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眼病診療知識(10)(2 / 3)

(肖國士)

第十節 視神經及視路疾病

86.視神經乳頭炎

視網膜的神經纖維,在眼底後極部集合形成視盤(視乳頭),然後在眼球後成為一條直徑大約3毫米粗的視神經,它經過眼眶進入顱內,如果發炎僅限於視盤,稱為視神經乳頭炎;隻有眼球後麵一段視神經發炎,稱為球後視神經炎。根據其發病的緩急,又分為急性和慢性,可雙眼同時發病或單眼發病,或一先一後發病。

視神經炎的主要症狀,是視力減退,常突然發病,數天內視力極度下降,甚至達到失明的程度。發病的初期病人,眼球後有壓迫感,眼球轉動時疼痛。部分病人有頭痛、惡心。檢查視野,常出現中心暗點或傍中心暗點,也可有周邊視野縮小。雙眼完全失明的病人,瞳孔開大,對光反應消失。如果還保留有部分視力,則瞳孔直接對光反應和間接對光反應都存在,但在持續強光照射下瞳孔不能維持縮小,而漸漸開大。

眼底檢查,如果病變位於視盤,可見視盤充血、水腫、邊界模糊,視盤附近的視網膜出現水腫、出血或滲出。視網膜中央靜脈,由於視盤水腫受壓,回流受阻呈現紆曲擴張。如果病變位於眼球後的視神經,則眼底可正常。

無論視盤發炎或球後視神經發炎,炎症消退後。一般都留有不同程度的視神經萎縮,即視盤顏色變白,視網膜動脈變細。輕者視力可部分恢複,重者視力嚴重受損。

引起視神經炎的原因很多,常常與全身疾患有關。①全身疾患:許多急性傳染病都可使視神經發炎,如感冒、麻疹、猩紅熱、肺炎、傷寒、白喉、腮腺炎、丹毒、膿毒血症等,可能由毒素進入血循環所致。慢性傳染病如結核、梅毒等,其他如糖尿病、妊娠、貧血、哺乳期及維生素B(下標1)缺乏等,也有因慢性中毒引起的,如煙酒中毒、鉛中毒等;②局部病灶:眼部的炎症如色素膜炎、視網膜炎。眼眶和鼻竇的炎症,特別是篩竇發炎常侵犯視神經。

治療視神經炎的方法:①首先應找出病因,故應作全身係統檢查,發現病灶及時治療;②口服大量激素,根據病情還可局部注射或靜脈點滴;③尚可應用血管擴張劑,如口服煙酸,肌注妥拉蘇林或654-2以及服用和注射維生素B(下標1)、維生素B(下標12)、三磷酸腺苷等;④用中藥和針刺治療,常可收到滿意的療效。

87.球後視神經炎

球後視神經炎,病變在球後段視神經,常首先侵犯乳頭黃斑束,故習稱軸性視神經炎;如由腦膜或眶內組織炎症蔓延侵犯視神經鞘膜,則稱視神經周圍炎;當病變侵犯球後段神經整個橫斷麵者,稱橫斷性視神經炎,表現為嚴重的急性球後視神經炎。本病病因與視神經乳頭炎一致。更應注意其可能由脫髓鞘病變所引起,但大多數病例很難找到確切病因。本病後期,下行性萎縮性改變達視乳頭時,方出現視乳頭顳側或全麵萎縮。如能早期除去病因,則預後尚好,如遺留視神經萎縮,則有不同程度的視力損害。

視力急劇減退,甚至驟然失明,伴有眼球轉動痛及深部疼痛,瞳孔光反應遲鈍或消失,症狀與視乳頭炎相似,但眼底隻有在炎症接近視盤時,才會出現乳頭輕度充血混濁,邊界稍模糊,否則眼底無任何變化。

本病特點是驟起視力銳減甚至失明,而眼底無任何陽性發現,故對該病的診斷要特別慎重;重症病例經藥物積極治療2~3周無效或療效甚微,不論有無副鼻竇病變,均可考慮行視神經管開放術(視神經減壓術)。即在手術顯微鏡下,達到直接解除視神經管內段的神經受壓和清除管內病變的作用,改善神經營養,以利視功能的恢複。

88.視神經脊髓炎

視神經脊髓炎又稱Devic病。本病主要特點是視神經與脊髓的脫髓鞘疾病。有時伴有視束病變,前者病損多在視神經與視交叉處,後者病變好發在頸段與上胸段,二者同時或先後發病。致病原因尚不清楚,主要有感染與變態反應的二種可能,部分病例病前有非特異性感染史。病理改變以髓鞘脫失和細胞浸潤為主。發病率男女3∶2,也有報道為1∶2。本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以20~40歲為多。

臨床上表現為雙眼急性球後視神經炎或視乳頭炎,追溯有橫貫性脊髓病史或出現脊髓症狀者,即可獲初步診斷。部分患者病前有發熱、頭痛、惡心、嘔吐等全身不適。雙眼(也可單眼)視力急劇減退,眼球脹痛,嚴重者患眼有幾小時或幾天內完全失明。視神經炎和脊髓炎同時發病者,診斷無困難,但多數首先出現急性視神經炎而後伴有輕微下肢麻木、無力,易被疏忽而漏診,因此有時需要神經科醫師會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