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尼係數反映收入分配差異程度,國際上用來綜合考察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一個重要分析指標,0.2到0.4之間都定義為分配合理,0.4作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超過的話表示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基尼係數越大表示收入分配差距越大,而社會收入差距大將會影響社會總消費。因而基尼係數(X4)也應作為模型的解釋變量。
於是最終確定了以居民最終消費支出(Y)為被解釋變量,以GDP(X1),人均可支配收入(X2)、居民價格消費指數(X3)、基尼係數(X4)為解釋變量。
三、實證分析
本文根據消費理論,利用安徽省1995-2012年居民最終消費、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相關的數據,實證考察經濟增長、可支配收入、消費價格以及收入差距程度等因素對居民最終消費的影響。根據消費理論,結合變量間的散點圖,建立線性回歸模型:
Y=a0+a1X1+a2X2+a3X3+a4X4+u(1)
其中a0、a1、a2、a3、a4為待估計的參數,u為殘差。
注:以上數據來源各年份的《中國統計年鑒》。
(一)計量回歸分析
根據有關經驗數據,借助Eviews軟件,利用最小二乘法估計,可得回歸方程如下:
Y=23868490+8989X1+2974X2-41350X3–62407428X4(2)
t=(104)(274)(203)(-024)(-307)
R2=09982=0997F=132881DW=1587
模型優合擬度R2=0997560接近於1,表明模型對樣本數據擬合優度高。F=1328814,大於臨界值。其P值明顯小於005,說明模型整體線性關係顯著,該模型通過顯著性檢驗,即GDP、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價格消費指數、基尼係數整體對最終消費支出影響顯著。從t檢驗結果來看,GDP、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係數的t絕對值大於2,表明GDP、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係數對居民最終消費支出有顯著影響;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t值小於2,表明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對居民最終消費支出影響不顯著。
由上麵回歸方程的統計值可知,F值較高,但由於標準誤差過大,該模型可能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利用相關係數矩陣檢驗初步檢驗是否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利用COR命令進行相關係數檢驗,反映各個因素與被解釋變量之間的關係,以及各因素之間的相關程度。由相關係數矩陣可知,除了解釋變量X3以外,其他解釋變量都與被解釋變量最終消費高度相關,且除了解釋變量X3以外,解釋變量之間也是兩兩高度相關的。因而,逐步回歸法建立回歸方程。
根據消費理論分析,GDP應是最終消費的主要影響因素,相關係數檢驗也表明,GDP和最終消費的相關性最強。所以,以Y=a+bX1+ε作為最基本的模型,將其餘的變量逐個引入模型,估計結果如下:
模型優合擬度R2=0998接近於1,表明模型對樣本數據擬合優度高。F=1899548,大於臨界值,整個模型概率P值明顯小於005,說明模型整體線性關係顯著。從各解釋變量t值來看,回歸參數較為顯著,即GDP、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係數對最終消費支出具有顯著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