電影藝術詞典》《世界電影鑒賞辭典》等辭書的翻譯和寫作,同時還全力以赴恢複《電影藝術譯叢》(《世界電影》雜誌1980年以前的刊名)的編輯和出版。

《世界電影》是邵牧君先生參與創辦並長期主持的一份刊物(1978—1983任副主編,編輯部主任;1988—1992任主編;1993—1996任特邀主編)。邵牧君先生是新中國研究外國電影的“拓荒者”,更是為國人譯介國外電影研究資訊的“先行者”。在西方經典電影理論的研究領域,他的譯作和著述涉及了電影藝術的各個方麵。

1983—1988年邵牧君先生有機會涉獵本國電影的研究。他熟練運用西方經典電影理論以獨特的目光分析中國電影,並針對國產電影的現狀闡明自己的見解。他撰寫的“《老井》品析”,“《被愛情遺忘的角落》四題”,“話說《黃土地》”等影評,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1984年12月,他在美國夏威夷檀香山國際電影研究會上發表演講,並榮獲卓越貢獻獎。

1992年邵牧君先生退休後繼續擔任《世界電影》的特邀主編;一直工作到1997年才正式離開工作崗位。退休以後,其重要的作品有:《世界電影全紀錄》《西方電影史論》《電影的本性》《禁止放映—好萊塢禁片史實景》《電影新思維—顛覆第七藝術》等(約三四百萬字)。

為表彰邵牧君先生為我國文藝事業做出的突出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1993年授予他終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榮譽待遇。

願邵牧君先生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