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西部限製開發區域配套政策簡析(3 / 3)

(3)產業政策。在西部農產品主產區內,突出抓好生產大縣以及增產潛力大縣的建設工作,優先建立一批農產品生產示範性區縣並給予相應的獎勵,充分發揮這些地區的模範引領作用,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落實西部農產品主產區內產業準入標準,嚴禁高汙染、高耗能以及危害生態的產業進入,同時,完善主產區內產業的退出政策,允許並協助原有的“不合格產業”逐步退出主產區;

(4)土地政策。在西部農產品主產區內,探索建立並且實施鼓勵農地流轉的政策措施,使得農民尤其是進城務工農民可以在自願的情況下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同時,主產區內應以耕地保護為重點,對農田麵積進行總量控製,保持糧食播種麵積的穩定;探索建立土地流轉製度基礎上的家庭農場股份製,並為合作化的家庭農場提供融資、信息、技術、稅收等多方麵的支持,通過土地使用權的入股轉讓來集中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5)人口政策。在西部農產品主產區內部,著力消除落後的戶籍製度和層次過低的社會保障製度,促進勞動力市場的形成。西部農產品主產區內的人資部門及社保管理部門應當探索建立就業聯絡機構,收集勞動力主要流向地,並及時向農民公布就業信息。同時,提供相應的就業教育服務,免費對農民進行相應的職業培訓。此外,較為先進的城鎮化地區應當增加幾本公共服務的供給,使外來務工人員可以享受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務;大力引導人口向城鎮化地區轉移。[7]

(6)環境政策。加強對西部農產品主產區內農民的宣傳教育活動,增強農民的環境保護危機意識,大力倡導綠色農業,通過逐步減少對化肥、農藥的補貼,增加對有機肥、生態肥的補貼來改變農民的固有生產方式,政策應更多的關注農產品生產大戶,或以此為試點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和低毒農藥的采用;探索建立和實施農業生態補償製度。

(7)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加大對西部農產品主產區內農業水利灌溉設施、大型農機具等的補貼,增強主產區農業生產抵禦氣候環境不利變化的能力;提高主產區對“綠箱”政策的利用力度,推廣先進農業生產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檢驗檢疫、生態環境、農業生產質量安全的政策,加大農業科研投入,研究優良農產品品種,開展重大工程氣象災害風險的評估工作以及氣候可行性論證製度,對氣候變化對水資源、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進行評估。[8]

(8)改革政績考核標準。探索改革西部農產品主產區舊有的政績考核標準,將主產區農民收入增長率、農產品產出量、耕地保護情況、生態環境狀況等納入考量並賦予更高的權重,以鼓勵主產區地方政府落實主體功能區劃的要求。(作者單位: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參考文獻:

[1]李慧.中國農業政策補貼的研究[J].中國農業信息,2013(13):288

[2]張鐵亮,周其文,鄭順安.農業補貼與農業生態補償淺析—基於農業可持續發展視角[J].生態經濟,2012(12):27-29

[3]都茂庭.關於進一步加快我國西部農業發展的思考[J].經濟研究參考,2011(67):2-10

[4]魏後凱,王業強.中央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的理論基礎與政策導向[J].經濟學動態,2012(11):49-55

[5][6][7]許宗鳳,徐詩舉.我國農村稅費改革後財稅政策構想—基於農產品主產區發展戰略的視角[J].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12):83-86

[8]陳映,張頂政.四川限製開發的農業地區配套政策探討[J].農村經濟,2011(11):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