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眼病診療知識(11)(3 / 3)

96.視覺皮質中樞損害

視覺皮質中樞損害,為視皮質受損後的視野改變,依損害部位的不同而變化。如枕葉後極受損時,出現雙眼對側偏盲性中心暗點;距狀裂前端受損時,表現為對側眼顳側新月形缺損,距狀裂中部受損時,表現為雙眼對側偏盲,黃斑回避和對側的顳側月形回避;中狀裂後部受損時出現同側偏盲性中心暗點;若雙側視皮質完全受損時,出現雙眼全盲,即皮質性盲,表現為雙眼黑蒙,瞳孔反射存在,眼底正常,不引起視神經萎縮。

本病的治療應以疏通經絡、調理氣血為主,采用針灸治療,常可收到滿意的療效。

(肖國士)

第十一節 眼眶及其他眼病

97.眶上神經痛

眶上神經為額神經較大的終末支,伴眶上動脈由眶上切跡或眶上孔離開眼眶,常在眶內分成內外支,又彼此吻合,支配額部上瞼及結膜,所以眶上神經痛,局部不紅腫,疼痛重點在眶上緣,常伴前頭痛或眼瞼眼球脹痛。而眶上神經是全身神經位置最淺表,可以在眶上切跡直接用手觸到的惟一神經,易受風寒刺激而發痛。

副鼻竇與眶上神經的通道相鄰,故副鼻竇的炎症,特別是額竇的炎症,最易累及眶上神經。

本病起病較急,或一側或雙側,或持續或陣發,自覺眉棱骨疼痛,常伴眼球脹痛及前額痛,或痛連眶內,或痛連兩顳,時輕時重,或伴惡心嘔吐,或伴眩暈。由於許多有影響的西醫眼科書,如《眼科全書》、《中國醫學百科全書·眼科學》等均未列項收載,故在臨床上常被忽視而造成漏診。

本病中醫稱眉骨痛或眉棱骨病。以眉頭攢竹部位疼痛為主症的眼科常見痛症。按經絡辨證,屬於三陽經合病,但以太陽經為主。

因足太陽膀胱之脈,起於目內眥的睛明穴,上行額部,交會於頭頂。

位於眉頭凹陷處的攢竹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第二個腧穴,正好是眶上神經經過眶上切跡離開眼眶之處,故能主治頭痛、眉棱骨痛、目赤痛、鼻塞流涕及三叉神經痛。手太陽小腸之脈,有一個分支,從頰部別出,起入眼眶下,而至鼻部,再至眼內角與足太陽經相接。又足太陽之筋,其支者為目上綱,足陽明胃之脈起於鼻旁,由此上行,左右相交於鼻梁上凹陷處。還有足少陽膽經中的陽白穴,位於瞳孔直上眉上1寸,也是眶上神經分支支配的地方,所以能主治前額疼痛和眉棱骨痛。絲竹空、太陽、中渚,為手少陽三焦的第三穴,雖遠離眉端,可以通過本經循行終末穴(眉端處凹陷中),治療顏麵的病變。

所以這些穴位,是針灸與穴位注射或電蕩治療的主穴。體針常取太陽、攢竹透魚腰,強刺激,留針20分鍾,每日1次,5次為1個療程;耳針常用針頭在耳郭上尋找壓痛點,在壓痛點上針刺,埋皮內針或壓丸治療;穴位注射常用麝香注射液或當歸注射液5毫升,注入眶上切跡處,每日或隔日1次,或用10%普魯卡因2毫升,注入中渚穴或合穀穴,一般注射後眶上神經痛立即緩解,據臨床觀察,局部封閉、穴位注射可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用利多卡因常見的反應可引起短時間的上瞼下垂,但藥物作用消失後,上瞼下垂也隨之消失,不會遺留後遺症。封閉時應盡量避開皮下血管,行針的方向應與眶上壁的骨性眼眶平行,不得過深,以免刺傷眼球或刺入眶後,去針後應壓迫1~2分鍾,以防出血。

本病多突然發作,呈陣發性疼痛,或痛如電擊樣,不痛如常人,所以其病機除了屬於三陽經合病外,還具有外風的特點,把它列入頭風的範圍,《證治準繩》稱陰邪風,俗稱眉骨風,既然是三陽經合病,就離不開用羌活、葛根、柴胡等引經藥;既然屬於外風證,也就離不開用白芷、蔓荊、槁本、細辛等祛風止痛藥。因此,柴葛解肌湯自然就成為臨床首選的方劑,再隨證加減,自然就可以收到理想的止痛效果。不通則痛,酌情加入乳香、沒藥、五靈脂、三七等活血止痛藥,則相得益彰,其效尤速。

本病除用針灸療法和內服中藥煎劑外,還有許多有效的簡易療法,可供選用。如中成藥可用川芎茶調丸,或正天丸,每日3次,每次6克;外用藥療法可用食鹽250克或艾葉、生薑適量,炒熱,布包熨痛處,每日2次;單方驗方療法,可用葛根30克,白芷10克,川芎6克,水煎兩次分服,每日1劑,方名選奇湯,為李東垣所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