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勞動力結構矛盾。勞動力的結構也出現了一定的矛盾,比如管理層和基層人員配置數量的失衡,行政部門人員配置與實際工作需求的失衡,在勞動力市場人員結構失衡的問題屢屢存在,於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更加劇了人才供求的失衡。
3.5人才培養失衡
3.5.1教育模式僵化。高等教育的模式,近20年未變,普通高等教育依舊是理論性教育,我國的高度等教育始終是“嚴進寬出”,缺乏人才培養機製,缺乏精英教育。這樣的高等教育層次顯然是不能夠和如今時代發展所匹配的。
3.5.2教育注重“量”不注重“質”。我國大力發展高等教育的同時,注重了數量,卻缺乏了質量。高等教育質量偏低,勞動力市場無法獲得數量可觀的高素質人才,其實就業難問題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教育質量上出了問題。
3.5.3專業教育的趨同,培養結構失衡。有大量專業學習內容出現了趨同,專業結構設置不合理,導致畢業生學習內容廣而不精,同樣不能夠獲得合適工作。從而對自己學習專業失去信心,簡單憑喜好尋找工作,喪失所受教育的優勢。
4.“就業難”問題解決措施初探
4.1國家應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地區經濟發展
國家必須要促進地區發展的平衡,比如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地區就應該推出更多的鼓勵措施,尤其是在人才引進的過程中給予更多的優厚措施,通過“報酬激勵”來吸引一些畢業生投身到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建設中。不斷優化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產業結構,優化人力資源結構,才能夠有效平衡勞動力市場的供求關係。
4.2高等教育的改革
4.2.1教育結構的改革。改變我國高等教育“嚴進寬出”的局麵,今年我國對傳統高考進行了有力的改革,更多的開始注重學生的專業發展和基本素質;同時大學教育也應該順應改革,優化專業設置,加強素質教育,提升專業化水平。
4.2.2教育模式的改革。高等教育應該更多的進行實踐教育,不能夠依舊走理論化教育的老路。有少數大學已經設立了高等職業本科教育實際上就是很好的嚐試,通過高等教育中融合足夠實踐內容的方式,來提升學生實際工作的能力,更好地為用人單位所用,也就能夠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率。
4.2.3提高教育質量。高等教育的質量必須要提高,雖然大學等級水平有區別,但是教育的質量不能夠有區別;學生能力有區別,大學必須要根據學生情況,有特色,高質量的展開教學工作,提高人才質量,實際上是讓學生和用人單位雙重受益的事情,能夠有利於就業難問題的解決。
4.2.4加強引導。在大學教育過程中應該加強引導,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所學習的專業,從大二開始樹立基本的就業誌向;也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更多的去接觸社會,認識勞動力市場現狀,從而能夠對自己未來的薪酬有初步的認識,對自己未來可能從事的專業工作有較深的了解,從而有效減少畢業時的心理落差,避免畢業時的“眼高手低”,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就業難問題起到有益作用。
5.結束語
就業難問題近年來一直困擾著我國的勞動力市場,勞動力市場發展同樣也遵循著一些經濟規律。就業難問題的背後是複雜的勞動經濟學問題,所以站在理論基礎上尋找到問題的根源,發現必須要從教育入手,才能夠有效解決就業難問題。但本文還存在諸多不足,在未來還需要更多的進行研究。(作者單位:內蒙古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楊英.經濟學視角下的大學生就業困境分析[J].生產力研究.2013(03):45-46
[2]薑尚鬆.新形勢下構建高校就業指導體係的若幹思考[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2(08):77-79
[3]張豔,吳學楷,李竹梅.論高校生涯教育實訓體係的構建[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2(10):56-58
[4]劉潔,孟茹.從勞動經濟學角度分析我國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J].現代營銷(學苑版).2011(06):38-41