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亂局(1 / 3)

內閣以下的座次,就明顯是按文武分列排定的了,武官這邊頭裏的參謀院院長鄧凱、接下來是總政委黃士昌、軍情司司長方柯,後麵則是在京的一些將官,如蒲纓、李福。

和文官的臉色各異不同,他們個個都按正經的軍人風紀,正襟危坐,目不斜視。

除了一些客軍的代表,如李定國的表弟馬思良、鄭經的舅舅董酉文。他們神色各異,目光閃爍,不知是不是在和對麵的文官溝通著什麼。

為了加強和地方的聯係,也為招攬人才,兩年前沐忠亮就曾下詔晉王、閩王等非直屬勢力舉薦人才入朝。

實際上他們為了維持地方,早就自行征辟官員了,民間把這些官稱為“晉選”、“閩選”、“豫選”(萬雲龍受封豫章侯)。

沐忠亮雖然不願書麵承認,但為團結計,也沒有明確禁止,作為默認的交換,朝廷得以都察院派駐到他們的地盤,至少還能起點了監視的作用。

同樣的,這些官員也有一部分進入了中樞,征辟他們到一些不重要的崗位或者擔任副職,意思意思。

但也有一些名頭太大,不好壓製的,比如刑部尚書的王夫之。

見沒人說話,他便出來發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北伐還是慎重為妙,而今國朝蒸蒸日上,百姓安居樂業,何不再行屯聚?”

“本官建議,國朝應先行曉諭江南,保障士紳私產,土地贖買而不是強征,當可奪敵之民心。”

“是時陛下下詔,諭令天下各部兵馬齊發,以堂堂之勢,還都南京,進取江淮,則天下大定矣!”

保守派卻頻頻點頭表示讚許。

沐忠亮眉頭微皺。這老頭不但主張緩行,屁股又不知坐哪頭,還特地強調皇帝,還是老樣子啊。

王夫之由李定國舉薦而來,一開始沐忠亮還很高興,明末三儒可算是聚齊了,還讓他任了禮部尚書。

但他忘了,王夫之的思想明顯不如顧炎武激進,他明顯還是主張“尊君”的,這就天然的和沐忠亮不對盤,不得已,沐忠亮生拉硬拽把顧炎武從學堂裏拉出來,安在鄧居詔留下的大理寺卿位置上,讓他們倆打對台戲去吧。

顧炎武偏重“經世致用”,解除了新政以後更是激進了許多,而王夫之則還是理學那一套。

果不其然,顧炎武不負他所望,當即跳出來道,“所謂天下兵馬,不知包不包含晉王所部?八桂之地,是不是朝廷的天下?”

“晉王所部,自然是朝廷兵馬,不過就食於八桂,暫且代管而已。”

“聽說晉王給了你家近千畝地,江南可贖買,日後廣西是不是也可贖買了?王而農,你打得卻是好算盤,是不是幹脆廢了新政更合你心意?”

“你……本官不過提一建議而已,首輔,此人胡攪蠻纏!”

昔日的老友,到了朝堂之上,幾有水火之勢,可見人與人之間,一起造反容易,同享富貴卻難。

不待沐忠亮說話,便宜老丈人挺著圓滾滾的身子有些艱難的站起來。別人都是操勞變瘦,這家夥卻是過勞肥,這幾年他是愈發的胖了。

“朝廷法令,豈能朝令夕改,江南士紳田連阡陌本官是早有耳聞,耕地十有八九都在士紳手裏,百姓苦之久矣,民心自在我,朝廷要扶持工業,又要養兵,哪有這許閑錢?”

“正是,天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哪裏有拿小民的稅賦去補貼富人之理?”這個補刀的卻是一位幾乎在末座的官員,名叫吳克,任僉都禦史。

很可惜,這麼多年的新政,但由於知識和財富的限製,平民出身的官吏在基層是有不少,但在中樞,有資格出席這個級別會議的隻有碩果僅存的一個。

聽到反對改革的苗頭,饒是他人微言輕,此時卻不得不發聲。

“不學無術之徒,隻識蠻幹,你懂君子張弛之道麼?”任國璽詰道,他和這個下屬一向不對盤。

眼看下邊吵成一團,沐忠亮卻在靜靜地看戲,這次會議不僅是要拍板一個方略,更看清現下越來複雜的朝局的機會。

在剛才的發言裏,王夫之還是舊式地主那一套,根據顧炎武的話,他似乎和李定國還有糾葛。

而顧炎武明顯就是那種天生的激進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